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互嵌”要怎么“嵌”?

民生   2025-01-19 00:00   山东  

2025年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提出,新的一年,要着眼于健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创建工作的导向作用,创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与载体,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径。

这个“全方位互嵌”要怎么“嵌”?

据之前的某些宣传报道,主要是“对汉族群众加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宣传”。

比如牛街:

一些外地新来的租房的,他不了解*族的生活习惯,有时候买点大肉,就这么裸露着,比如去年开斋节的时候,有一个上海人,他买的大肉挂在阳台,阳台也没封,人家的风俗习惯是风干了做腊肉。那咱们*民看见了肯定不太高兴,又是在斋月里。通过党小组,楼门长,找他跟他谈,一听,明白了。赶紧就收。这样的事也时有发生,但是都平稳的解决了。毕竟咱们这是少数民族聚居小区,以*族为主的,他们也知道尊重我们。但是反过来我也不强迫说你必须要尊重我们,互相尊重嘛。你买了大肉,就尽量裹上点,别让*民看着不舒服。

还有在某个宁夏同心的“民族团结”宣传稿里,是这样解释汉族群众不吃“大肉”的:

汉族群众从不吃大肉,也不养猪,他们并不是怕味道飘到邻居家里,不是怕邻居找上门,而是觉得良心上、情感上对不住人家。

更不能卖猪肉:

民族志愿者服务队在大南门*民一条街巡逻时发现,“一口香”水饺店,业主朱秀艳是汉族,经营猪肉水饺,周边*族居民认为不尊重*民风俗,要求该店关闭。获知情况后,社居委及时协调,该店经营业主最终将经营项目全部更改为牛肉制品,有效化解了因民族风俗不同而引发的汉*矛盾。

还有《流不断的黄河水 洋溢在鲁西南大地的民族团结情》提到: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清真寺响起一阵悠扬的音乐,据军屯村清真寺阿訇马效峰介绍,这是每天清真寺定时播放的唤礼词。唤礼词响起是在提醒村民来做礼拜,这是军屯村民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唤礼词分为晨礼、晌礼、哺礼、霄礼等,起初,周围汉族村庄的村民不理解,为什么会定时放音乐,而现在这种音乐已完全融入汉族村民的生活。当唤礼词响起,便会提醒村民时间,甚至连早上起床都不用定闹钟了。

2015年,薛熙明等发表论文《*汉杂居社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构建——以滇中纳古镇为例》:

纳古镇现有固定打工人口13000多人,短期流动打工者3000多人,已远远超过本地常住人口。在外来务工人员中,非穆斯林又占绝大多数。

如果他们想喝点酒啊,吃点猪肉啊,想吃其他的,可以去附近的汉族村。七街、四街(每)三天要赶一次街,赶街的时候就可以去喝点酒,吃点大肉啊。他们去吃,这是他们的自由,这个没有什么冲突。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冲突。我们这个心还是宽,不限制别人怎样;工人们也知道的,也比较尊重(我们的习俗)。大家彼此都有个尊重。(NJK,男,30多岁,本地*族民营企业主)

由于社区中也包括两个汉族非穆斯林村,因此猪肉也被允许定点销售。

销售摊点位于二组入口处,共有三个露天摊位,由三位猪肉贩经营。其中两位都是来自贵州水城的汉族,一位来此已有10多年,在六组还另有一个摊档。这里的顾客均是二组的非穆斯林和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也有汉族办厂的食堂批量订购。

尽管猪肉经营是被允许的,但顾客若要提着猪肉经过*族聚居区,则必须装在黑色塑料袋中,不得渗漏出来。

租种*民土地的汉族农户与东家签约时都写明不得种植烟叶;当地商店一般也不出售酒。

入夜后,整个社区除清真寺外都是一片寂静。

这里也看不到任何卡拉OK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解释说:“这里不是不允许开,而是开了也没有生意。大家晚上都要忙着去做番拜”。非穆斯林也在纳家营看似单调的生活背后,体察着穆民们隐忍和坚守的***精神。

在有某些人的地方,他们连别人贴春联都不许。

难道只有汉族按某族的习惯生活才能“全方位互嵌”吗?

这种单向的尊重,并不是平等的关系,不利于实现真正的互嵌,甚至可能引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要实现“全方位互嵌”,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公民的文化习俗,而不是只尊重某些人、某个族群的习俗。

对于以所谓宗教、民族为幌子干涉他人生活习俗的非法行为,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坚决依法打击。

“全方位互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九州卫士
爱中国爱中国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