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马书记深入调研了乌鲁木齐的陕西大寺、西山老君庙和清泉禅寺,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新疆宗教文化的瑰宝,更是宗教中国化实践的生动写照。
陕西大寺,这座始建于清代的伊斯兰教建筑,以其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彰显了中国特色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和谐共融。
马书记在调研中强调,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陕西大寺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他提出,要深入挖掘并阐释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使这一理念在凝聚信教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陕西大寺的传统中式建筑风格,正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的生动例证,展现了宗教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与美好前景。
西山老君庙作为新疆重要的道教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道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马书记在调研中指出,要深入挖掘老君庙的文化内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老君庙不仅承载着道教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展示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清泉禅寺,这座融合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元素的佛教建筑,以其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马书记在调研中强调,在促进佛教健康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各民族大团结。
清泉禅寺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其建筑风格与教义阐述,体现了宗教中国化的深刻内涵。
马书记在调研中还提到,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这一历史事实与文化遗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独特之处。他要求深入挖掘并宣传阐释这一特点,讲清楚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从这次调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疆在宗教事务管理上的明确导向——宗教中国化。这一中心思想不仅贯穿了对伊斯兰教、道教和佛教等不同宗教的政策定位,更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宗教文化的尊重、保护与引导。
对于伊斯兰教,官方强调的是坚持中国化方向不动摇,推动其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在保持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同时,积极探索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点,使宗教文化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特点。陕西大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对于道教,官方的定位是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杆。通过西山老君庙这一平台,可以展示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佛教,官方的要求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清泉禅寺的实践表明,佛教文化可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宗教中国化,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西方一神教的思维方式是:要么你和我一样,否则你就是我的敌人。在这种思维下,只要是对立面,就是邪恶的,就应该被征服或消灭。
而中国宗教的思维方式是: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超越非此即彼,不是一边是绝对神圣一边是绝对邪恶,各个宗教可以并存。
马书记这次调研的第一站是经学院,培养神职人员的地方,也是意味深长。
神职人员是面向普通信教群众进行宣传的重要环节,他们思维的“中国化”直接影响到他们能不能在传教中做“中国化”的解释。比如信众是不是可以过中国传统节日,是不是可以与非信众通婚,是不是要遵纪守法等。
在面向普通信教群众的宣传上,需要让外来宗教思想努力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靠拢。
在历史上,佛教以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会通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伊斯兰教以“五伦”与“五典”会通融合,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接轨融合。
如今,我们更应借鉴这一经验,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