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西藏小学也得吃“清真”食品?

民生   2025-01-30 22:45   山东  

近日,西藏某小学发布的2025年度学生“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及“营养改善”物资采购项目的一标包招标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公告中明确列出了一系列辅食,其中包括清真每日坚果、清真豆沙小面包、清真蜂蜜蛋糕和清真白芝麻饼干。


西藏并非某教徒的传统聚集区,为何在学生的营养辅食中要求食品必须清真?更为奇特的是,该小学采购的肉品中却包含了猪肉。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与逻辑?

一种可能性是,某个提供清真食品的公司与学校的负责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为了排除其他竞争者,确保自己的产品能够中标,该公司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了招标条件,要求所有辅食必须符合清真标准。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还可能涉及违法行为。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当介入调查,确保招标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另一种可能性是,学校中存在少数要求清真食品的学生。这些要求清真的学生可能并不在学校食堂用餐,而只吃辅食。因此,学校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而特别采购了清真辅食。

即使是第二种情况,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非穆斯林学生享有自主选择饮食的权利,更有拒绝特定宗教背景食品的自由。

其次,坚果、豆沙面包、蛋糕、饼干等食品本身并不含有任何动物成分,理论上不需要特别标注为清真。

如果学校确实有少数学生不能吃含有猪油的食物,也可以采购不含猪油成分的豆沙面包、蛋糕和饼干等食品作为辅食,而不必强求清真标识。

最后,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强制要求清真食品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清真食品的要求可能会让部分藏族民众感到不适或误解,甚至可能被视为对他们的不尊重或排斥。

对坚果、面包之类的食品都要求“清真”,实际上就是“清真泛化”。所谓“清真泛化”,指的是将清真标准应用到本不需要清真的食品或物品上,甚至将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或文化符号。

在上述小学采购项目中,坚果、豆沙面包、蛋糕和饼干等食品被要求清真就属于典型的“清真泛化”。这些食品本身并不具有宗教属性或特殊工艺要求,因此没有必要强求清真标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商家或机构为了迎合某些群体的需求或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将这些食品打上清真标识。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采购难度,还可能引发其他群体的不满和争议。

更为严重的是,“清真泛化”现象还可能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在一些地区或群体中,对清真概念的过度强调和解读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尊重和照顾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然而,这种尊重并不意味着要无条件地服从某些人的习俗,更不意味着要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如果确实存在少数学生需要清真食品,学校可以通过单独采购或提供替代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必在整个采购中强制要求清真标准。

建议相关部门和学校重新审视和调整采购政策,确保在满足学生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文化隔阂和社会分化,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法律要求。

九州卫士
爱中国爱中国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