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纹饰解析(之三)
我国玉器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且每个时期的玉器风格特点都不同,从商代开始到清代经历了多少个改朝换代,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古玉爱好者所重视。我们可以从玉器纹饰中欣赏到玉器风格还能从中品位到历史韵味,那古代玉器纹饰有怎样的不同呢?
蒲纹
水艸也。可以作席。----《说文解字》
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周禮。祭祀席有蒲筵
蒲纹源自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是由横竖两组或横竖斜三组平行蒲条交织而成的编织纹。
战汉时期玉璧上常见的蒲纹,通常是由三组平行阴线勾勒出来的六角形纹。
蒲纹是属于周礼中六瑞之一,是子爵的身份象征,战汉时期多作用于上层人士交往时的见面礼。
蒲纹璧
西汉
外径14.5厘米 厚0.2厘米
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以黄褐色为主的多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孔径较小,全器有规整的蒲纹装饰,部分白化深入肌理,与埋藏环境皆有一定的原因。相似的玉璧在满城汉墓和南越王墓皆有出土。
汉代 蒲纹 璜
蒲纹 谷纹 璧 汉代
汉代 蒲纹璧
蒲纹玉璧
玻璃蒲纹璧
蒲纹玉璧
玉蒲纹璧
毂蒲纹
从禾。本义: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指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
毂蒲璧
西汉
外径11.7厘米 厚0.3厘米
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以黄褐色为主的多色玉质,局部受沁。玉璧一面为蒲纹,另一面为毂纹,两面纹饰有所差异,是因为特殊使用的目的,或是一面未完工所致,尚待进一步去的讨论,但也可以借此观察毂纹的制作工序,相似的玉璧在南越王墓中也有部分出土。
龙纹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说文解字》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形堆塑”。
玉龙纹玉璧
龙,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时刻而潜渊。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4.8厘米 厚0.5厘米
青黄色玉质,漆面因白化而泛黄,有少量褐色附着物。此璧形状圆整,表面以减地法制作七个浮雕虺龙纹和内外两圈边框。虺龙纹以圆圈为眼,V形云纹为翘鼻,张嘴处为阴刻细扭丝纹,布局规律有序,颇为精巧。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3.8厘米 厚0.2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表面附着有黑褐色物质,璧内圆孔用小型管具取出芯料,璧面微隆浅浮雕的纹样,此花纹是以阴刻的云纹。、榖纹、S纹为基础。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7厘米 厚0.8厘米
玉质表面白化泛黄,并附着有一些褐色附着物。此器形较厚,璧面保留两圈边框,框内布满抽象繁复的纹样,其中可见螭龙纹,将壁面分为四个扇形区块。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9.3厘米 厚0.4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局部转为黄褐色。此器中孔比例较大,内外缘边框较窄,璧面雕琢两圈浮雕虺龙纹。外圈虺龙纹共计十六个,每个虺龙以椭圆形为眼、榖纹为鼻、细扭丝纹妆点额间,头顶朝外,顺时针排列。内圈虺龙纹共计八个,虽然没有刻画眼睛,但是仍以榖纹和云纹组成翘鼻张口的形象,整体布局匀称。
山西省博藏
战国早期
长治分水岭五三号墓出土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6.5厘米 厚0.6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有褐色附着物。此器中孔比例较大,边框较窄,遍布浅浮雕虺龙纹。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12.5 厚0.6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表面附着有朱砂。瓷器中孔比例较小,内外缘保留突起的边框,框内减地装饰浅浮雕纹饰,布局繁密。
龙纹玉璧
龙纹出廓玉璧
玉龙纹璧
龙纹玉璧
镂空龙纹玉璧
龙纹玉璧
镂空龙纹璧
镂空龙纹璧
蟠螭纹
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梯形头、无角、四只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 系璧浮雕
玉龙纹璧
双螭剑格 明代 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 玉璧 浮雕
汉 镂雕螭龙出廓珮
元 青玉螭龙绦环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