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印度人四次血浆置换后转危为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民生   2024-12-23 00:00   山东  

某地医院“给印度人四次血浆置换后转危为安”的新闻引发热议。这则新闻看似是在宣扬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实际上是给予外籍患者超国民待遇。

在医院输过血的人或许都有所了解,在国内,若需要输血,通常要求患者或其亲属之前有过献血记录,这是为了保障用血供应的考虑。

然而,这位印度患者显然没有在中国献过血,新闻中也未提及他的亲属有献血行为,但医院却毫不犹豫地为他进行了四次血浆置换,并以此为荣,大肆宣传。

这种做法不禁让人质疑:难道对于外籍患者,我们就可以抛开既定的规则和原则,给予超国民待遇吗?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更是对国内患者的一种极大不公。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位患者不是外籍,他还能得到如此及时、高效的治疗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更为令人愤慨的是,医院在治疗结束后,还特地撰写了一篇稿子进行宣传,似乎是在炫耀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这种宣传不仅无法赢得国人的认可,反而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医院对洋人如此重视?难道仅仅是因为文化上的民族自卑感和心理上的崇洋媚外吗?

事实上,医院之所以对洋人如此重视,除了文化因素外,更关键的是制度上的鼓励和纵容。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外交无小事”的理念被过度解读和夸大,以至于演变成了“洋人无小事”。

一些官员和工作人员为了对外宣传、对上请功,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好、伺候洋人,甚至不惜损害国内患者的利益。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更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极大亵渎。

更为可悲的是,这种超国民待遇的现象并非个例。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外籍人员往往能够享受到比国内人员更多的优惠和特权。

比如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外籍学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待遇和更多的资源;就连报警,外籍人员的案件也更让公安部门重视。这种种现象不仅加剧了国内民众的不满和愤慨,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如果说有些人以为这种给予外籍人士超国民待遇的新闻报道能够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工作,那就错了。

真正的外籍人才通常更加关注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发展前景和创新能力,他们希望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有活力的环境中工作,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长。

他们并不希望,自己之所以受到优待,仅仅是因为国籍和洋面孔,而不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对于这次“给印度人四次血浆置换后转危为安”的责任人,应当进行调查,并基于党的纪律进行处理。

在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扶贫脱贫、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希望能从个案开始,纠正给予洋人超国民待遇的做法,逐步构建不能媚外、不想媚外的体制机制。

九州卫士
爱中国爱中国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