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炖大肉”背后的和平演变

民生   2025-01-25 09:23   山东  

多年来,一些细微却意义深远的变化正在我们的传统习俗中悄然发生。其中,“二十六,炖猪肉”这一民谣的演变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最初,有人试图将其改为“二十六,炖牛(羊)肉”,这一改动甚至一度登上了央视的节目。

然而,这一改动很快便遭遇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与反对。

在中国古代,无故杀牛是要判刑的,更不用说每年二十六炖个牛肉吃了。把家里的牛炖了,用什么去春耕呢?

而除了西北地区,很少有人在过年前炖羊肉。有确切的记载表明,在清朝、民国时期,即使在西北的兰州,也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喝粥或者吃馍,晚上吃一碗素面,很少吃到肉。


可能因为网上反对声音太大,他们只好将“牛(羊)肉”改为了更为模糊的“大肉”或“去买肉”,刻意回避了“猪”这个字眼。

那么,为何要对“猪”这个字如此避讳呢?其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远。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其文化传统与习俗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上。而“猪”作为汉族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言而喻。

在民谣等传统文化载体中提及“猪”,便无形中强调了汉族的传统与地位,这对于某些试图模糊或篡改历史、抢夺统治合法性的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

现在先把猪这个字从传统民谣里去掉,以后就有可能改成牛羊肉,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声称历史上他们统治这片土地的依据。

数十年来,某些群体一直在默默推进一种长期而隐蔽的和平演变进程,通过篡改历史、抢夺文化符号等手段,试图削弱汉文化的根基。

以明朝皇帝为例,近年来就有一些声音声称明朝皇帝是某教徒。这种荒谬的说法,其逻辑链条之脆弱、证据之匮乏,简直令人咋舌。

比如他们说明朝皇帝是某教徒,逻辑是这样的:

1、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是回回;

2、回女不外嫁。

所以:朱元璋是回回。

为什么马皇后是回回呢?

因为她姓马,且不缠足。

还有根据朱元璋和其后代的一些做法或传说来定族属:

1、朱元璋相貌酷似回回。

2、朱元璋埋葬家人时,以白布裹缠,这是某教徒特有的丧葬方式。

3、朱元璋孙子朱允炆失踪,其实是去麦加朝圣;

4、明武宗朱厚照下令禁猪,表明明武宗信奉某教。

这些说法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和合理的逻辑支撑,但三人成虎,说的多了,不少人的认识也就会糊涂起来,半信半疑了。


郑和在官方定论里也一直是某教徒。为了坐实这个结论,甚至把郑和墓都改成了长方形的某教徒坟墓的样式。

但经过学者考证,他实际上信佛。

据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先后勘查郑和墓的专家介绍:“整座坟墓呈马蹄状,有坟圹约300米左右”;“墓园宏伟,坟圹明显,圹呈马蹄形,由人工用土垒成,周长约200米,墓色土质,隆起高约5米。”

显然,这是汉族垒土成圆坟包的墓制。

据可见文献和实物资料,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到去世前,郑和一直自称“菩萨戒弟子”“大明国奉佛信官”。他先后出资刻印十部大藏经,抄写不少零散佛经,如《佛说摩利支天经》、《心经》、《金刚经》等,施舍流通,或自己诵读。

他一直宣扬奉佛信官身份,屡次提及自己的藏传佛教法名,却少见其自称某教徒。郑和大量印写佛经、道经,却不见他对某教经典的刻印。

郑和死后举办佛教法事超度,葬于佛寺外,垒汉式坟包,却未见使用某教葬仪、葬礼。

这些和平演变者编造谎言、歪曲历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夺其他民族的伟大人物、篡改历史事实、模糊民族界限、抢夺统治这片土地的合法性。

他们这种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五胡乱华时期,匈奴人刘渊自称汉朝公主后代,妄图以“汉”之名,建立匈奴政权。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对当下某些势力企图通过文化渗透、历史篡改来动摇我们民族根基的警示。

因此,捍卫“二十六,炖猪肉”这一传统民谣,其深层意义在于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坚决抵制那些试图通过和平演变手段篡改历史的阴谋。这不仅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坚持,更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尊重与传承。


九州卫士
爱中国爱中国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