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玉器的个人浅谈
(之七)
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多样化的全面的开拓,创造出“郁郁乎文哉”的宋文化盛象。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 自然培育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与前代文人相比,文人意识更为自觉, 而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也因此渗透着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这种强烈的文人气质渗透到玉器艺术文化中, 表现为含蓄内敛, 崇尚朴澹自然, 追求清新儒雅的文人风度。
荷叶形玉杯,南宋。长11.5厘米、宽9.8厘米、高3厘米。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墓出土。白玉,玉质莹润,半透明。整体为两只圆雕荷叶,大叶为杯身,小叶为杯把顶饰,叶茎卷曲成环形把,背面浮雕一朵莲花,杯内壁阴刻叶脉纹。形态逼真,雕琢细腻。
水晶狮子,南宋。上:长8.3厘米、高4厘米、宽5.2厘米;下:长7厘米、高4.5厘米、宽4.1厘米。浙江省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2件。出土时分置于释迦牟尼佛像前的两侧,象征佛教的护法狮子。为圆雕卧狮,并宋代,用阴线刻划胡须。鬃毛等细部,两只狮子一雌一雄,一胖一瘦,造型栩栩如生。
水晶笔山 南宋 海宁市博物馆
水晶葫芦,南宋。高4.5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奶牛山南宋墓出土。无色透明。呈葫芦形,分三节,下端为圆球体,中部为椭圆形球体,上部为葫芦顶。造型比例恰当,线条丰腴,雍容典雅,再配以晶莹剔透的水晶,可谓巧夺天工。
宋代,水晶鱼。河北定县静志寺舍利塔墓出土。
缠枝莲花纹玉簪首,南宋。长3.8厘米、宽8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青玉,温润细腻,局部有黑色沁斑。器近直角三角形,片状。玉饰两面对称镂雕出三朵盛开的莲花和一莲蓬,莲叶或昂或垂,或卷或舒,花茎则交错缠绕,细小而自然,柄部呈扁平形,有一小穿。
青玉葵口洗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白玉柳斗纹容器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石珠串饰,南宋。直径0.5-0.7厘米。灰白色,杂有红、绿色。共计73颗,小珠较匀称,有两颗大珠已经有部分钙化,其中一颗有三通穿。石雕鸳鸯,两面随形雕刻,三角阳纹眼,斜方格纹及阴刻线的羽、尾、腹背有一大圆穿。
青玉荷叶纹饰件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螭纹玉带跨,南宋。长5.7厘米、宽6.6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白玉,通体莹白,局部有红褐色晕斑。器呈心形,正面外凸,背面微凹,中部有一椭圆形孔。正背面皆雕刻首尾相接的大小二螭,体态脚尖。正面采用镂雕和圆雕,琢出大小二螭,大螭身体盘曲,前足外张,长长舒展,尾端卷曲。小螭与大螭头部相向,口衔大螭肋部,体态温顺。背面则以线刻环雕首尾相接二螭及卷云纹,亦能达其神韵。
水晶项链,北宋。长10.5厘米、宽6.9厘米、大珠直径1.4厘米、小珠直径0.9厘米。江西省波阳县团林公社东湖生产队宋墓出土。水晶牌已残,一面光素平整,一面阴刻有弧形羽状纹。水晶66颗,较匀称,其中大珠一颗。
青玉拱手人物和白玉孔子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南宋,玉童子。四川省南宋安丙家族墓出土。
玉婴戏饰,南宋。高4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3.2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青玉,莹润细腻,呈半透明状。
白玉执花人物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宋,白玉童子坠。高6厘米、宽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童子玉坠,南宋。青玉,温润细腻,晶莹透明。呈不规则四边形,正面微凹,背面外弧,俯视近弯月形。器上下一小穿贯通,当作挂饰。
青白玉镂雕人物纹山子 宋 清宫旧藏
玉饰,南宋。长2.7厘米、宽3.1厘米。青白玉。莲花如意形,沿外边琢一周阴刻线。中有一直径为0.8厘米的孔,沿中孔有一周阴刻线。背有三鼻穿。
水晶球,南宋。直径2.5厘米。无色,圆球形,无孔,光洁明亮。
龟游荷叶纹玉饰,南宋。高3.1厘米、宽5.5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白玉,洁白无瑕,润如凝脂。器近椭圆形,正面内凹,背面平直。整器雕成一片舒展的荷叶,叶上浮雕一龟,昂首摆尾,蹬足作爬行状,四周刻荷茎及叶脉。器的背面四角及器上部两侧有相连通的小穿孔,应为服饰之带饰。
青白玉松荫听泉图山子 宋 故宫博物院
玉飞天
宋代
长5、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褐色沁。半圆形,扁平体,两面雕琢。女相长发盘髻,正视,手持花枝,身披云带,衣着长裙,瑞花相伴,呈飘游状。线条流畅,打磨光亮。
玉飞天
宋代
长5.8、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状,镂雕一仙女形象,发髻束起于头两端,裸上身,下身着长裙,赤双足,身下托祥云纹,周身花枝缠绕。
仙女纹玉饰
宋代
高6.95、宽5.2、厚0.95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为和田白玉,局部有铁锈色黄斑。扁平长方形,镂雕三位仙女,中间一位身穿宽袖长裙,头上有高髻,为主人,两旁身体较矮小,头上无饰物,应为侍女。三人脚下驾云,旁有树木,表现的仙境景象,具有道教故事的意味。镂空部分是以桯钻去料的技法制作的,局部还遗有桯钻痕。立体感很强,是典型的宋代玉雕风格。器背平素无纹,留有琢痕,周边有孔,可作系佩,也可作嵌饰。
松石人物纹玉饰
宋代
长9.3、宽8、厚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器体略呈方形,扁平,四角处略弧圆。器物正面雕琢一老妇人和两位侍女,老妇身略弯,手前伸,正注视眼前一龟,脚下流水潺潺。龟伸颈前行。身后侍女一手持长杆,一双手合抱而立。身后松枝摇曳,山石玲珑,藤萝垂曼,祥云灵芝,似一幅人间仙境。器背面平整,四角有对穿小斜孔,故此物可能为缝缀或镶嵌之用。整器以多层镂雕、高浮雕的技法雕琢,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宋代玉雕艺术由于受到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出现了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玉雕,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画”,这类玉器或镂空,或起凸、隐起,题材有人物、禽鸟、花卉、山林,情节生动,构图完美,为宋代玉雕艺术注入了生命活力。
白玉莲池泛舟纹饰件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婴戏纹玉佩
宋代
宽8.2、高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以太湖石花草为背景,透雕四童子嬉戏其中,花叶边沿为锯齿状,人物眼、嘴略突出。这件玉雕设计巧妙,场面活泼,充满童趣。宋元工艺品中婴戏题材盛行,此件玉雕从工艺造型上看应为宋代作品。
仙人驭凤纹玉饰
宋代
高7.8、宽5.35、厚2.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无瑕,光泽莹润。正面隆起,背面微凹。正面多层镂雕一头戴高冠,衣襟后飘的仙人,正骑跨在展翅飞翔的凤背上,长长的凤尾后飘,下有朵朵祥云簇拥。整器人物饱满,镂空处玲珑剔透,图案设计造型别致。
白玉鹿纹饰件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3、宽6.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透雕云龙纹。龙首平视,毛发后飘,三趾,前爪护宝珠,身弯曲,上有阴刻斜方格纹,尾与后腿相交,脊背琢雕成不规则锯齿纹。下方为大片花式朵云,流云的动态也加强了龙行进的感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这类玉器可佩带,也可作嵌饰。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2、宽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片状透雕。龙昂首,挺胸,曲身头上扬为降龙,一爪在前,三爪在后,尾与后腿相交,宝珠琢雕在龙首上方,珠上阴刻几组火焰纹,四周采用减地法琢雕大片花式云朵,佩的边饰打磨平整。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4、宽3.2、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内有絮斑。器为长方形片状,镂雕而成。龙体光素,曲颈拱背,龙首略昂。头部、背部发毛呈飘拂状,并飞跃于祥云之上。特别是流云的动态、走向进一步加强了云龙行进的感觉,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通体玲珑剔透、秀美,背面光素。
龙凤纹玉佩
宋代
长11.8、宽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龙呈回首吞尾形,头部透雕,尾部雕成凤首形。龙身以厚片状作弯曲形,首尾呼应并各有一孔供穿系。
双龙戏珠纹玉饰
宋代
长7.7、宽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片状,透雕。二龙相对,双爪举至龙首前,共持一宝珠。龙身拱形向内弯曲,二龙腿部相交,形成一件不规则椭圆式玉佩。传说龙喜宝珠,玉雕作品中经常出现二龙戏珠图案。整体雕刻简练,龙佩边饰打磨平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宋代流行的镂雕对禽玉佩构图风格一致,为宋代佳作。
螭纹玉饰
宋代
长7.85、宽3.5、厚1.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扁长椭圆形,正面浮雕蟠螭盘于璧面,螭圆耳,脑后一绺似角长发,肩部有阴刻弦纹,卷尾。背面浅浮雕勾连谷纹。整器古朴精致。
龟游荷叶形玉饰
宋代
长6.3、宽4.5、厚1.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体略呈方形,荷叶状,四边向上卷曲,边缘呈齿状,两端形成穿系之孔。以双阴线勾勒出荷叶脉,荷叶内卧游一龟,口吐祥云,向上缭绕,形成灵芝状与飘带状。荷叶背面有梗,环绕荷叶盘绕。这种龟游荷叶玉饰在四川及北京宋金之墓中均有出土,反映了道家的长生思想。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2、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晶莹剔透。呈长方形,双面雕工。在菱形开光内,雕琢一升龙穿行于云间,立体感很强。四周衬以宋代流行似窗棂的毬路纹。长方形边框用减地法打磨平整,无特意抛光的痕迹,应为宋代典型佩饰。
凤首形玉饰
宋代
长5、高4.6、厚1.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整体饰一凤首。高高的凤冠,头部以细长密集阴刻线表示毛发,细长眼,嘴部下端有一小圆孔,凤首下端有一鸡心形扣,可供挂系用。
云鹤纹玉佩
宋代
长7.8、宽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温润光泽。器体呈水滴状,扁平,顶端有一圆孔,可系挂。玉佩边框为一圈卷云纹。框内镂雕一展翅上飞的仙鹤,旁边祥云衬托,仙鹤圆眼,长腿,身上饰有细细的羽纹,优美华丽。此物可能做霞帔坠子使用。
双鹤云纹玉佩
宋代
长7.5、宽5.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微有沁。镂雕相对起舞的双鹤,鹤嘴翅相连,亲密无间。双鹤足踏云朵,双翅舒展,翩翩起舞。上部共有一环饰。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类似物在金齐国王妃墓曾有出土,可能用于头上冠巾饰物。
双凤莲纹玉饰
宋代
宽4.8、高6.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稍有铁锈沁。扁平体,透雕相向的两只凤鸟立于莲花之上。凤鸟细长眼,羽发上飘,身上羽毛以阴线纹雕琢,尾羽上飘。旁有缠枝莲纹,枝叶交缠并在上部交成一结。两面纹饰图案相同,有唐代铜镜上花鸟纹遗风。
双鹤衔绶带纹玉佩
宋代
宽5、高4.7、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少许沁色。整体略呈方性,片状,镂雕对称的双鹤,作展翅状,鹤下踩祥云。双鹤共同衔一四环绶带结。绶带是古代帝王和官员穿礼服时的佩饰,绶带结也是当时流行的装饰题材。古代人称鹤为仙,寓长寿,而绶、寿又同音,以此来寓意双鹤献寿。
云山双鹤纹玉饰
宋代
长8.8、高5.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玉饰双面雕,下部有一凹槽,故此物可能为梳背。玉饰对称镂雕一对飞翔的双鹤,周围流云环绕,云朵似花,深雕凹入,中部有一高耸入云的山石。山石在古代亦有寿山之意,而《淮南子·说林训》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语,故此玉有献寿之意。
花鸟纹玉带板
明代
长7.3、宽3.3、厚1.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采用多层透雕技法进行装饰,中心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花叶舒展,花叶、花瓣均用阴刻线刻画细部,右侧花叶上站立一只鹭鸶,鹭鸶羽翅刻画简洁,似在花间觅食。雕刻细致,立体感强。背部边框共六组对穿孔。
云鹤纹玉饰
宋代
长7.4、宽5.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体扁平并镶嵌在金属托内,近似椭圆形。中心为双鹤戏逐于云间,双翅拍云,矫首冲天,矫捷自然,周边用云纹装饰,使画面生动、典雅。
鸿雁纹玉饰
宋代
长3.5、宽2.5、厚0.5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玉饰呈椭圆形,单面浮雕一飞翔的鸿雁。鸿雁伸颈展翅,长喙、圆目、长颈身翅羽毛刻画清晰,周边有云纹数朵。鸿雁的轮廓采用压地法雕出,身上的羽毛以斜刀与阴刻线表现,周围的云朵也以偏斜刀推磨。玉饰背部平素,右边一穿孔内有残留铜铆,左边有一斜向镂空的弧形孔,用于镶嵌固定。
五伦图玉饰
宋代
高7.2、宽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体扁平,正面微弧,上端略弧圆,背部平。通体透雕五只禽鸟和牡丹、山石,中有孔雀回首站立,左右上下各有雉鸡、仙鹤、海东青、鹭鸶共五只禽鸟。宋代理学倡导“三纲五常”,玉中五只禽鸟就代表了“五常”,又称“五伦”,即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和朋友间所遵循的道德伦理。
孔雀衔花纹玉佩
宋代
长7.6、宽3.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铁褐色色沁。整体呈半圆形,片状,透雕一回首孔雀,小圆眼,口衔花枝,翅膀伸展,长长的尾羽后拖,呈排列的鳞片状。羽翅以阴刻线雕琢,平行排列。花枝疏朗,花大叶小,枝长而曲。此玉采用多层次的镂雕方法,颇有立体感,艺术水平较高。
孔雀形玉簪头
宋代
长5.9、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扁平体,作孔雀口衔绣球欲飞行状,翘尾展翅,造型舒展优雅。孔雀为尖嘴、长颈、圆点眼,此种眼形为宋代鸟、兽类常见。尾部上下并列两个圆钻孔,应为嵌接金属簪(或钗)体之用。
双省纹玉饰
宋代
长6.8、宽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润无瑕。扁片倭角形,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雀高冠、尖喙、圈形眼,微展双翅,凤尾伸展,用单阴刻线琢羽毛、尾翎,上下有小孔,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衔花孔雀形玉佩
宋代
长6.6、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通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孔雀头顶高冠,曲颈回首,小圆坑眼,口衔花枝,双翼张开,翅上琢密集的细长阴线以象征羽毛,竖阴线中又以一道横亘的长阴线为界,翅边为锯齿状。尾舒展上翘,排列有五组水滴状羽翎,每个羽翎前端都有透孔。整体风格奔放飘逸。
青玉绶带鸟饰件 宋 天津博物馆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高6、宽2.9、厚0.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鸟头部雕琢简练,嘴衔牡丹折叶,阴线刻两翅,绶带长尾。器形整体纤巧玲珑,刻工简朴。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长6.8、宽3.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长尾绶带鸟棲息于荷花丛中,作回首衔花的形象。荷花中心有一竖穿孔,可作穿佩。
衔蜻蜓鸟形玉佩
宋代
长7.5、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绶带鸟回首,嘴衔蜻蜓,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示颈部羽毛、翅和长尾,尾部的羽毛上出菱形脊,这是宋代常用的雕琢手法。唐宋时期,玉鸟的眼睛有的琢成小坑眼,有的用阴刻三角形表示,有的眼部没有琢工,此玉绶带鸟便是如此。
花鸟纹玉佩
宋代
直径5.8、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边缘由一圈联珠组成,中间透雕一只鸟栖于花枝上。
青玉双狮坠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花形玉饰
宋代
长6.4、宽5.2、厚1.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无暇。器为八瓣花形,花瓣肥厚,边缘向上卷起,花瓣深挖,有很强的立体感。制作精巧,琢磨细腻,抛光极佳。器中部透雕一菱形孔,两边各有一圆形小孔,可缀系,应为镶嵌之物。
荔枝形玉带饰
宋代
长3.6、宽2.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正面雕三颗荔枝及枝叶,背面有四组鼻穿孔,为带饰。《宋史·舆服志》载:“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出土文物中见有金质荔枝形带板。
连环花结纹玉饰
宋代
长6、宽5.3、厚0.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棕色沁斑。椭圆扁平体,外缘为四个花瓣形环相连,中间是相互联结的花叶纹。
盘肠形玉饰
宋代
长11.7、宽4.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雕如两个“∞”形盘叠绳索形,为佛教八宝中的盘肠,其上刻阴线细绳纹,雕法有唐时风格。
白玉卣 宋 安徽博物院
安徽朱晞颜墓出土
“宣和”经文玉勒子
宋代
高5.8、直径1.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羊脂白玉质,细腻润洁。外呈八角管形,内为中通圆孔。通体各面用双勾阴文刻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楷书体,计16行,292字,直读,落款刻“皇宋宣和元年冬十月修内司玉作所虔制”款。字体小如芝麻粒般,笔触纤细如游丝,娟秀飘逸,显示了纯熟高超的琢刻水平。“宣和元年”为1119年。历经八百多年沧桑,所刻字体仍清晰易读,是极难得的铭刻玉器。
衔莲玉鹿 宋代
云鹤纹牌饰 宋代
玉鸟 宋代
衔花孔雀 宋代
祥云托月玉饰 宋 宋代玉器艺术馆
执莲玉童子 宋代
持莲玉童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持莲童子是两宋流行的一种题材,根据当时的风俗,每到阴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儿童都要去采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象征着莲(连)生贵子,多子多福。这种持莲童子的制作从宋代以后一直流传至元明清。
玉飞天 宋代
玉狗 宋代
玉鱼 宋代
玉象 宋代
宋真宗禅地玉册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简长29.5~29.8、宽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为宋真宗禅地玉册,册分十六简。简间以金线串联。册文为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与唐册相比,字迹显得松散。其中两简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据残余笔划推测,似是宋太祖、太宗的谥号。对照《宋史》发现,二帝的谥号在册与史的记载中有繁简之别,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禅地前的两个月,才为二先帝新进谥号之故。除了玉册,还有一些正方、长方或梯形的玉片共52件同时出土。玉片上主要装饰着龙、凤及云气纹。据史书记载,盛装玉册的容器是玉匮,推测这些玉片便是玉匮上的组件。
勾连云纹玉璧
宋代
直径3、厚0.6、圆孔直径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沁。内外圆边略低,器物双面琢以两如意纹相连成的S形勾连云纹。
螭衔芝纹玉璧
宋代
直径4.8、厚0.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呈灰褐色。正面浮雕一爬行螭龙,口衔灵芝,盘绕于璧孔周围,背面光素无纹。
乳钉蟠螭纹玉璧
宋代
直径6.6、厚0.7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受沁严重呈土褐色。扁椭圆形,正面浮雕一爬行的螭龙,螭身微露出璧缘。背面饰乳钉纹。
螭形玉璧
宋代
直径6.3、孔径2.3、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玉璧整体雕刻成团形螭龙,嘴部成弯钩状,变形的臣字眼,琢双足,尾部窄扇形展开,脊背呈长短弧形与锯齿纹连接,璧面空虚处刻连续的回纹,有数处沁孔,散布土沁。
双螭纹宜子孙玉璧
宋代
高9.7、宽7.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洁白纯净。镂雕阴刻兼施。上部雕童子骑羊,下连透空璧,孔上下镂刻篆书“宜子孙”三字,两侧镂雕对称盘曲双螭。此器系模仿汉代吉祥佩玉,雕刻玲珑精美。
双龙首玉玦
宋代
外径7.3、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黄色沁和石灰沁。圆形,扁平体。玦两端雕琢龙首,镂空示口,龙身连体,阴线勾饰眼、耳、鼻及谷纹。龙尾连接为扇面形,为浅浮雕谷纹。外缘微凸龙脊,阴刻六组双勾短双线纹饰,两面纹饰相同。
螭熊纹韘形玉佩
宋代
高8.05、宽5.8、厚5.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褐色沁。玉佩呈扁平状,中有椭圆孔,周边镂雕螭龙、飞虎、熊纹等,间有云纹相伴。虎身披有羽翅,成为飞虎,熊身前倾,足爪踩踏于螭龙之上。各神兽之间穿插纠缠,颇为生动。韘形玉佩盛行于汉代,魏晋以后减少,但是宋代及清代开始仿制,有些仿制的还十分形象,此件韘形玉佩就是仿古器中的精品佳作。
鹿纹玉鉈尾
唐宋时期
长7.7、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三边平直,一短边呈弧形。正面剔地浅浮雕一只卧于坐毯上的梅花鹿,口衔祥云;背面有五组穿缀固定皮带的孔。以鹿为纹饰制作带板,是宋代带板纹饰题材的特征,该器仍保留了唐代池面隐起的工艺特色,局部的描绘与唐代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坐毯从简单的阴刻线表现发展到莲花瓣和格纹的组合,动物的局部特征也趋于细致,应该说这是一件唐至宋过渡过程中的器物。
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
长7.6、宽4.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板呈方形,正面池面浮雕一男子,戴高冠,五官刻画俊秀生动,蜷腿坐于毡垫上,似正在欣赏表演或演奏,双手欲击掌合拍。身穿宽大长袍,衣服的纹饰、衣褶的线条表现得极为灵动、细腻。背面刻数字 “九”,四角有牛鼻孔。此带饰雕刻精美、灵巧,雕刻手法、人物形象、带板形制均与江西上饶市茶山寺宋代赵仲湮墓出土的人物带板的纹饰、雕刻手法近似。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