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玉器的个人浅谈(之九)

文摘   文学   2024-11-02 08:27   北京  






关于宋代玉器的个人浅谈

(之九)



仙人驭凤纹玉饰

宋代

高7.8、宽5.35、厚2.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无瑕,光泽莹润。正面隆起,背面微凹。正面多层镂雕一头戴高冠,衣襟后飘的仙人,正骑跨在展翅飞翔的凤背上,长长的凤尾后飘,下有朵朵祥云簇拥。整器人物饱满,镂空处玲珑剔透,图案设计造型别致。



龙纹玉饰

唐宋

长6.4、宽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洁白温润。长方片状,单面雕,龙作弓背行走状,一爪举至头前,双眼圆睁,毛发及长角后展,尾悬垂,身肥硕丰满。背面有四对对穿孔,为缀饰玉件。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3、宽6.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透雕云龙纹。龙首平视,毛发后飘,三趾,前爪护宝珠,身弯曲,上有阴刻斜方格纹,尾与后腿相交,脊背琢雕成不规则锯齿纹。下方为大片花式朵云,流云的动态也加强了龙行进的感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这类玉器可佩带,也可作嵌饰。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2、宽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片状透雕。龙昂首,挺胸,曲身头上扬为降龙,一爪在前,三爪在后,尾与后腿相交,宝珠琢雕在龙首上方,珠上阴刻几组火焰纹,四周采用减地法琢雕大片花式云朵,佩的边饰打磨平整。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4、宽3.2、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内有絮斑。器为长方形片状,镂雕而成。龙体光素,曲颈拱背,龙首略昂。头部、背部发毛呈飘拂状,并飞跃于祥云之上。特别是流云的动态、走向进一步加强了云龙行进的感觉,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通体玲珑剔透、秀美,背面光素。



龙凤纹玉佩

宋代

长11.8、宽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龙呈回首吞尾形,头部透雕,尾部雕成凤首形。龙身以厚片状作弯曲形,首尾呼应并各有一孔供穿系。



双龙戏珠纹玉饰

宋代

长7.7、宽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片状,透雕。二龙相对,双爪举至龙首前,共持一宝珠。龙身拱形向内弯曲,二龙腿部相交,形成一件不规则椭圆式玉佩。传说龙喜宝珠,玉雕作品中经常出现二龙戏珠图案。整体雕刻简练,龙佩边饰打磨平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宋代流行的镂雕对禽玉佩构图风格一致,为宋代佳作。



螭纹玉饰

宋代

长7.85、宽3.5、厚1.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扁长椭圆形,正面浮雕蟠螭盘于璧面,螭圆耳,脑后一绺似角长发,肩部有阴刻弦纹,卷尾。背面浅浮雕勾连谷纹。整器古朴精致。



龟游荷叶形玉饰

宋代

长6.3、宽4.5、厚1.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体略呈方形,荷叶状,四边向上卷曲,边缘呈齿状,两端形成穿系之孔。以双阴线勾勒出荷叶脉,荷叶内卧游一龟,口吐祥云,向上缭绕,形成灵芝状与飘带状。荷叶背面有梗,环绕荷叶盘绕。这种龟游荷叶玉饰在四川及北京宋金之墓中均有出土,反映了道家的长生思想。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2、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晶莹剔透。呈长方形,双面雕工。在菱形开光内,雕琢一升龙穿行于云间,立体感很强。四周衬以宋代流行似窗棂的毬路纹。长方形边框用减地法打磨平整,无特意抛光的痕迹,应为宋代典型佩饰。



凤首形玉饰

宋代

长5、高4.6、厚1.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整体饰一凤首。高高的凤冠,头部以细长密集阴刻线表示毛发,细长眼,嘴部下端有一小圆孔,凤首下端有一鸡心形扣,可供挂系用。



云鹤纹玉佩

宋代

长7.8、宽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温润光泽。器体呈水滴状,扁平,顶端有一圆孔,可系挂。玉佩边框为一圈卷云纹。框内镂雕一展翅上飞的仙鹤,旁边祥云衬托,仙鹤圆眼,长腿,身上饰有细细的羽纹,优美华丽。此物可能做霞帔坠子使用。



双鹤云纹玉佩

宋代

长7.5、宽5.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微有沁。镂雕相对起舞的双鹤,鹤嘴翅相连,亲密无间。双鹤足踏云朵,双翅舒展,翩翩起舞。上部共有一环饰。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类似物在金齐国王妃墓曾有出土,可能用于头上冠巾饰物。



双凤莲纹玉饰

宋代

宽4.8、高6.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稍有铁锈沁。扁平体,透雕相向的两只凤鸟立于莲花之上。凤鸟细长眼,羽发上飘,身上羽毛以阴线纹雕琢,尾羽上飘。旁有缠枝莲纹,枝叶交缠并在上部交成一结。两面纹饰图案相同,有唐代铜镜上花鸟纹遗风。



双鹤衔绶带纹玉佩

宋代

宽5、高4.7、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少许沁色。整体略呈方性,片状,镂雕对称的双鹤,作展翅状,鹤下踩祥云。双鹤共同衔一四环绶带结。绶带是古代帝王和官员穿礼服时的佩饰,绶带结也是当时流行的装饰题材。古代人称鹤为仙,寓长寿,而绶、寿又同音,以此来寓意双鹤献寿。



云山双鹤纹玉饰

宋代

长8.8、高5.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玉饰双面雕,下部有一凹槽,故此物可能为梳背。玉饰对称镂雕一对飞翔的双鹤,周围流云环绕,云朵似花,深雕凹入,中部有一高耸入云的山石。山石在古代亦有寿山之意,而《淮南子·说林训》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语,故此玉有献寿之意。



花鸟纹玉带板

明代

长7.3、宽3.3、厚1.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采用多层透雕技法进行装饰,中心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花叶舒展,花叶、花瓣均用阴刻线刻画细部,右侧花叶上站立一只鹭鸶,鹭鸶羽翅刻画简洁,似在花间觅食。雕刻细致,立体感强。背部边框共六组对穿孔。



玉人

宋代

高6.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雕。发盘双髻俏作呈黑色,身着长袍,腰束带,手持拂尘塔于肩上,衣下摆向左随风飘动。周身有细小阴刻线雕“米”字纹。背肩部钻有上下两孔,可系绳。



持莲玉童子

宋代

高4.7、长4.1、宽1.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黄色,有黄褐色斑。童子通体圆雕而成,头部较大,五官比较集中,葱管小鼻、小嘴、耳朵刻画均较明显。童子身穿短衣肥裤,交脚而行,右手牵绣球飘带于前胸,左手持莲,莲茎从肩部顺势而下,盛开的莲花和绣球并列于小孩的右肘与右侧衣角处。上下有穿,当为坠形佩饰。



玉童子

宋代

高4.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褐色。童子脸庞丰满,笑容可掬,左手持莲,右手搔首,左腿抬起,右腿屈膝。身着无领长衫,背面环绕腰际有宽而深的内凹痕,以示束腰。为传统的莲生贵子题材。



玉持莲双童

宋代

高6.1、宽5.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圆雕。一童子右手曲臂上举莲梗垂向左侧,另一童子左臂上举手握莲梗,右手持莲置于肩后,神态自然。两童子发式各异,发丝细密刻画整齐。眼睛有上下两条弧线组成眼眶。此器有宋代作品风格。



玉童子(3件)

宋代

左:高5.7、宽3厘米

中:高7、宽3.5、厚2厘米

右:高7.2、最宽3.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左: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童子大眼、弯眉、大耳、嘴角上翘,面带微笑,头戴小帽,身穿圆领衫,一手握拳在腰间,一手

握拳上举,交脚,一脚抬起。此童雕琢活泼有力,作练习武功状。

中:玉质青白色,头部有黄色沁。童子大眼,小嘴,面带微笑,头顶分发,身穿开襟小袄,左手捧一瓜棱式盒,右手上举,持

一灵芝状仙草。交脚作行走状。

右:玉质白色,有微沁。童子站立状,侧首,圆头大耳,小鼻,嘴角上翘,额前左右分发。身着开襟小衣,衣上有“米”字花

纹,童子一手抓住衣边,一手上举,手持一物放于脑后。颈后有一象鼻孔。



玉童叟

宋代

高5.6、宽4.1、厚1.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黄色偏白,温润柔和,有褐色沁。立雕。镂雕长者携子击鼓状,立体逼真。阴线勾饰长眉、细眼、大鼻、月牙嘴、衣褶纹,刀工有力,形态传神,和谐自然。



玉抚鹿玉童子

宋代

高6.8、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圆雕。童子右手持荷叶置于脑后,左手抚一头小鹿,脚踩莲花,大头,八字眉,耳贴于颊部,上身穿方格“十”字纹开身对襟背心,下身肥筒裤。小鹿昂首,圆眼,口衔莲梗。宋代童子流行穿有花纹的衣服,背心是宋代童子的独特服饰。鹿口衔枝图案也常见于宋代。




玉持莲童子

宋代

高8.3、宽3.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点片状沁。圆雕。童子头硕大,头顶梳双发辫,双眼呈橄榄形,直鼻小口,耳贴于颊部。身穿无领对襟衣,手持莲花,准备插入放在地上的瓶中。工艺简约,五官、手指、衣纹多用简单的阴刻线勾出,直线、弧线运用较多,其特征为宋代风格。



玉翁仲

宋代

高4.2、宽1.6、厚1.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光洁细密,有墨色水银沁和牛毛沁。立雕,头顶冠,五官模糊,长须挂胸,宽衣肥袖,阴线勾饰长线衣褶纹,上下有一穿孔。线条流畅,神态凝重。



玉仕女

宋代

高4.1、宽2.1、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雕,人物脸面、服饰均用阴刻线雕琢,头饰高发髻,身穿对襟衣衫,衣袖宽大,肩披长飘带。右侧有一孔,可能为一嵌件。



玉僧人

宋代

高4.1、宽2.3、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光洁透彻,有褐色沁。扁平体。浅浮阴线雕刻,头戴僧帽,长眉、杏眼、高鼻、小嘴,宽衣多褶,一手扶膝,一手在怀,坐于莲花座上,神态凝重端庄。背面腰部有一对牛鼻孔,座背钻两个孔眼。



玉胡人

宋代

高5.1、宽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微有黄沁。圆雕一深目大鼻的胡人,怒目而视,两撇胡须夸张上翘,下巴前凸,双耳带环,长卷发,身穿条纹服,双手搭于胸前,外披有锦纹斗篷,方菱格锦纹内有“十”字纹。器有上下贯通孔,可佩系。



玉迦楼罗

宋代

高4.3、宽4.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圆雕人首鸟身神,头戴莲花帽,眼嘴为圆穴,左眼内尚留有松石镶嵌,肩生羽翅,镂雕凹底,并对钻二孔。



玉卧鹿

宋代

长10.5、宽3、高5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白色,色泽莹润。鹿采用圆雕技法,通身光素,曲颈回首呈卧状,曲线优美流畅,神态安详自然。颐和园旧藏。



衔芝玉鹿

宋代

高3、宽4.5、厚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圆雕卧鹿,体态肥硕,口衔灵芝。



玉骆驼

宋代

长9、宽6.9、高3.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骆驼呈伏卧状,团身曲颈。驼首前伸,埋于驼峰之旁。此玉借驼之形,盘曲似镇,可能作文房镇纸。



玉卧虎

宋代

长6.3、宽3.6、高2.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圆雕,体态丰满。圆眼,阴刻粗眉,头部刻画细腻。足部阴刻五爪。尾上翻贴于背,尾部受沁。



玉子母狮

宋代

高5.5、宽4.8、厚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受沁呈红褐色。母狮口衔灵芝,狮尾直立贴于脊部,右抓抚子狮背部。子狮回首状。一穿系孔自母狮头部贯通至器底。



玉虎

宋代

长2.5、宽2、高3.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褐色沁,通体有絮状杂质。呈坐跪状,浅浮雕圆耳朝上,眼眶内凹,眼球外突宽鼻,一字嘴,抿口,前肢直立,后肢贴地,身躯健壮,上下有贯穿一孔。雕琢简洁,神态可掬。



玉熊

宋代

长4.5、宽1.5、高2.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偏青,有灰色和牛毛沁。圆雕,呈跪卧式。熊首前伸朝下,口微张,竖耳小尾,躯体健壮,四肢有力,中部一长方形孔贯穿,阴线勾饰圈眼、耳纹。线条简洁,憨态可爱。



玉马

宋代

长2.7、宽1.1、高2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玉马曲腿盘卧,微颔首。头部略大,双眼以偏刀对弧线雕琢,前后眼角不连;鼻翼和口唇以寥寥数刀表现;双立耳,阴刻项鬃分梳左右。马的神态忠厚温顺,体量较小,乖巧可爱。马身中部有一通天穿孔,用于穿系佩带。



玉卧羊

宋代

高4.3、长8、宽5.9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晶莹,有褐色玉皮。圆雕,卧姿。身体卷曲,回首,睁目前视,抿嘴,嘴与一后足相连,双角向两边下垂卷曲,角、背及尾部用玉皮巧做呈深褐色。羊虽通体光素,但身体各部比例协调,抛光柔和。



玉卧羊 (残件)

宋代

高10、长12.4、宽6.1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有白色沁斑。器呈昂首卧伏状。三角形目,竖立,四足卧于腹下,背有一贯通圆孔,腹下钻有穿鼻。颈、背、腿等处刻有密集短阴线纹,腿部弯曲处刻深阴线。羊身后半部残缺,制木座时补齐。



玉羊

宋代

长4.4、宽1.4、高2.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略有灰沁。羊首前视,橄榄眼,小耳,抿口,长角向后平伸,躯体饱满,四肢弯曲,小尾平贴,呈跪卧状,上下有一穿孔。线条简洁,造型厚实。



玉狗

宋代

长10、宽2.7、高3.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有褐色沁。玉狗作卧式回首状,尾向下卷于身体一侧,脊柱两侧及四肢、尾部饰短小阴线。雕法简朴,生动写实。



玉辟邪

宋代

长4.3、高2.9、宽1.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细密。圆雕,呈卧状。水滴眼,八字眉,圆耳,双角。后翘嘴平阔微张,短髯,如意飞翼,双翼之间有一道深槽。叶形尾贴于臀部。造形精美,抛光讲究。



玉卧兽

宋代

长2.5、宽1.7、高1.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柔和。圆雕。呈卧状,首前视,双勾圈眼,一字嘴,抿口,独角,半圆长耳,前肢分叉,后肢前卧,腰身肥厚,中部有穿孔,古朴憨态。



玉卧兽

宋代

长 7.5、宽 3、高 4.9 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黄色。独角兽。双耳下垂,阴刻线示须、鬃。背部琢出大连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爪大而尖利。



玉卧兽

宋代

长6.3、高1.8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圆雕,作卧伏状。整体用简单的阴刻线雕琢出圆眼、凸鼻、阔口、齿牙、双耳。腰、肩部丰满圆润。短尾贴在身部,造型生动。



玉鹅

宋代

长2.9、高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圆雕。鹅仰颈向上,腹下隐双足,双翅翘起。羽翅及尾部用阴刻线琢羽毛,线条细密整齐,羽端呈锯齿状,尾尖上翘。鹅体内纵穿一圆孔,以供穿系。



玉卧兽

宋代

高3.6、宽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卧式,仰首。角细长弯曲,勾云形耳,桃形眼,方鼻阔口,脊骨突露,身及四肢阴线刻勾云纹,纽丝形尾绕过左后腿向上卷曲。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