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聊古玉
之逛逛拍卖会之一百三十二
明 龙形玉佩
此件为青玉质,温润细腻,包浆熟旧。器呈厚片状,以镂雕和双阴挤阳线等工艺碾琢龙形,趴卧状,臣字眼,上下吻两端卷曲,身上满工,线条流畅犀利,纹饰精美,身躯机尽扭转之势,体态蜿蜒矫健,极为生动有力,工艺水准高超。整体刀法爽利生动,显出雄健刚毅的气质,使之浑然一体,设计巧妙,雕琢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古意盎然。静置之物却有生出灵动之气质,将高超的艺术性与极精湛的工艺完美结合,属王侯级别的贵族饰品。
清中期 白玉九思铭牌
牌为白玉质,晶润细腻。器呈长方形,形制规整,牌头饰如意纹,中间有孔可穿系绳。器表一面细阴刻九只鹭鸶,或半空飞翔,或引颈高吭,或塘边觅食,或静卧休憩,纹饰构图考究,画面丰富,疏密有致。背面刻:“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落“正心”款,刀锋回转有力,字体端庄,布局整齐,“九思”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讲君子道德修养的规限,人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无论视、听、言、行,都该当用心思虑,使其合于礼义。整体饱满厚实,典雅端庄,蕴含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精髓,透露出一股浓烈的文人气息,一侧带有火漆,实为难得。
清乾隆 白玉高士图诗文牌
牌为白玉质,莹润细腻,光气柔和。器呈长方形,四角打磨圆润,牌头均雕两个夔龙纹,相向而视,其装饰显得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中间有一圆孔,可穿系佩挂。两面均以浅浮雕工艺雕刻而成,一面饰高士图,一童子在松树下手捧花卉与老者谈话的场景,人物刻画传神;一面刻“前身应是明月,几生修到梅花”,落“子冈”、“琢”款,字法遒劲。整体形制规整,工艺精湛,光润含蓄,器表光滑柔顺,配以精细雕琢,使于柔美之中流露雅致富贵之态,兼其寓意祥瑞,极具收藏价值。
清乾隆 白玉童子牧牛诗文牌
牌为白玉质,取材上乘,洁白莹润,如膏如脂,细腻温润。器形制周正,边缘圆钝,有对称楔口倭角,首端雕琢如意纹,牌面减地起栏线,中间雕一骑牛童子行走在亭台楼阁山石路上,凹凸有致,生动自然,立体感较强。背面开光内浅浮“牧童归去横牛背”,落“玩”字款,构图简单,寓意上佳。明清玉雕图案常以单、双童子,或手执谷穗,或牧牛,或牵引木车,暗喻五谷丰登,民富国安,大道行车,太平顺畅之美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国一体、齐家治国的理念。整器刀工细腻,雕刻手法圆熟流畅,牌型及额首纹饰设计巧妙,方寸间融绘画、书法及雕刻于一身,使天生丽质的玉经过一番修饰后拥有了生命,极富美感。
明 白玉文官立像
文官为白玉质,闪青,玉质细腻,盈润光亮。圆雕件,人物立式,眉及双眼以阴线刻画,鼻部隆起,双嘴唇凸出,立体感强,刻画精准。身着交领长袍,双手合于身前,线条简练飘逸,衣纹有如行云流水,雕工精细。顶部有一穿孔。整体刀法精湛,比例合理,线条清晰,器体坚实,造型饱满,是将玉材佳、造型艺术美、文化内涵深厚有机融为一体的典型,别见一番古雅韵致。
明 白玉螭龙纹单耳杯
杯为白玉质,细腻温润,柔和典雅。器呈椭圆形,深腹,杯壁下收,内壁光素无纹,口沿饰回形纹一圈,椭圆形圈足。一侧镂雕一螭龙形柄,螭首前抵杯缘,螭背拱起,臀部扭转攀于杯壁,两前肢贴伏杯缘置于颊旁,螭尾细长,卷贴于杯壁上,身形矫健,肢体却不乏柔美,使杯子整体造型流畅精致,富有动感,既是装饰,又为杯把,集赏用于一身。螭龙被视为是带有无穷权力的神兽,也是驱邪解难的吉祥物。整体玉料上乘,雕刻精美,色泽俱佳,寓意祥瑞,小巧而雅致,做工精湛细腻,可谓鬼斧神工。
明 玉璇玑
璇玑玉质细腻油润,打磨精到。器体扁平,两面光素,中央有一圆孔,内缘平整光滑,外缘廓外凸起三组形状及方向相同的齿牙,质地厚实,包浆厚润。清末吴大澄《古玉图考》中描绘《璇玑图》并注释:“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是玉外廓有机牙三节,每节有小机括六,若可铃物,使之运转者,疑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今失其传。不知何所设施。”整器光素无纹,造型和谐而有韵律,刀法粗犷有力,古朴典雅。
明 白玉佛
佛为白玉质,玉质润白,包浆清透。器呈厚片状,头戴佛冠,面容丰颐,双耳下垂,庄重和蔼,身着僧裙,肩披飘带,一腿屈膝而坐,宁静肃穆,像身比例匀称。背面琢一对牛鼻穿孔。整体打磨精整不见刀痕,造像于坚实温润的质感和庄严的气氛中富有变化,衣纹如水,亲近宜人,这与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宗旨相吻合,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形神兼备,睿智安详。
元 白玉三色俏雕观音菩萨像
《 慈悲观自在 庄严妙色身 》
——一尊珍稀的元代白玉俏雕观音菩萨像鉴赏
文 /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无论在博物馆还是艺术品市场上,我们看到的佛教造像大多为石刻、铜铸、泥塑、木雕等类型,玉石造像如凤毛麟角极为稀少。最近有幸在北京明石拍卖公司看到一尊元代白玉俏雕的观音菩萨像,甚感惊喜,它不仅材质、工艺独特稀有,而且年代、风格、题材皆优胜于一般。据笔者调查研究,它应当是迄今为止市场上出现的综合价值最高的一尊玉雕造像,堪能与之媲美者唯有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玉雕八思巴帝师像。因此,对于这尊造像我们切勿等闲视之,而要认真仔细地品鉴欣赏。
先看此像的基本特征。它结跏趺端坐,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头戴花冠,中央扇形花瓣上刻一尊化佛阿弥陀佛,这是此像神格的重要标识,因为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其顶戴化佛代表的正是对师尊的尊崇;头顶束高发髻,发髻曲卷成横圆柱状,一端插有发簪,形同当时中原地区妇女流行的发型。面形宽大,颜容庄肃;高广的额下是两道阴刻的眉线,连着鼻梁向两侧上扬,形成美丽的倒人字形状;双目俨如天鹅一般微微垂俯;直鼻小嘴,面颊及下颌丰满圆润。身躯浑圆壮实,比例匀称圆满。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高腰僧裙,胸前束宝带,颈部项圈下坠有三串珠状璎珞。衣纹写实自然、优美流畅,尤其是两腿部僧裙的衣纹呈水波状均匀分布,颇有唐代造像的遗风。身下是束腰式台座,台座状若山崖,奇峰林立,怪石嵯峨,象征观音菩萨应化印度的道场——补旦洛伽山。整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尤其是选用上等和田白玉精雕细琢,玉质温润饱满,充分展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智慧无量的精神特质。
再看此像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它的表现题材。它表现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为崇信的佛教神祇观音菩萨。观音结跏趺端坐,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显现的是菩萨最庄严圆满的造型姿式,一般称之为“正观音”或“圣观音”。过去我国民间流行“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就足以体现观音在我国古代社会信仰的深广。而观音菩萨在佛教中又素来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渊源深厚,有一种说法称观音是莲花化生的,所以在早期佛教中观音又称莲花手菩萨,观音的形象亦多为手持莲花的造型样式。此像以上等的和田白玉雕刻而成,也恰好契合了观音菩萨清净无染的内在品性。
二是它的年代和风格。此像为典型元代作品,其断代依据主要是造像的风格和工艺。在风格上,此像有多处特征体现了元代艺术特点:一是它的身躯,敦实厚重,粗犷雄浑,具有鲜明突出的元代艺术气韵。二是它的胸前装饰,既简洁大方,又别具一格,带有唐宋佛像装饰的明显遗风,而与明清菩萨像胸前繁复的装饰迥然不同。三是身体造型,既端庄大方,又结构匀称,明显受到了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的藏式造像“量度”的影响。四是它的面部刻画,面形方正,趋于“国”字形,额部高广,眉眼向两侧上挑,这些特征显然不是中原造像写实性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受到了当时藏式风格造像的影响。这四个特点以身躯和面部的藏化表现尤为突出,也是时代判断的重要依据。元代时藏传佛教传入内地,藏传造像艺术亦随之传入并广泛流行于中原地区。元代统治者为推广藏传佛教,专门在宫廷设立造像机构雕造佛像,由此形成具有汉藏融合特点的宫廷造像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大德九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北京居庸关云台券洞内遗存的元至正年间石雕佛像、上海松江圆应塔出土的“大都佛儿张”款青田石雕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元宫廷造像风格的典型代表。在此风格盛行之下,当时中原地区造像均受其深刻影响,此像表现的藏式特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打上了时代烙印。基于其优质的材质和精美的工艺,此像或许就是出自当时宫廷造像机构的工匠之手。
第三是它的材质。此像选取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在目前所见古代玉雕造像中鲜有如此高品质的作品。玉在古代有“石之美者”之称,我国自古便有好玉的风尚,用玉来比喻人的品德,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基于对玉的特殊偏好,我们的古人很早便将美玉用在了佛像雕造上。据考古发现,唐宋时期我国便出现了玉雕佛像,而其后的元明清各朝都有流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崇玉的历代王朝中,元代是最为突出和特殊的,我们从当时朝廷颁赐不同材质印玺的等级便可看出,如《元史》记载:“至元元年七月,定御宝制,凡宣命,一品二品用玉,三品至五品用金。”这一记载表明,元代在开国之初的至元元年(1264年)就明确规定印玺的材质以玉为最高。而当时受赐玉印者也都是官位最高的人物,如元朝帝师八思巴在中统元年(1260年)受封国师时,他所受赐的就是玉印。正是基于对玉的无上尊崇,元人亦用玉来雕造神圣的佛像,如西藏博物馆收藏的白玉雕八思巴帝师像、2003年浙江海盐县天宁寺镇海塔地宫出土的叶蜡石雕三世佛像、国内私人藏家收藏的碧玉雕绿度母像等,即为元代玉雕造像的存世杰作。在元代玉佛实例中,八思巴帝师像的等级无疑是最高的,它不仅玉质白皙油润,而且工艺精细繁复,充分展现了元代宫廷艺术的风格和工艺特点。此像玉质细腻温润,色泽洁白纯净,雕刻洗练纯熟,在玉质和工艺上足堪与八思巴帝师像媲美。从八思巴受赐玉印和以白玉为其造像的实例不难看出,此像是元人将崇玉的情感附加在神圣的造像身上,既体现了对玉的至高礼敬,又体现了对所造神像的无上尊崇,同时具足了重玉和崇佛、世俗崇尚和宗教信仰的双重文化艺术价值。
第四是它的工艺。此像整体造型完美,面部刻画细腻生动,衣纹表现流畅自然,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元代高超的玉雕工艺水平。除此而外,此像还有两项工艺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俏雕工艺。所谓俏雕就是利用玉料的自然特性来表现雕刻题材所规定的造型特征。此像的发髻呈黄色,就是利用白玉局部原始皮色来突出观音的发髻,以区别它与身躯颜色的不同;身下的台座为绿色,也是巧妙地利用了玉石绿色部位雕刻了符合山岩颜色的台座;由是形成了造像整体三色俏雕奇妙变幻的艺术效果。再一项是筒钻工艺。所谓筒钻,就是利用圆筒状的凿玉工具掏挖玉料,达到所雕器物造型需要的效果,这种技术着力于一个圆点,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可以避免作业时周围玉料崩裂。此像台座束腰深处可见一个个圆孔,它们正是筒钻工艺留下的痕迹。这两项工艺是此像工艺上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此像年代的重要见证,因为俏雕和筒钻是元代最为流行的凿玉工艺。
通过上面的鉴赏分析,最后我们可以将此像价值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此像表现的题材为我国佛教和民间社会最为尊崇的观音菩萨,具有神圣的宗教价值;其二,此像雕刻于崇奉佛教的元代,风格上受到了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的藏传造像艺术的影响,又具有历史、艺术和民族交融的广泛意义;其三,此像以和田白玉雕刻而成,材质特殊而优胜,体现元人重玉和崇佛的双重文化心理,蕴含了元人审美崇尚、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多重文化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四,此像雕刻工艺独特,尤以俏雕和筒钻最为突出,凸显了元代玉雕工艺的鲜明特点,在工艺技术上堪为元代玉雕工艺的典型代表,其重要的工艺价值亦不言而喻。凡此四点,足见此像价值非凡,值得大家特别珍视。
明 白玉鹿纹玉饰
此件为白玉质,温润细腻。器呈厚片状,上窄下宽,呈跪立于方形台上,长角粗壮,分权向后伸展,前杈较短,后杈较长,向后勾曲相连。鹿橄榄形眼,双耳后伸,吻部前突,前胸挺出,后背拱起,短尾卷曲,体态丰润,生动形象。身体部分圆弧线表现出肌肉的起伏动感,简练明快。在古人心目中,鹿是一种瑞兽,鹿的形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在岩画和陶器上,又因为“鹿”与“禄”谐音,所以有了加官进禄、福禄双至、权力显赫的寓意,成为祥瑞之兆的代表之一,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整体姿态优美,刀法爽健有力,是古人崇尚和喜爱鹿文化和鹿纹装饰纹样的体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明 白玉鹰形笄
笄为白玉质,玉质细腻温润,包浆自然。器作粗锥形,尖端圆浑,上端顶部以圆雕、浮雕技艺装饰鹰纹,鹰作企立状,额部、颈部起棱,圆眼勾喙束颈,雄鹰挺胸,双翼收拢在背后交迭,如站立高处傲视一切,威武勇猛,神态颇为生动传神,匠工以数道平行的减地阳线及隐起技法表示羽纹,腿呈站立状,爪弯勾,雕工精美,匠心独运,颇为生动传神。在近弦线下侧钻出圆孔,作为穿系固定之用。玉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其中鹰、鸟形笄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颇有特色的器种。石家河文化有鹰笄、展翅立鹰图像、飞翔圆雕鹰、环形回首鹰等形态和立面、侧面等形式。整体线条硬朗流畅,纹饰少见,工艺古拙而精湛,选材精良,打磨精致,鹰之傲视睥睨、威武勇猛的习性尽显,十分难得。
清中期 白玉洒金皮海螺
海螺为白玉质,洁白莹润,光泽柔和,带有洒金皮。器以圆雕、镂空等技法而就,表面雕刻出海螺之螺旋形螺角,辅以篦纹,使得海螺的形态更加立体生动,刀法流畅,匠心独运,形象生动逼真。海螺为佛教八吉祥之一,作为玉雕题材极为罕见,其在佛教里叫做法螺,在古代是战场上用来吹军号的,后来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变成了佛教的法螺。整体小巧精致,工艺精美,上有穿孔,佩戴美观。
明 白玉夔龙纹佩
珮为白玉质,光气莹泽。器为厚片状,双面雕夔龙纹,以剔刻、镂雕和和阴刻技法雕刻而成,夔龙身体卷曲,尽显威武之态。雕琢细腻精致,纹饰飘逸自然,古雅精致而沉稳。《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整体纹饰线条犹如铁线描,刚健流畅。
明 玉蝉
蝉玉质细腻莹润,包浆熟旧,色泽美观。器双面工,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以粗阴线刻划,双翼左右对称,寥寥数笔,却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神韵尽在,故素有“汉八刀”之称,观此件便可见一斑。古人对蝉十分推崇,认为其高洁清雅,喜用玉蝉佩挂作为装饰。《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蝉栖于高枝,饮甘露而生,寓意高洁,亦能蜕化不死,往而复生,因而成为玉器的重要种类。整体形制规整,线条硬挺。
明 白玉嘎啦哈
嘎啦哈为白玉质,洁白油润,光泽如蜡。立体圆雕,以嘎啦哈为造型,器呈凹凸骨节状,推磨仔细,曲面圆滑流畅,骨节中处琢有穿孔,可作佩饰或串饰。嘎啦哈,学名为髌骨,又名距骨、羊拐,多取之于羊、猪、鹿、牛等动物,是北方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辽金时期为北方游牧民族常猎取动物或宰杀自己放牧的牲口,将部分上好的骨头或野兽骨关节取下当成玩具,或是随身佩带饰品。以玉为材质雕刻成的饰品,是为贵族或富贵之家所传佩饰。整体小巧精致,佩戴美观。
明 玉卧羊
此玉羊为和田黄玉留皮质地,经过地层受沁,风化及长期把玩,已经形成了自然厚重包浆的黄、红、黑等次生色。其造型大气而夸张,工艺形神兼备,沁色自然深沉。其工艺沿袭商周时期卷耳、大足、短尾的工艺特点,并加以改良。其形态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平首挺胸,二杏仁眼,平视前方,神态安详。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大幅回卷,紧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形态憨厚。嘴部、眼部、足趾、尾巴及前后腿弯处均饰以阴刻线,线条粗壮有力,彰显古朴之风。
清 黄玉摆件
此件为黄玉质,凝润细腻。器呈长筒状,质厚,厚度均匀,呈倒置的马蹄形,截面多呈椭圆形,两埠径不一,上端呈斜坡形口,下端较平整,掏挖乾净,器物线条流畅,局部留有工艺痕,体现了先民高超的琢玉工艺,以及制造此物时虔诚的心理。由于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专家学者称其为筒形玉器,玉箍形器。配有底座,内侧带有编号。整体外壁打磨精细,圆润光滑,富有时代特征,其收藏价值文化历史价值较高。
清乾隆 白玉雕三多纹如意
如意以和田白玉为材,体大而玉质洁白细腻。器一体整雕而成,三弯式,首饰如意形,边缘以弦纹阔边,中间减低浮雕蝙蝠、寿桃、佛手和蝙蝠纹,桃实硕大饱满,周围枝叶环卷叠压,细腻生动,合为三多题材,有多子多福之吉寓,虽为浮雕亦不失层次感。如意柄部浅浮雕刻“吉祥如意”四字,尾部饰花卉纹,下出廓刻蝙蝠纹,底饰活环工艺,供穿穗使用,设计巧妙。以佛手意福,以桃子意寿,以石榴喻多子,体现多福多寿多子之美好寓意,这对于重视子嗣绵延的清代皇室是颇为讨喜的吉祥寓意,因而宫中类似器物制作亦多。整体结构严谨,造型端庄,工艺娴熟精湛,有雍容端庄之态,彰显出至尊无上的皇家气息。
明 白玉谷纹C龙佩
龙为白玉质,莹润细腻,古朴典雅。器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C”形,又称“C形龙”,张须露齿,双目圆睁,角后伸,鬣毛向两边卷曲,颈部以阴线刻出一圈绞丝纹,龙尾上卷并平削,简洁生动,形神兼备,通体饰谷纹,饱满圆润,谷芽细长,工艺精湛。这件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角上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整体造型独特大方,雕工生动传神,风格灵动古朴,可达收藏级别。
明 素玉环
环为白玉质,玉色莹润,随古玉本身肌理现斑驳纹饰,浑然天成,丰富多姿。器呈圆形,饱满圆润,中心钻出圆孔,薄厚均匀,全器素面无纹饰,风格古拙质朴,充分展现当时时代玉器制作工艺。整体光素无纹,质地上佳,碾磨润洁,抛光细致,包浆上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明 神人兽面纹玉琮
玉琮色泽古朴,包浆严密。器呈长圆柱形,内圆外方,形制规整,中心对钻圆孔,长射,壁较厚,上下口径相当,打磨光滑。外璧等距浅浮雕简化神人面纹,纹饰分为上下三节,每节近上端处有凹凸相间的几道弦纹,沿外壁转角处,减地起阳雕刻大鼻的神人面纹,双眼隐约可见,风格简明细腻流畅,具有深刻的原始宗教与社会内涵。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同时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始见于良渚文化,有长体琮和短体琮两种不同形制。整体造型古朴凝重,包浆沉稳自然,图案分布规整,刀法流畅,具有典型时代特征。
清乾隆 白玉留皮兽面纹铺首出脊赏瓶
瓶以上等和田白玉雕就,晶莹致密,用料硕大,局部留皮。器呈扁方形,四边棱线折沿,边角硬朗,通体四方对称出脊,上雕刻几何纹,瓶盖与瓶身以子母口相合,瓶盖为覆斗状,上碾琢夔龙纹,盖钮为多层设计,造型巧妙。瓶身束颈敛腹,颈部雕刻兽面纹,两侧对称铺首衔环耳,工艺精湛,构思巧妙。瓶腹上部表面又压地隐起技法满饰具有青铜古彝器风韵的兽面纹,兽面狰狞威凛,惟气韵典雅,下以回形纹为底,上饰蕉叶纹,纹饰精美,具典型乾隆仿古风格。瓶身底部刻夔龙纹,下承梯形足,精美规整,一丝不苟。乾隆时期的玉匠在仿古玉器中根据玉料的形制,灵活改变了旧有的组合关系,或是加进了一些新创的素材,故有“师古而不泥古”的风气。带有底座。整器造型雅致,设计繁复,雕工精美,细节处可见雕琢之用心,是上佳的陈设精品。
清中期 白玉留皮龙钮兽首衔活环耳香炉
香炉为白玉质,温润细腻,色纯质润,由整料制成,形制规整,局部带有原皮。器造型为仿青铜器香炉造型,分为炉、盖两部分。炉盖钮为高浮雕正面戏珠龙纹,威严肃穆,龙头顶留有红皮,有鸿运当头的寓意,盖面透雕夔龙纹,两两相对,中间以蕉叶纹相隔。炉身平口束颈,丰肩鼓腹,两侧为相背的兽面衔活环双耳,表面浅浮雕夔龙纹,构思巧妙,下承高圈足,雕琢精细生动,工艺精湛。盖炉是清代常见玉作,书房常备,炉内焚香,一室皆净,是古代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产物。整体治艺精美绝仑,间融于端庄造型与繁复细密纹饰之间,更显古雅静谧之感,具有浓郁的宫廷气息。
明 玉猪
猪玉质油润细腻,抛光精良。圆雕,长柱形,作卧伏状,吻部前凸,阴线勾勒出水滴形双眼,以简练的线条刻出五官、四肢、尾的轮廓,器局部有斜刀阴刻,体底部则随形琢成平面。推琢磨刻俱佳,雕琢手法概括性强,不泥形似,但求神似,形象古朴可爱,将猪的膘肥体壮与敦厚老实刻画尽出。尾部有一穿孔。猪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最喜爱的动物,早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有绘在陶器上栩栩如生的猪的图案,造型介于家猪与野猪之间,伸长鼻吻作行走姿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较多陶塑猪。至汉代猪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与古人强调天人感应紧密相连。整体圆润饱满,刻画精准。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