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与勒庞的再博弈:内阁垮台背后暗流涌动的法国政局
The rematch of Macron and Le Pen,the undercurrent of the French political situation behind the collapse of the cabinet
当地时间12月4日晚,法国国民议会以331票的多数票通过不信任投票,法国总理米歇尔·巴尼耶政府垮台。法国总统马克龙5日批准了总理巴尼耶的辞职请求,并于当晚发表电视讲话说,将在“未来几天内”任命新总理。
舆论原本预计马克龙会快速提出新总理人选,原因在于法国即将举办一场重要的外事活动——12月8日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包括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内的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将出席仪式。这一重要的外宾接待活动如果没有“政府”接待,显然是“不好看”的。出乎意料的是,12月5日当天法国并没有等来新总理的任命。12月7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抵达法国,将出席8日的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这意味着这场由马克龙精心策划筹备的外事活动成为总统的“独角戏”,政府只能以“看守”状态“尴尬”参与。
在如此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法国政府“不偏不倚”地垮台了,而马克龙偏偏又没能物色到合适人选填补空缺。如此“巧合”指向法国政坛另一支暗流涌动的政治力量——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及其领导人玛丽娜·勒庞。这场“不失时机”的政府下台映射出马克龙与勒庞的政治博弈,同时也牵连出二者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
(一)法国多党制政党政治格局
马克龙与勒庞分属法国不同政治派别,二者博弈的渊源在于法国的政党政治体系。法国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多党制体系,政党政治格局复杂多样。国民议会是法国两院制的下议院,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通过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国民议会的主要职能包括立法、预算审查和对政府的监督。派别在国民议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派别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利益。
其中,主要的党派有:
(1)共和国前进党(La République en Marche ! ,缩写REM)。前身为马克龙于2016年4月领导创建的“前进”运动(En March!)。2017年5月更名为共和国前进党。6月赢得立法选举,取得国民议会的绝对控制权。主张超越传统左右翼理念分歧和党派之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经济上奉行右翼自由主义,倡导革创新,推行以促进就业、增强市场活力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上奉行左翼价值观,重视民生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外交政策上坚持以独立自主为核心的“戴高乐-密特朗主义”,以欧盟为重点,努力捍卫欧洲一体化,平衡发展同世界各大国的关系,努力维护法国在欧盟内部和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2)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简称RN):极右翼政党,成立于1972年10月,原名“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2018年6月1日,正式更名“国民联盟“。1986年议会选举中首次进入国民议会。代表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强调“要把法国从欧洲控制和世界主义中拯救出来”。勒庞长期担任党主席,继2022年同马克龙角逐总统失败后,勒庞尝试把党内骨干推向一线,自己则暂时退居幕后,为2027年总统大选发力。现任主席乔丹·巴德拉(Jordan Bardella),2022年11月当选。在欧债危机爆发、法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接踵而至的影响下,国民阵线借机大打移民、安全、就业牌,民意支持持续冲高。其领导人勒庞则屡次尝试同马克龙“掰手腕”,力图冲击总统大位。
(3)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简称PS):左翼政党。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20年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少数派则保留原名。对内注意体现左翼政党色彩,主张维护劳工利益,同时采取务实的经济政策;对外主张维护法国独立核力量,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并加强南北对话。
(4)不屈的法国(France insoumise):极左翼政党。成立于2016年2月。创始人兼主席为法国左翼政治家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该组织意识形态是共和主义、生态主义、左翼民粹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另类全球化、欧洲怀疑主义。
(5)法国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简称PCF):1920年12月成立。二战后初期达到顶峰,最多时拥有党员80多万,曾是法国第一大党。但此后在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外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法共应对乏力,力量和影响不断下降,逐渐沦为边缘小党。
(二)勒庞与马克龙的政治博弈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是法国当前政治舞台上两位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他们分别代表了中间和极右不同的政治理念和选民基础。二者有着复杂的“爱恨情仇”,“左中右”斗法最终使得此次政府垮台浮出水面。
马克龙与勒庞之间有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例如,在意识形态上,马克龙与勒庞的主要对立体现在对国家身份、移民政策和全球化态度上。马克龙主张开放、包容和欧洲一体化,而勒庞则强调民族主义、反移民和保护主义。政治策略上,马克龙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巩固其支持基础,但这些措施也引发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勒庞则利用社会不满和经济危机的情绪,持续扩大其政治影响力。马克龙和勒庞的斗争不仅是个人之间的较量,也是更广泛的社会分裂的体现。马克龙面对的是支持全球化和开放社会的选民,而勒庞则吸引那些对移民和经济不平等感到愤怒的选民。
下面以时间线展示二者的“马拉松”式博弈:
2012年
·马克龙加入政坛:马克龙作为社会党的成员,开始担任经济部长,逐步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勒庞参选:玛丽娜·勒庞代表国民阵线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尽管未能进入第二轮,但获得了18%的选票,显示出其在选民中的影响力。
2014年
马克龙成为经济部长:在弗朗索瓦·奥朗德政府中,马克龙作为经济部长,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政治声望。
2017年
·4月:第一轮总统选举:马克龙与勒庞都成功进入第二轮。马克龙获得约24%选票,勒庞获得约21%。
·5月:第二轮总统选举:马克龙以约66%的支持率击败勒庞,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勒庞的得票率为34%,显示出极右派的强大支持基础。
2018年
“黄背心”运动:随着社会不满情绪的上升,尤其是经济政策引发的抗议,勒庞利用这一运动扩大其影响力,指责马克龙的政策未能解决普通民众的困境。
2020年
新冠疫情爆发:在疫情期间,马克龙的应对措施受到广泛关注,勒庞则批评政府的防疫措施,强调政府在危机中的失误。
2022年
·4月:第一轮总统选举:马克龙与勒庞再次对决,马克龙获得约27.8%的选票,勒庞获得约23.2%,两者再次进入第二轮。
·4月:第二轮总统选举:马克龙以约58.5%的选票击败勒庞(得票率约41.5%),尽管马克龙获胜,但勒庞的得票率创下历史新高,表明极右派的支持基础正在扩大。
在2017年和2022年的总统选举中,马克龙和勒庞直接对抗,形成了中间派与右派之间的典型对决。马克龙利用中间派的身份吸引了广泛的选民基础,而勒庞则成功动员了对现状不满的选民,尤其是在农村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2023年
地方选举与国会:勒庞的国民联盟在全国各地地方选举中表现出色,继续增强其在法国政治中的地位。马克龙面临更大的政治压力,特别是在国会中失去绝对多数后,需要更多的政治妥协。
潜在竞争:决战2027
随着2027年总统选举临近,马克龙与勒庞之间的政治斗争正进一步加剧。勒庞正积极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扩大影响力,而马克龙则面临如何维护其政绩和选民支持的挑战。
马克龙与勒庞的政治博弈反映了法国社会的深刻分裂和对立,二者在意识形态、政策和选民基础上的对抗,塑造了当前法国的政治生态。随着2027年选举的临近,双方的斗争将可能更加激烈和复杂。而此次巴尼耶政府的垮台便充斥着马克龙与勒庞博弈的影子:
由于今年6月欧洲议会投票中马克龙所在政党失利,面对勒庞的步步紧逼,为阻止极右翼政党崛起、寻求扩大中间派联盟的席位,马克龙出人意料地选择提前大选。事与愿违,在国民议会的选举中,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获得了193个席位,成为议会最大政党联盟。马克龙所属的中间派联盟以164席排名第二,降级为议会第二大政党联盟。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以143席排名第三,法国国民议会形成了“三足鼎立”格局。这一格局让勒庞看到了机会。
巴尼耶于10月提交了2025年预算草案,试图控制法国不断上升的公共赤字。但是,草案一经出台便遭到极右翼政党的强烈反对。勒庞要求巴尼耶暂停提高天然气税、减少法国对欧盟的出资。为了让预算案通过议会,巴尼耶表示,愿与勒庞领导的极右翼国民联盟和其他政党就预算草案展开谈判。同时,应国民联盟要求,巴尼耶放弃了提高电力税费的计划。面对巴尼耶的让步,勒庞却并不买账,反而继续向政府施压,要求巴尼耶在12月2日之前对极右翼党派就预算草案提出的其他修改意见作出回应。
当巴尼耶强行通过预算案,便立刻遭到了国民议会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和左翼政党“新人民阵线”的反对,二者迅速联合并提出弹劾动议,要求现任总理巴尼耶下台。勒庞此举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原因在于她需要应对明年3月份的审判活动。如果被判有罪,勒庞将无缘27年总统选举,因而她现在必须极限施压政府进而逼迫马克龙下台。在马克龙与勒庞日趋激烈的政治博弈背景下,巴尼耶内阁“不失时机”地下台成为必然。
值得关注的是,在法国政党政治格局日趋分裂极化的态势下,未来的法国总理仍需面对“左中右”撕裂的挑战。而两位政治家——中间派马克龙与极右翼勒庞的政治博弈则还在继续,二者的精彩“斗法”或将一直持续到2027年法国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