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玉器的个人浅谈(之十)

文摘   文学   2024-11-03 09:20   北京  







关于宋代玉器的个人浅谈

(之十)



玉鹅

宋代

长6.3、高3.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半透明,有黄色沁。鹅首回顾,重圈眼,尖喙,长颈贴于鹅身,双腿弯曲呈卧状。密集短阴直线勾饰羽毛纹,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玉鹅

宋代

长3.3、宽3.1、厚0.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圆雕。鹅身作卧状,镂孔洞作穿。鹅首前视,短颈,圆眼,高额,尖喙,双翅紧收,丰臀,双爪弯曲。阴线勾饰翅纹,排列整齐有序,形态自然可亲。



玉鸳鸯

宋代

长4.5、高2.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鸳鸯管钻小圆眼,羽翼以简洁阴刻线表示,背部有一穿孔,用于挂坠。



动物形玉佩(4件)

宋代

左上:高3.85、宽2.7厘米 右上:长5.1、宽5、高0.9厘米 左下:长3、高2厘米 右下:高4.8、宽3.5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左上:玉质青色,局部受沁呈褐色。熊作蹲坐状,缩头竖耳,前爪置于腿上,以细小阴刻线刻出眼、鼻。头顶至足底有一贯穿孔。右上:玉质受沁呈褐红色。玉雀造型扁平,双翼内收,雀嘴有一穿孔。制作简洁。左下:玉质受土沁呈黄褐色。鸡呈卧式,头俯视。阴刻线饰翅及尾部,刻工简洁。鸡背至腹有一穿孔,用以坠挂。右下:玉质白色,受沁呈黑褐色。鹰圆眼,尖嘴,爪收于腹下,羽翅以阴刻线刻划,作憩息状。嘴有一穿孔,用于坠挂。



玉鳜鱼

宋代

长7.7、宽3.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色沁。鳜鱼形,双圈眼,厚唇上翘。背鳍短而长,身上麟纹以网格纹阴线为饰,扇尾后摆。背鳍上有一圆穿孔,可系挂。鱼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如“鱼水之情”、“鱼跃龙门”、“连年有余”等,此玉以鳜鱼为形,寓意“富贵有余”。



玉鳜鱼

南宋

长7、高3、厚1.5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表面受沁。鱼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脊部有一穿孔。阴刻斜格网纹饰鱼鳞。



玉鱼

宋代

长7.8、宽2.5、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褐色沁。体扁平,两面雕琢。鱼首前伸,嘴略张,尾分叉。阴线勾饰头、眼、鳍、尾,鱼身为回纹。鱼嘴有一穿孔,正背面图案相同。雕法简洁,形态古朴。



玉鱼

宋代

长8、宽4、厚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鱼的造型为大头,扁身,花式尾上翘,游弋于荷叶间。



衔莲玉鱼

宋代

长5.3、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鱼身细长,头部较小,圆眼,半圆形腮,背及腹出鳍,尾上翘呈扇形,身旁水草叶梗巧妙地经鱼身盘成一环,并绕到头部,可供系挂用。



玉蝉

宋元时期

长4.5、宽3.2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青色。雕成蝉状,凸目,阴线刻饰蝉首,两翼合拢紧护腹部,翼脉长短弯曲自然,两翼边斜磨,翅膀略长于蝉腹。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栩栩如生。



火焰纹环把玉杯

宋代

长18、宽12、高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黑点并有红褐色沁。杯体呈圆形,弧圆底,光素无纹。一侧平出三角形把,把下部琢一圆环。三角形平面上减地浮雕火焰珠纹。此器造型独特,在宋代瓷器中有与此类似者,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



龙纹活环耳玉杯

宋代

高2.9、口径11.5、底径6.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成鸡骨白色。杯圆口,平足。杯外壁光素无纹,内底中心凸琢一火焰珠纹。器外一侧雕琢出月牙形鋬,下有半环并套一活环,月牙形平面上浮雕云龙纹。龙昂首挺胸,毛发后飘,身体向上弯曲,两前肢弯曲向前,十分矫健有力。此器造型在宋代瓷器中有所发现,安徽休宁县宋代朱晞颜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玛瑙器,但无活环。以玉为之,更显尊贵。



龙柄玉杯

宋代

柄高5、口径6.1×7.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器体光素,呈八折长方形。一侧雕琢一龙头为柄,首朝杯外。龙长眼,独角,鼻上翘,口弯曲成圆圈,可能原有环相接。



龙耳玉杯

宋代

高5.8、口径9.8、足径5.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表有皮,为籽料雕琢而成。器体圆口,圈足,一侧透雕龙形耳,龙头大细身,弯成环耳。器壁高浮雕一龙戏珠,龙回首望珠,四周祥云环绕并托起宝珠。此器巧妙利用玉之皮色进行俏色雕琢,色彩丰富美丽,尽显玉质之美,平添许多情趣。



龙柄玉杯

宋代

高6、口径9.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暗白色,有丝状黑沁,可能曾经火烧。杯体呈五瓣花形,撇足,圈足。杯侧雕琢一龙形柄,龙张口衔住杯沿,鼻上翘,圆眼,双角,卷发后飘,龙鳞密布,身体蜿蜒缠绕杯体,旁有牡丹花叶相伴,为一幅龙穿牡丹的图画。此杯采用高浮雕技法,龙矫健有力,整器立体生动,造型优美。



仙女形耳礼乐纹玉杯

宋代

高7.5、外径11.4×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玉杯圆形,敞口,内壁浮雕装饰灵芝形云朵,分层排列。外壁两面浮雕礼乐图,一面五人,共十人,均为女子。她们或坐或立,各持乐器演奏,有笛、鼓、云锣、笙、琵琶等,并有仙鹿相伴。杯口沿阴刻一圈圆珠纹,圈足上亦阴刻云纹。杯两侧圆雕一仙女形耳,仙女站立,双手扶杯,脚踏祥云。玉杯造型新颖,为清宫旧藏品,颇受乾隆喜爱,曾令玉工仿其造型制作多件。



匜形玉杯

高6.1、宽11.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多褐色沁。仿古青铜匜造型。口外沿为弦纹,环形出尾柄,椭圆外撇圈足具有唐宋时期风格。琢磨匀润柔美。



云纹玉高足杯

宋代

高11.2、宽7.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浆白色。直口,深漏斗形腹,出尾环形把柄,器身阴刻兼浅浮雕卷云纹、莲瓣纹及龙首纹等五层纹饰,底部为弦纹、丝束纹,高圈足。清新典雅,为仿汉式风格。



仙女形耳礼乐纹玉杯

宋代

高7.5、外径11.4×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玉杯圆形,敞口,内壁浮雕装饰灵芝形云朵,分层排列。外壁两面浮雕礼乐图,一面五人,共十人,均为女子。她们或坐或立,各持乐器演奏,有笛、鼓、云锣、笙、琵琶等,并有仙鹿相伴。杯口沿阴刻一圈圆珠纹,圈足上亦阴刻云纹。杯两侧圆雕一仙女形耳,仙女站立,双手扶杯,脚踏祥云。玉杯造型新颖,为清宫旧藏品,颇受乾隆喜爱,曾令玉工仿其造型制作多件。




匜形玉杯

宋代

高18、口径15.5×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褐色芝麻沁。椭圆形口,前部突出成宽流,龙柄平扁,直壁深腹,平底,四兽首矮足。颈至腹部雕有一龙形柄,腹部浮雕四组兽面纹,前后、左右各相对称。其造型为仿青铜器的陈设品。



双螭耳玉杯

宋元

长10.8、高5.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杯呈圆口,双螭耳,器壁下收,底向内凹。器身采用阴刻、阳刻两种雕琢手法,口沿为阳纹折枝花,腹部阴刻有多道弦纹,并用云雷纹组成不同类型的图案,其雕刻的纹饰线条均匀,特别是双螭形象生动,四肢雕刻丰满有力,爪尖锋利,通身筋骨凸出,为宋元时期典型之作。



花卉云纹玉盒

宋代

直径10、高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盒呈圆形,盖顶边沿雕琢有四组云头纹,飘带式长尾,具有典型北宋风格。盒底为一周莲瓣纹,盒的盖沿、底沿呈子母口,整器造型设计合理。



鹅形玉盒

宋代

高8.4、宽11.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鹅呈浮游状,曲颈,圆眼,鹅冠高突,身上以细短阴线刻翅羽及尾羽,盒底浅浮雕双蹼。刻线细密齐整,层次分明。玉匠因材取式,造型雕工俱佳,清隽优美。



蟠螭柄玉洗

宋代

口径13.2、高5.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曾经火烧,已多呈黑色及白色。器体呈八瓣葵花形,内壁光素,器外一侧出月牙形平耳,耳下一螭龙卷身成环并拖长尾绕于器底成花形足。底外侧有四字阴篆款:“乾隆年制”,显系后刻。耳上高浮雕两螭龙相望,旁边环以云纹。此器造型设计十分别致,虽经火烧,依然能看出用工之精湛,设计之匠心独运。



兽形玉砚滴

宋代

高6.6、长1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灰青中夹有褐、黑色绺斑。圆雕蝮的形象。蝮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习性好水,多立于桥头。椭圆形眼眶内阴刻圆形眼睛,双角弯曲,张口利齿,双叉尾贴于一侧,呈匍匐前进状。蝮口衔小匜,上有孔,腹部圆空,贮水后流入匜中。背上有盖,上浮雕螭纹。通体碾琢卷毛,关节部位饰以云纹。器形厚重朴拙。



小玉勺

宋代

长6.6、勺径3×3.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体光素,勺体椭圆形,勺柄弯曲,柄首弯折,成一小勾。此勺玉质优良,小巧可爱,非一般汤匙,可能为药勺。



三嘴玉灯

宋代

高12.4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白色。三嘴似船,琢出油槽,并相互连通。上部有纽,琢成南瓜状。中间管钻一圆孔,既可平置,又能悬挂。三嘴分置灯芯,可同时点燃。设计合理,造型奇特,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点。



海水云龙纹玉炉

宋代

高7.9、口径12.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铁锈沁及黑色。炉呈圆形,胎体厚,折沿撇口,腹大且深,底圈足,折沿。炉身两侧各雕有长方形龙首吞流耳。炉体外壁高浮雕海水云龙纹,以“工”字形纹为锦地,两面主题纹饰皆为龙纹,略有不同,但均回首,鼻上翘,发后飘,团身,三爪,以细网格纹为麟纹。龙两侧祥云缭绕,身下波涛起伏,动感十足。此炉造型似青铜器中之簋,有仿古之风,但纹饰图案又有宋代流行风尚,显示了设计者的工艺匠心。器内底刻有乾隆御制诗一首。



松石人物纹玉山子

宋代

长15.5、宽10.5、厚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浅黑色沁。全器镂雕,呈山形。正面雕琢一持杖老者,高额长髯,坐于山石之上。身旁仙鹤低首,脚下一龟沿溪水爬行。身后松林茂密,山石玲珑剔透。反面雕琢一童子与鹿正前行于山间,身后柞树茂盛。器底平磨并有穿孔,似为座纽,原可能为器物上的嵌件。



“玉版十三行”石刻版

宋代

长28.8、宽25.8、厚1.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端石质,略有黑疵点。宣和年间,据晋王献之书曹植《洛神赋》小楷真迹摹刻。原迹书以麻笺,唐时已残缺,绍兴年间搜获9行176字,宋末复得4行74字。自“嬉”字始至“飞”字止,共13行250字。镌刻于绿色端石上,颂名曰“玉版十三行”。字迹冲和疏宕,笔触遒劲,古逸娟秀。此版自明万历年间发现后,几易其主。康熙年间贡入内府,咸丰十年圆明园遭掠灾之后,再次流入民间,辗转于安徽、上海等地。1983年入藏首都博物馆,是研究晋代书法的珍品。



荔枝形玉带饰

宋代

长3.6、宽2.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正面雕三颗荔枝及枝叶,背面有四组鼻穿孔,为带饰。《宋史·舆服志》载:“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出土文物中见有金质荔枝形带板。



连环花结纹玉饰

宋代

长6、宽5.3、厚0.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棕色沁斑。椭圆扁平体,外缘为四个花瓣形环相连,中间是相互联结的花叶纹。



衔蜻蜓鸟形玉佩

宋代

长7.5、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绶带鸟回首,嘴衔蜻蜓,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示颈部羽毛、翅和长尾,尾部的羽毛上出菱形脊,这是宋代常用的雕琢手法。唐宋时期,玉鸟的眼睛有的琢成小坑眼,有的用阴刻三角形表示,有的眼部没有琢工,此玉绶带鸟便是如此。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长6.8、宽3.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长尾绶带鸟棲息于荷花丛中,作回首衔花的形象。荷花中心有一竖穿孔,可作穿佩。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高6、宽2.9、厚0.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鸟头部雕琢简练,嘴衔牡丹折叶,阴线刻两翅,绶带长尾。器形整体纤巧玲珑,刻工简朴。



衔花孔雀形玉佩

宋代

长6.6、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通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孔雀头顶高冠,曲颈回首,小圆坑眼,口衔花枝,双翼张开,翅上琢密集的细长阴线以象征羽毛,竖阴线中又以一道横亘的长阴线为界,翅边为锯齿状。尾舒展上翘,排列有五组水滴状羽翎,每个羽翎前端都有透孔。整体风格奔放飘逸。



双省纹玉饰

宋代

长6.8、宽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润无瑕。扁片倭角形,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雀高冠、尖喙、圈形眼,微展双翅,凤尾伸展,用单阴刻线琢羽毛、尾翎,上下有小孔,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孔雀形玉簪头

宋代

长5.9、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扁平体,作孔雀口衔绣球欲飞行状,翘尾展翅,造型舒展优雅。孔雀为尖嘴、长颈、圆点眼,此种眼形为宋代鸟、兽类常见。尾部上下并列两个圆钻孔,应为嵌接金属簪(或钗)体之用。



孔雀衔花纹玉佩

宋代

长7.6、宽3.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铁褐色色沁。整体呈半圆形,片状,透雕一回首孔雀,小圆眼,口衔花枝,翅膀伸展,长长的尾羽后拖,呈排列的鳞片状。羽翅以阴刻线雕琢,平行排列。花枝疏朗,花大叶小,枝长而曲。此玉采用多层次的镂雕方法,颇有立体感,艺术水平较高。



南宋玉卣安徽休寧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顏夫婦合葬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安徽休寧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顏夫婦合葬墓出土有一件玉卣,玉色青白,局部有黃色沁和白斑。扁圓體,平沿,直口,粗頸,矮圈足,足微外撇。頸部左右兩側琢耳,飾獸首,中鑽孔為口。前後側出扉棱,兩邊飾相對的龍紋。腹部左右兩側鏤雕臥伏回首狀小螭龍。前後雕刻獸面紋。通體拋光細緻。



浙江新昌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季氏墓出土一件鏤雕玉帔墜,滴珠形,底端為一個心字,上方一對鴛鴦於荷塘間同向而遊,前只回首,兩兩相望。荷塘間開滿慈姑葉、蓮蓬,一朵婀娜的蓮花於頂端盛放,花瓣間的空隙可用於穿系。整幅圖案設計精巧,為滿池嬌的紋樣,雕刻細膩,形象生動。同樣的造型紋飾的玉帔墜還曾出土於浙江金華浙師大新攀岩場工地。

南宋透雕玉帔墜浙江新昌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季氏墓出土新昌博物館藏



文酒之事以玉助興



宋人飲酒多使銀器,酒樓常以成套的銀酒具招待客人。而以似透非透的玉杯來斟飲美酒自是風味更佳。考古出土物有安徽休寧朱晞顏夫婦墓出土的青玉杯,貴州遵義楊價夫婦墓出土的花口玉耳杯,而最為匠心別致的當屬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史繩祖墓出土的白玉荷葉杯。

南宋白玉荷葉杯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史繩祖墓出土衢州博物館藏

整體構造為荷花枝梗及慈姑花葉托著的一片較大的橢圓形荷葉,形成容器的主體;荷枝捲曲成環形器柄,托住上方一片卷邊的小荷葉而成為鋬。荷香送酒,取式於荷葉荷花制的象生杯盞,自可在筵席間佐清歡、助燕喜。象生花式杯在南宋金銀酒盞中頗為常見,在玉器中為首例。

南宋白玉荷葉杯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史繩祖墓出土衢州博物館藏



宋  圆雕玉鸿雁



宋  螭龙耳十角形玉杯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