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白玉三色俏雕观音菩萨像
《 慈悲观自在 庄严妙色身 》
——一尊珍稀的元代白玉俏雕观音菩萨像鉴赏
文 /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无论在博物馆还是艺术品市场上,我们看到的佛教造像大多为石刻、铜铸、泥塑、木雕等类型,玉石造像如凤毛麟角极为稀少。最近有幸在北京明石拍卖公司看到一尊元代白玉俏雕的观音菩萨像,甚感惊喜,它不仅材质、工艺独特稀有,而且年代、风格、题材皆优胜于一般。据笔者调查研究,它应当是迄今为止市场上出现的综合价值最高的一尊玉雕造像,堪能与之媲美者唯有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玉雕八思巴帝师像。因此,对于这尊造像我们切勿等闲视之,而要认真仔细地品鉴欣赏。
先看此像的基本特征。它结跏趺端坐,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头戴花冠,中央扇形花瓣上刻一尊化佛阿弥陀佛,这是此像神格的重要标识,因为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其顶戴化佛代表的正是对师尊的尊崇;头顶束高发髻,发髻曲卷成横圆柱状,一端插有发簪,形同当时中原地区妇女流行的发型。面形宽大,颜容庄肃;高广的额下是两道阴刻的眉线,连着鼻梁向两侧上扬,形成美丽的倒人字形状;双目俨如天鹅一般微微垂俯;直鼻小嘴,面颊及下颌丰满圆润。身躯浑圆壮实,比例匀称圆满。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高腰僧裙,胸前束宝带,颈部项圈下坠有三串珠状璎珞。衣纹写实自然、优美流畅,尤其是两腿部僧裙的衣纹呈水波状均匀分布,颇有唐代造像的遗风。身下是束腰式台座,台座状若山崖,奇峰林立,怪石嵯峨,象征观音菩萨应化印度的道场——补旦洛伽山。整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尤其是选用上等和田白玉精雕细琢,玉质温润饱满,充分展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智慧无量的精神特质。
再看此像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它的表现题材。它表现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为崇信的佛教神祇观音菩萨。观音结跏趺端坐,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显现的是菩萨最庄严圆满的造型姿式,一般称之为“正观音”或“圣观音”。过去我国民间流行“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就足以体现观音在我国古代社会信仰的深广。而观音菩萨在佛教中又素来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渊源深厚,有一种说法称观音是莲花化生的,所以在早期佛教中观音又称莲花手菩萨,观音的形象亦多为手持莲花的造型样式。此像以上等的和田白玉雕刻而成,也恰好契合了观音菩萨清净无染的内在品性。
二是它的年代和风格。此像为典型元代作品,其断代依据主要是造像的风格和工艺。在风格上,此像有多处特征体现了元代艺术特点:一是它的身躯,敦实厚重,粗犷雄浑,具有鲜明突出的元代艺术气韵。二是它的胸前装饰,既简洁大方,又别具一格,带有唐宋佛像装饰的明显遗风,而与明清菩萨像胸前繁复的装饰迥然不同。三是身体造型,既端庄大方,又结构匀称,明显受到了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的藏式造像“量度”的影响。四是它的面部刻画,面形方正,趋于“国”字形,额部高广,眉眼向两侧上挑,这些特征显然不是中原造像写实性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受到了当时藏式风格造像的影响。这四个特点以身躯和面部的藏化表现尤为突出,也是时代判断的重要依据。元代时藏传佛教传入内地,藏传造像艺术亦随之传入并广泛流行于中原地区。元代统治者为推广藏传佛教,专门在宫廷设立造像机构雕造佛像,由此形成具有汉藏融合特点的宫廷造像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大德九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北京居庸关云台券洞内遗存的元至正年间石雕佛像、上海松江圆应塔出土的“大都佛儿张”款青田石雕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元宫廷造像风格的典型代表。在此风格盛行之下,当时中原地区造像均受其深刻影响,此像表现的藏式特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打上了时代烙印。基于其优质的材质和精美的工艺,此像或许就是出自当时宫廷造像机构的工匠之手。
第三是它的材质。此像选取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在目前所见古代玉雕造像中鲜有如此高品质的作品。玉在古代有“石之美者”之称,我国自古便有好玉的风尚,用玉来比喻人的品德,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基于对玉的特殊偏好,我们的古人很早便将美玉用在了佛像雕造上。据考古发现,唐宋时期我国便出现了玉雕佛像,而其后的元明清各朝都有流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崇玉的历代王朝中,元代是最为突出和特殊的,我们从当时朝廷颁赐不同材质印玺的等级便可看出,如《元史》记载:“至元元年七月,定御宝制,凡宣命,一品二品用玉,三品至五品用金。”这一记载表明,元代在开国之初的至元元年(1264年)就明确规定印玺的材质以玉为最高。而当时受赐玉印者也都是官位最高的人物,如元朝帝师八思巴在中统元年(1260年)受封国师时,他所受赐的就是玉印。正是基于对玉的无上尊崇,元人亦用玉来雕造神圣的佛像,如西藏博物馆收藏的白玉雕八思巴帝师像、2003年浙江海盐县天宁寺镇海塔地宫出土的叶蜡石雕三世佛像、国内私人藏家收藏的碧玉雕绿度母像等,即为元代玉雕造像的存世杰作。在元代玉佛实例中,八思巴帝师像的等级无疑是最高的,它不仅玉质白皙油润,而且工艺精细繁复,充分展现了元代宫廷艺术的风格和工艺特点。此像玉质细腻温润,色泽洁白纯净,雕刻洗练纯熟,在玉质和工艺上足堪与八思巴帝师像媲美。从八思巴受赐玉印和以白玉为其造像的实例不难看出,此像是元人将崇玉的情感附加在神圣的造像身上,既体现了对玉的至高礼敬,又体现了对所造神像的无上尊崇,同时具足了重玉和崇佛、世俗崇尚和宗教信仰的双重文化艺术价值。
第四是它的工艺。此像整体造型完美,面部刻画细腻生动,衣纹表现流畅自然,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元代高超的玉雕工艺水平。除此而外,此像还有两项工艺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俏雕工艺。所谓俏雕就是利用玉料的自然特性来表现雕刻题材所规定的造型特征。此像的发髻呈黄色,就是利用白玉局部原始皮色来突出观音的发髻,以区别它与身躯颜色的不同;身下的台座为绿色,也是巧妙地利用了玉石绿色部位雕刻了符合山岩颜色的台座;由是形成了造像整体三色俏雕奇妙变幻的艺术效果。再一项是筒钻工艺。所谓筒钻,就是利用圆筒状的凿玉工具掏挖玉料,达到所雕器物造型需要的效果,这种技术着力于一个圆点,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可以避免作业时周围玉料崩裂。此像台座束腰深处可见一个个圆孔,它们正是筒钻工艺留下的痕迹。这两项工艺是此像工艺上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此像年代的重要见证,因为俏雕和筒钻是元代最为流行的凿玉工艺。
通过上面的鉴赏分析,最后我们可以将此像价值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此像表现的题材为我国佛教和民间社会最为尊崇的观音菩萨,具有神圣的宗教价值;其二,此像雕刻于崇奉佛教的元代,风格上受到了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的藏传造像艺术的影响,又具有历史、艺术和民族交融的广泛意义;其三,此像以和田白玉雕刻而成,材质特殊而优胜,体现元人重玉和崇佛的双重文化心理,蕴含了元人审美崇尚、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多重文化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四,此像雕刻工艺独特,尤以俏雕和筒钻最为突出,凸显了元代玉雕工艺的鲜明特点,在工艺技术上堪为元代玉雕工艺的典型代表,其重要的工艺价值亦不言而喻。凡此四点,足见此像价值非凡,值得大家特别珍视。
明 凤鸟纹玉佩
此件呈白黄色,玉质温润细腻。器为梯形,上刻双凤鸟,对称设计,凤鸟圆眼、钩喙,长尾随器势而向上卷曲、垂落,恰到自然。一侧有一穿孔。整器线条疏密得当,显示了制作者的匠心独具。图纹刻划流畅,线条刚劲有力,在雕琢中,“勾”、“彻”并用,即采用细阴线与斜坡式粗阴线相结合的技法以刻画同一主题,造成强烈的感光反差,愈显主题花纹轮廓清晰,突出了当时时期的雕刻特色。
明 白玉咬尾龙
咬尾龙为白玉质,玉质温润通透。整体略呈环状,随形浅浮雕蜷体龙形,龙身盘旋,张口露齿,作首尾相衔貌。正反两面均饰。龙首雕琢传神,阴刻菱形眼,独角上冲,龙身阴刻卷云纹,外缘饰有出廓钩状,活泼劲挺。环身线条起伏随其动作蜿蜒盘桓,龙身肌肉隆起,足趾攀附有力,刻画精妙传神。整器形制规整,刻工精湛,造型自然简约,古朴气息浓厚。
明玉鱼
鱼为白玉质,温润细腻。器形扁平,吻部向前,嘴部钻有一孔,尾端有长榫,似刻刀,臣字眼,以阴线区分头部和躯干,刻画鱼鳞,背鳍、腹鳍,上刻画排列整齐的斜阴线,中间饰交叉纹,线条流畅自然,生动地勾画出游鱼的形态。鱼是人们最早关注的动物之一,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即有鱼纹图案。佩鱼之风始于商代,玉雕中有片状鱼,多为平直状,有些口部带孔。整体造型精致典雅,生动地勾画出游鱼的形态,具有早期造型艺术朴琢简练的特殊美感。
明 白玉红沁横穿孔瑞兽
瑞兽为白玉质,色泽温润雅致,凝光内敛。器呈蹲踞状,扭首回望,浓眉大眼,张嘴露齿,双耳外翻,身躯肌肉饱满健壮,臀后长尾从身下穿过贴于后背上,四肢刻画具体,趾爪强韧清晰。瑞兽也称吉祥兽,寓意吉祥动物,被视为珍奇和神灵代表。各朝代瑞兽有不同特色,通常造型夸张且富于变化,面容狞厉而势态凶猛。明清时期瑞兽被人们赋予更多吉祥意义,也更为流行,深入政治与生活各个层面。胸部有一横穿孔。整体造型饱满,打磨润滑,雕琢精致细腻,瑞兽指爪、鬃毛、肢体语言皆表达清楚,凸显灵敏神态,颇为讨喜。
明 白玉龙纹觿
觿为白玉质,温润细腻。器呈扁平状,双面工,方形龙首头顶有两突齿,口缝细而深,背部略靠前处钻一圆孔,器身两沿切成斜边,两面皆以以方折回转的细线阴刻秦式龙首纹及变体秦式龙纹,折角方硬,隐见冠毛龙角,线条流畅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秦式玉器流行较浅细的阴线刻及透雕,没有浮雕,圆雕求形而不求工细。同时,秦式玉器在镂空、钻孔、切边、开口、研磨、镶嵌等工艺方面也有自身特色,镂空多见方折硬角的几何形状。觿,又称冲牙,原为解结器,后逐步发展为佩饰,多在组佩中出现。整体纹饰较为抽象,形制规整。
明 白玉鸿运当头瑞兽
瑞兽为白玉质,质地上乘,细腻温润。圆雕件,呈站立状,扭头目视前方,身上及头部均有红沁,寓意鸿运当头。其头部刻画精细,五官清晰,双圈眼,粗眉,凸鼻,神态俨然,涡形耳上凸,头部下端以线纹饰鬃毛,丝缕分明,背部毛发浓密,尾上翘贴背,均以整齐阴线刻画,兽体强健,四肢发达,指节粗壮,肌肉感强,更具力量和气势。整体造型饱满生动,刀工行云流水,气韵饱满,让人赏玩不已。
明 白玉留皮连年有余摆件
此件以和田白玉雕刻而成,质地细腻润泽,局部留皮。立体圆雕一鳜鱼,鱼头微翘,圆眼分三层琢刻,灵动有神,口衔枝梗,一侧高浮雕荷花莲蓬,叶筋脉络隐约可见,立体感极强,有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身体饱满丰腴,侧鳍振拍,背上脊鳍高立。鱼尾较长,形似蒲扇。莲藕多籽,莲花多花瓣,鱼和莲的组合也表达了古人子孙兴旺的祝愿。整体造型大气而不失典雅,琢磨线条流畅,型态逼真,寓意吉祥,极富收藏与鉴赏价值。
明 白玉谷纹长勒
勒为白玉质,光泽油润,细腻如凝脂。器呈圆柱形,一端细一端较宽,中间钻一通天孔,满身铲地浮雕谷纹,环绕器身,琢磨精致,颗颗莹润,排列有序。玉勒为佩戴于胸前或腰间的串饰,形制有圆柱形、扁圆柱形、束腰形、方柱形等,且中间一般置通天孔。从红山、良渚文化一直流行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器型丰富,形制、纹饰多样的勒子系列,可单独佩挂,也可与其它玉饰组合佩挂。整体制作精美,雕工细腻饱满。
明 卷云纹方形玉勒一对
此对勒质地莹润细腻,包浆古意盎然。两器体扁方而呈长条形,两侧边缘有对称凹槽,将勒体均分为六节,每节之间以凹槽区分,凹槽处饰有绞丝纹,每节有凸起的卷云纹,云纹呈四方连续,排列紧凑有序,首尾相接,疏密有致。布局繁而不乱,刻划一丝不苟。一头有穿系孔,便于佩挂。整体形制规整,雕刻走线流畅,可见原始砣具砣出纹饰的痕迹。其形制较为特殊,穿有通天孔,而如此扁平的玉勒,打孔难度要比圆柱形玉勒更高,体现出工匠高超的琢玉水准。
明 龙首谷纹玉带钩
带钩玉质细腻晶莹,包浆莹润,器型较大。整体细长,侧视呈S形,钩首浮雕龙首造型,双眼隐起,鼻梁挺直,方口,双角后卷,刻画精细,雕琢传神威武。钩身呈琵琶形,中间椭圆形弦纹,中间碾琢谷纹,圆润饱满,边缘对称饰方形豁口,侧面雕刻卷云纹,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背部光素无纹,扁圆形钮,打磨光滑。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历史上龙首带钩的流行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战国至汉代,二是元明清时期。整器造型别致,刻画精细,纹饰层次丰富,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堪为珍品。
明 白玉龙纹鸡心佩
鸡心珮为白玉质,光滑细腻,包浆自然。器片状略呈椭圆形,中有一圆孔,近似于鸡心的形状。器体扁薄,外廓镂雕龙纹,张口僚牙,水滴形目,胸部前弓,腹部下凹,姿态连续弯曲,身姿优雅而舒展,线条硬挺而颇具张力,气度不凡,造型繁复之中略带夸张,极具装饰性。鸡心佩又称韘形佩,源于商周时射箭时套于拇指之上的钩弦器一“韘”。两汉时期,玉韘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其造型有了很大的发展,整器作扁片状,盾形环变长,上尖下圆,左右镂雕出廓的螭、鸟、龙、云纹等。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浮雕动物逐渐运用到鸡心佩上,所琢龙、螭身躯矫健,肌肉隆起,充满活力。整体纹饰生动而精致,层次清晰,雕工精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艺娴熟老练,线条质朴遒劲。
明 龙纹椭圆形玉璧
玉璧油润细腻,包浆熟旧。器呈椭圆形,中有一孔,双面工,器身正反面雕琢对向夔龙纹,施以压地隐起技法,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排列紧凑,繁而不褥,时代特征明显,纹饰精美,雕工精细,抛光精良。玉璧在古代是用来祭祀天地的玉礼器,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几千年以来一直保留在中国的古玉器文化中。其远源流长,在千年岁月中已被赋予各种功用、说法,深藏中国渊远流长的文化意蕴。整体纹饰优美,古朴凝润。
明 黄玉留皮鹿钮方印
印为黄玉质,玉质温润如脂。印身为方形,钮为长方梯形,体积较印身硕大许多,整体造型极为特出。印钮随形雕琢成一头回首卧鹿,形态生动,雕工简洁,鹿背中间钻一圆孔作为系绳之用,十分讨喜。印面阴刻白文如甲骨文中的“玉”字,三横一竖皆冲出印面,刀工豪放犀利,推断可能为姓名玺中单镌姓、名或氏的印信,以其所用玉质之美及印钮雕工之精,主人应具有颇高的身分地位。整体形制特殊,选材精良,较为少见。
明 白玉谷纹喇叭形勒
勒为白玉质,油润细腻。器作束腰喇叭形筒状,一端略大,中空,器表以弦纹立边,中间剔地浮雕谷纹,饱满圆润,布满整个器面,自然古拙。勒子在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挂于胸前或腰间的玉饰,可单独挂,也可与其它玉饰组合挂。圆勒子形制有上下一样粗的圆状,也有中间缩为细腰形,或中间粗两头细的橄榄形,或一头粗一头细的喇叭形、秤砣形等。带有底座。整体器形规整,打磨光洁细致,孔腔、外壁圆正,口沿底边皆为同心圆,足见工艺之精湛。
明 白玉持荷童子
童子为白玉质,纯净素雅、温润凝厚,带有老脏旧。立体圆雕一童子,呈站立跳跃状,扭头直视,喜笑颜开,头梳双髻,双手戴镯,一手持荷梗背于身后,一手持荷花和莲蓬搭于肩部,身着对襟衣袖,上阴刻花卉纹,中间系绳结,下着长裤,衣纹褶皱流畅自然,雕琢精巧,尽显顽皮活泼之天性。持荷童子最早出现于宋代,其形象源于“鹿母生莲”这一佛教故事,据说,小孩佩戴能够健康成长,成人佩戴则连生贵子。整体刻工严谨细致,线条舒展流畅,足显艺人之高超技艺。
明 白玉倚鼓童子
童子为白玉质,细腻致密,温润清纯。圆雕一侧卧童子,头梳圆桃髻,大头阔额,橄榄形双眼,中间有两道短阴线以示眼珠,鼻部隐起,嘴微张,眉清目秀,一脸稚气,可爱至极。屈体侧卧,一手放于鼓上,鼓边缘饰一圈卷云纹,一手放于胸前,身着长褂,上刻几何纹,双腿交叉,姿态悠闲,身上刻米字纹,时代特征明显,比例得体,生动形象。玉雕童子题材,以生动活泼的造型,吉庆祥和的寓意,获得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的青睐。整体制作精美,碾琢精细,抛光讲究,细微之处诸如童子的五官、衣纹都刻划的惟妙惟肖,实为难得。
明 白玉满沁带饰
此件以和田白玉为材,洁白细腻,满沁色,抛光精良。器呈近长方形,上端圆弧,表面光素无纹,打磨光滑,纯以玉质为美。带饰器在我国流传久远,自新时代石器良渚遗址中,即发现带钩。其后种类逐渐增多,发展出带扣、扣环之类。至唐更发展出整条围带,并以明代品序辩等列之用,其中以玉围带为最高等级,并延至以明。而清皇室则在国家大礼上佩(朝带)或(吉祥带)皆以玉质。整体器型规整,纹饰简洁,刀工极为精到细腻,打磨圆润匀称,以质、工、型、整体而言实为带饰器件中的精品佳作。
明 白玉透雕出廓卷云纹鸡心佩
鸡心珮为白玉质,润滑如凝脂,莹润细腻。器呈片状,略呈椭圆形,中间有一圆孔,近似于鸡心的形状,外出廓镂雕卷云纹,粗线条中间带有打洼工艺,纹饰精美,布局巧妙,雕刻技艺精湛,细观之下,阴刻线条纤细如丝,流畅而自然,赋予图案勃勃生机,展现出不凡的气势与美感。鸡心佩,是汉代特有的并常见的一种配饰,其器体扁薄,下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据史料记载,鸡心佩是韘形佩的俗称,而韘形佩是从玉韘演变而来,其大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故而叫做鸡心佩。整体选材精良,纹饰独特少见,工艺精湛,极富趣味,实为不可多得的玉雕佳品。
明 玉雕凤鸟佩
此件玉质细腻,包浆莹润。器呈片状,双面工,以双阴挤阳线工艺碾琢凤鸟纹,做昂首立状,勾喙,圆目,冠边缘出扉棱,双翼收拢作昂首站立状,尾巴较短,雕刻精美,造型独特。当时凤鸟大多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琢磨,轮廓简练,多采用几何纹双勾线来装饰高冠、丰满的双翅、长长的尾羽、宽大而有力的爪子等。整体稳重平衡,结构清晰,琢工上线条有序,方圆得宜,可见玉匠功艺精湛,匠心独到。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