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勒 子 浅 谈
玉勒子。勒子,又称“蜡子”,“官名”为“勒”字底下加个“玉”字旁,即“勒玉”,有圆柱形、扁圆柱形、束腰形、橄榄形等等,是挂于胸前或腰间的玉饰,可单独挂,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挂。从古至今,佩戴玉勒子,已经深入人心,美不胜收。
因勒子属佩饰件,适合佩戴,一般选材较好,型制丰富、雕琢纹饰精美、具较高的工艺艺术价值,又可把玩,广受古玩界人士的追捧。
可遇而不可求的玉勒子,也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需求,气质美女戴起来,更显气质和内涵。
古装美女胸前佩戴的勒子,谁与争锋!
玉勒子的历史文化。谈到玉器中的“勒子”,就不得不提其器型演变之前身玉琮,作为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历史悠久的程度可见《周礼》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
1990年春季,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曾推出过一件良渚文化玉琮,起拍价6万美元,最后以23.5万美元拍卖成交,当时也创下玉琮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拍卖最高价纪录。
但从考古发现来看,方勒子与琮常是同地出土,故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仿的问题。用作礼器的,形体须大方显威严,称琮;用作佩饰的,形体要小才方便,称勒子。
春秋玉勒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春秋是东周的前半期,历时294年。
春秋早期玉勒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但变一面坡阴线为隐起面处理,细部施以较细的变形涡纹,直至春秋中、晚期才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兽纹玉扁勒
青色玉质,有少量朱砂附着。表面以阴刻法雕琢双线V形纹和虺龙纹,在繁密的布局里,有两个完整的龙纹形状,其中一个龙纹鼻吻上翘,另一个龙纹的鼻吻朝向右,二者皆具圆眼、翘鼻和吐舌的特征。
青黄色玉质,表面有附着物。器物两端分别雕刻出一个兽面纹,以云纹为鼻吻,细扭丝纹为鼻梁和双眉。两兽之间铺满方线缠绕的双线纹,为春秋早期风格。
春秋时期玉勒盛行细小的虺龙纹饰,形态抽象、布局繁密,也是春秋时期玉器的显著特点。
龙纹玉扁勒
春秋晚期
高8.3cm 宽2.3cm 厚0.3cm
玉质完全白化,表面附着有少量泥土。此器呈扁长方体,右上角有一个圆穿,器表分为上下两个区域,每区雕琢两个浮雕虺龙纹,龙首部于各区两端,呈上下相倒、左右相反之状,龙身于中间交缠,虺龙纹的额头、耳朵、吐舌及身躯皆为细扭丝纹为饰,器缘顺着虺龙纹的形状透雕成扉棱状,是春秋玉器的特色。
龙纹玉扁勒
春秋晚期
高8cm 宽3cm 厚0.4cm
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玉质整体白化,表面附着有朱砂和泥土。器形呈长方形,器表饰以繁密的虺龙纹饰,饰以八个大龙纹和八个小龙纹,分为四排排列。大龙纹位于左右两侧,头顶向外,鼻吻向下,小龙纹两两相对,头顶相倚。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以系璧、玉衍、玉勒、龙形配及玉觿为主要构件的组佩饰逐渐发展成熟,按照“中轴平衡,左右对称”的原则系绑组佩饰。
春秋时期,随着组佩饰的发展成熟,玉勒也被运用其中,玉勒的形状有人物造型、蝉形、动物造型及圆形等等,造型丰富,变化多端。
玉跪人玉勒 春秋晚期
虎形玉勒 春秋晚期
蝉形玉勒 春秋晚期
战国玉勒
公元前475年(即周元王元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战国是东周的后半期,历时254年。
战国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上承春秋制玉之传统,下启两汉玉器的辉煌。无论在造型,工艺技法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战国时期玉勒在纹饰上有很多种类,云谷相杂纹、谷纹、丁字云纹、如意云纹等等,战国早期沿用春秋晚期浮雕云谷相杂纹。
云谷相杂纹
云谷相杂纹玉勒
战国早期
长4cm 宽3cm 厚3cm
青白色玉质,器表略微白化。此器物整体呈束腰的管形,两端平齐,中孔贯穿全器,器表饰以浮雕云纹,此类器物在战国早期较为流行,因此这是一件战国早期的器物。
云谷相杂纹玉勒
战国早期
长2.5cm 宽1.5cm 厚1.5cm
青色玉质,质地匀净,器表附有泥土和朱砂。整体呈上下等粗的扁方形,器体中央有一较窄的中孔,器表饰以浮雕云纹,为战国早期玉器。
战国中期纹饰逐渐开始使用规律分布的谷纹作为独立纹饰,玉龙也已发展为蛇身状态,为了配合玉料形状,往往”依料施工“。
龙纹玉勒
战国中期
长5.3cm 宽1.2cm 厚0.8cm
青黄色玉质,质地均匀,器表有局部白化现象,表面附着泥土和黑褐色物质,生坑特征明显,造型特别,整体呈竹节状,内部中空,两端各有镂雕出依附于主体的龙纹,身体做躬身弯曲状,生动活泼。玉勒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构件,一般形制较为简单,此器造型别致,纹饰丰富,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
毂纹玉勒
战国中期
直径1.7cm 高4.7cm
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青白色玉质,表面白化严重,局部受沁呈深褐色,此种沁色十分少见。此器形制简单,整体作圆柱状,中孔自两端对钻,器表饰以中期较为流行的浮雕毂纹,为战国时期标准式样。
汉代玉勒
公元前202年-220年,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建都长安;西汉开始,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历时211年。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器形品类上,组配饰、剑配饰、玉带钩及丧葬玉以达到成熟阶段,使汉代玉器更加多彩多姿。
西汉早期延续战国晚期风格,将谷纹、乳丁纹、云纹等规律纹饰与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用于同一器面装饰;
玉勒
汉代
全高6.3公分端寬2.3公分端寬1.95公分
玉質灰白,有雜褐斑,局部呈赭色。圓管狀,上小下大,器中段微內縮。平素無纹。
玉勒
汉代
高2.6公分 徑1.8公分
白玉,沁成赭灰諸色,全器為圓註形,兩端圓渾。腹部有後刻雲紋,上下有通心穿。
中期以后,风格逐渐立体化,多视点取角度及镂空艺术的运用,使得动物造型更加立体生动。
晚期逐渐改为繁复的肢体布局,转变为图案化的工艺性文章。
玉勒
西汉中期
长5.2厘米 管径2--2.2厘米 孔径0.8--1.2厘米
河南省博物馆藏
白玉,有光泽,做圆管状,中腰微束,内有圆形穿孔,下段饰以浮雕涡状卷云纹,上端阴刻云纹。
鼓形玉勒
西汉时期
直径0.6~0.8、孔径0.1厘米
直径0.5~0.6、孔径0.1厘米
长1.2、直径0.4、孔径0.1厘米
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青玉,近似鼓形或腰鼓形,中间粗,两端渐细,中有穿孔,通体光素。
汉代玉在组配饰、剑配饰、玉带钩及丧葬玉已达到成熟,各件玉饰均被赋予独立完整的美感。也与其表面纹饰及镂空工艺息息相关。
玉勒
汉代
长4.8公分 宽2.15—2.5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色玉质,圓管状,上小下大,器中段微内缩,通心穿也是上小下大,平素无纹。
玉勒
汉代
全高6.9公分 口徑2.1公分 底徑2.7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黃色玉,有黃赭色斑。圓柱形,為二側寬而腰身細之管狀,但上下不同寬,通身光潔無紋飾,中穿一通心孔,孔應是單面穿鑿,因二端開口大小不一且不居中。帶木座。
宋代玉勒
宋代是承上启下的朝代,分南宋和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建国共319年。
宋代外来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佛教艺术和花卉等题材开始出现于玉器中,呈现出中外融合的繁荣场景。宋代风靡金石学,仿古之风盛行,以战汉为模仿对象的仿古玉器开始大量出现。
玉勒
宋代
高2.5公分 直徑1.8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有赭斑。器身上有後刻之採蓮詩。與一圓珠、帶板一併置於仿經卷盒中,盒外並貼有籤紙,其上有隸書:「五百羅漢卷」。仿經卷盒和其他仿冊頁盒等大小收納盒共八組,共同置於一題有「歷代珍藏」之大木匣中。
“宣和”经文玉勒子
宋代
高5.8、直径1.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羊脂白玉质,细腻润洁。外呈八角管形,内为中通圆孔。通体用双勾阴线刻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楷书体。字体小如芝麻粒,显示出纯熟的琢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铭刻玉器。
明代玉勒
明代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帝,享年二百七十六年。
云纹腰鼓扁玉勒
明代
高3.6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
白玉质,表面光泽极强,局部褐色沁。扁腰鼓形,中有孔,正背纹饰相同,皆以阴线琢出对称的双卷云纹,间饰以绳纹。此扁勒较为少见。
玉勒
明代
直径2.25、壁厚0.4、通高4.75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 藏
玉色青白,局部黄褐色沁。圆筒状,中空,直壁。边缘一周打成斜凹纹,表面抛光。
清代玉勒
清朝(后金)1616-1912,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朝。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满洲部族统治以及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帝制。历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明清时期,在文人品位和庶民文化的影响下,吉祥玉、子冈牌、香盒、鼻烟壶等小型的配饰器及把玩件开始盛行。
因此玉勒的题材也随之改变,配合新的镂空和染色技法的应用,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新风貌。
玉勒
清代
長2.8公分 寬1.2公分 口徑7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一端有淺褐色斑紋。圓管狀,上下有對穿大孔以佩掛,器表琢乳丁紋。
白玉扁圓玉勒
清代
全高4.25公分 一端長1.7公分 寬0.9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屬裝飾品類。扁圓柱形,上下有一通心穿孔。兩端琢繩紋,周身琢雲紋。雕琢工整。
玉勒子的寓意。曾有人这么描述过玉勒子,颇具趣味:玉勒子谐音“遇乐子”,人生在世,除了事业努力外,闲暇之余也要谋求精神上的慰给,人人各投其所爱,“遇乐子”就成了引喻的吉祥配饰。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