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纹饰解析(之三)

文摘   文学   2024-12-17 06:48   北京  




古玉纹饰解析(之三)

我国玉器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且每个时期的玉器风格特点都不同,从商代开始到清代经历了多少个改朝换代,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古玉爱好者所重视。我们可以从玉器纹饰中欣赏到玉器风格还能从中品位到历史韵味,那古代玉器纹饰有怎样的不同呢?


蒲纹

水艸也。可以作席。----《说文解字》


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周禮。祭祀席有蒲筵

蒲纹源自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是由横竖两组或横竖斜三组平行蒲条交织而成的编织纹。

战汉时期玉璧上常见的蒲纹,通常是由三组平行阴线勾勒出来的六角形纹。

蒲纹是属于周礼中六瑞之一,是子爵的身份象征,战汉时期多作用于上层人士交往时的见面礼。

蒲纹璧

西汉

外径14.5厘米 厚0.2厘米

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以黄褐色为主的多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孔径较小,全器有规整的蒲纹装饰,部分白化深入肌理,与埋藏环境皆有一定的原因。相似的玉璧在满城汉墓和南越王墓皆有出土。

汉代 蒲纹 璜

蒲纹 谷纹 璧 汉代

汉代 蒲纹璧

蒲纹玉璧

玻璃蒲纹璧

蒲纹玉璧

玉蒲纹璧


毂蒲纹

从禾。本义: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指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

毂蒲璧

西汉

外径11.7厘米 厚0.3厘米

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以黄褐色为主的多色玉质,局部受沁。玉璧一面为蒲纹,另一面为毂纹,两面纹饰有所差异,是因为特殊使用的目的,或是一面未完工所致,尚待进一步去的讨论,但也可以借此观察毂纹的制作工序,相似的玉璧在南越王墓中也有部分出土。




龙纹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说文解字》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形堆塑”。

玉龙纹玉璧


龙,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时刻而潜渊。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4.8厘米 厚0.5厘米


 青黄色玉质,漆面因白化而泛黄,有少量褐色附着物。此璧形状圆整,表面以减地法制作七个浮雕虺龙纹和内外两圈边框。虺龙纹以圆圈为眼,V形云纹为翘鼻,张嘴处为阴刻细扭丝纹,布局规律有序,颇为精巧。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3.8厘米 厚0.2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表面附着有黑褐色物质,璧内圆孔用小型管具取出芯料,璧面微隆浅浮雕的纹样,此花纹是以阴刻的云纹。、榖纹、S纹为基础。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7厘米 厚0.8厘米


 玉质表面白化泛黄,并附着有一些褐色附着物。此器形较厚,璧面保留两圈边框,框内布满抽象繁复的纹样,其中可见螭龙纹,将壁面分为四个扇形区块。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9.3厘米 厚0.4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局部转为黄褐色。此器中孔比例较大,内外缘边框较窄,璧面雕琢两圈浮雕虺龙纹。外圈虺龙纹共计十六个,每个虺龙以椭圆形为眼、榖纹为鼻、细扭丝纹妆点额间,头顶朝外,顺时针排列。内圈虺龙纹共计八个,虽然没有刻画眼睛,但是仍以榖纹和云纹组成翘鼻张口的形象,整体布局匀称。

山西省博藏

战国早期

长治分水岭五三号墓出土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6.5厘米 厚0.6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有褐色附着物。此器中孔比例较大,边框较窄,遍布浅浮雕虺龙纹。

龙纹玉璧

春秋晚期

直径12.5 厚0.6厘米

 玉质整体白化,表面附着有朱砂。瓷器中孔比例较小,内外缘保留突起的边框,框内减地装饰浅浮雕纹饰,布局繁密。

龙纹玉璧


龙纹出廓玉璧


玉龙纹璧

龙纹玉璧

镂空龙纹玉璧

龙纹玉璧

镂空龙纹璧

镂空龙纹璧


蟠螭纹

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梯形头、无角、四只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 系璧浮雕

玉龙纹璧

双螭剑格 明代 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 玉璧 浮雕

汉 镂雕螭龙出廓珮

  元 青玉螭龙绦环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