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在面对民族问题和边疆治理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手段,羁縻政策通过实行统治地的间接管辖,实现了以较小的治理成本来控制广大的地区的目标。在本期栏目中,小惑将带大家走进唐代的羁縻府州制。
一、羁縻释义
羁縻府州制是在疆域的治理过程中,根据国家的理性实践形成的古代民族地区治理策略。
羁指马的笼头,縻是牛缰绳。《汉官仪》中:“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也就是说,羁縻是一种以牵制、笼络手段为特点、协调华夷关系的统治策略。
马笼头
在牵制方面,中央王朝通过建立自身的实力优势,从而实现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和武力镇压;在笼络方面,由于统治的成本过高,中央王朝无法采取直接统治的形式,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包括与边疆少数民族建立一定联系(通商、通使、和亲、贡赐等等)、以夷治夷(允许少数民族有限自治)、土司制度或土流合并。
历朝历代中,牵制和笼络两种手段相辅相成,刚柔相济,既“惊之以威武”,也“怀之以恩信”,对它们的微妙把握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积极经营。
概括来说,传统羁縻政策就是在不改变周边少数民族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联系的办法,施加中心(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对边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影响,从而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政治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格局,进而逐步扩大和加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最终完成中央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直接有效统治(彭建英,2004)。
二、唐代的羁縻府州制
唐代的羁縻府州制有以下特点:
唐朝设置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唐代依照各个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设置羁縻府州,它们大抵分布于关内、河北、陇右、剑南和岭南五道,在府州之上设置都督府或都护府加以管理。
唐代羁縻州府概况,图片参见于钟银梅.唐代羁縻府州制度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43-46.
具体来说,有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单于、安北都护府管理北疆、安西、北庭管理西域,安东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分别管理东北和南疆。六大都护府约统辖着800多个羁縻府州,府州的具体数量则根据王朝不同时期的实践变化。
《新唐书》对这一建制情况做了详细记载:
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属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
其次,在管理方面,府州的刺史、都督由边疆民族的首领担任并处理具体事务,其职位可以世袭;府州内的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互补,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辖各个府州的都护府/都督府则有抚慰、征讨、叙功、罚过的职权(马大正,2002)。
在通过政治手段对边疆进行控制的同时,唐代也没有放弃军事方面的努力,唐朝设置了军镇屯戍制度。
《新唐书·兵志》提到:“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军镇之下有戍,军镇之上设道管理,每层机构均有兵力配备,并可以用边疆民族部队来补充。
三、羁縻府州制的意义
在政治方面,它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实现了国家统一。
王朝国家的疆域影响着国家的生存、巩固与发展。疆域对内决定着国家的体量、资源和财富,对外塑造着国家的竞争能力,因此保持疆域的完整并实现扩张成为国家的重要追求。
广大的疆域形成了治理的困难,由于不同族群、地域的差异巨大,唐朝的统治者往往面临着如何在广袤的地域中将各个族群整合为统一共同体的难题。而羁縻府州制提供了对不同地域实行有效治理的方式,使得原本治理成本较高的边疆地区能保证稳定地从属于中央。
在军事方面,府州制减少了采用军事手段控制边疆地区的成本;同时府州所管辖的边疆民族成为唐王朝兵源的后备力量,在唐的对内对外战争中都有所帮助。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贸易、互市、贡赐等经济活动极大加强了中央与边地的经济联系,边疆不再只是王朝名义上的统辖,而是实际参与到王朝的经济运转中;文化交流也使得中央和边疆的异质性渐弱,边疆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中原王朝的礼仪传统实现融合,进一步缔造了唐朝灿烂的文化胜景。
参考文献
[1]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J].西域研究,2002(04):1-15.
[2]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21(02):68-80+149.
[3]彭建英.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略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04-108.
[4]钟银梅.唐代羁縻府州制度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43-46.
编辑 | 赵炜恒
一审 | 朱登轩
二审 | 孙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