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物院
——燕赵风韵
(之四)
一早来到博物馆门口,只见它和现如今的大多数博物馆一样,拥有宽敞的广场并配以高大的建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谁曾想,里面的展览却带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感动与震撼。
进入展厅,展厅设计没有和大多数省博一样,按通史的叙述方式展开,也没有按文物类别分类展示,而是将一个个专题性很强的展览作为常设展整体系统地大型化来展示,诸如:“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曲阳石雕”“北朝壁画”等等。
仅这一点,对于器物门类不齐全,历史发展有断层的区域博物馆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完全可以尝试着将临时展览的主题和方式适当的运用于固定陈列中。
我们都知道每个省博的重要展品无不是依赖于一两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对于河北省博来说,首推满城汉墓。满城汉墓的出土文物组成了河北省博最重量级的一个展厅:“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在我看来,河北省博这个展览布展的思路和设计绝对可以说对得起老祖先这绝美的馈赠。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五个“千乘之国”之一,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许多文物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时期艺术作品中的珍宝。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400件(套),占用两个展厅。
第一展厅“古国风貌”分为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王陵6个单元,展示了中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第二展厅“王室宝藏”分为青铜器、陶器、玉石器3个单元,展出了战国中山国带有鲜明游牧民族风格的礼器、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明器等众多文物精品。
展览全面展示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完整体现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和昂扬不羁的战国精神。
其中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银首人俑铜灯、错银双翼神兽等文物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战国出土文物中绝无仅有,独树一帜。
中山王铁足铜鼎
鼎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食器和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据《周礼》记载,不同等级的人,使用鼎的数量和鼎内所盛放的食物均有严格的规定。天子使用九鼎,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都自行制作和使用九鼎。这件大鼎是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重达60公斤。鼎为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zhou)率领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历史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鼎上的铭文文辞典雅优美,笔划刚劲洗炼,是欣赏和研究战国文字及书法的珍贵资料。
中山王铜方壶
高63cm,是酒器和礼器。铜壶造型简炼,棱角分明,壶盖上有四个镂空云形钮,壶腹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壶身四角各铸有一条神采飞扬的矫龙。壶的四周刻有流畅优美的铭文450字,是一篇优秀的战国书法作品。据铭文记载:中山王十四年,中山伐燕获胜后用燕国的青铜器熔铸此壶。铭文颂扬了中山国伐燕的战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和立国安邦的道理,其中特别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国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
(zǐ zī)铜圆壶
中山侯铜钺,中山王墓出土,是中山国称侯的象征。钺是古代的兵器,也是象征王权的礼器。这件铜钺上刻有铭文两行16字,铭文内容为:天子建邦,中山侯(yìn)。作兹军钺,以敬(警)(厥)众。意为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一起展出的还有铜钺上的铜帽和铜鐏。
陶人俑拜山,这套组合中共有六件方形陶锥体和一件人形俑。出土时,方形锥体每三个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山”字形。陶人俑发现于冶铜炉作业坑边的上坎,双手作圈手拱拜状。出土时,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净土掩埋,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国崇拜山神的风俗。
带铭铜戈,戈上刻有十六字铭文,记录了其制作年份、制作部门及工匠,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根据器形和铭文断为战国中山国遗物,这是中山国不多见的一件刻铭兵器,也是本展览中唯一的一件从收藏家手中征集的文物。
金银项圈,中山国盛行田猎,出产的猎狗在当时十分著名,中山王墓出土的两具狗骨架的颈项上都戴着用金银制成的项圈。项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状,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条凹沟将扁管平分为两部分,管的内面中间有合缝,管的四角有细孔用来联缀,最后把金银两种扁管相间穿在革带上制成项圈。在项圈的外侧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以金银项圈为爱犬佩戴,反映了国王生活的奢侈。
金钅尊铜戈,戈是古代的钩杀兵器,鐏为戈柄下端的金属套。中山王墓出土形制相同的金钅尊铜戈两套,金钅尊铜戈中的鐏均用纯金制成,重达902克。鐏上装饰两条银龙,龙眼用蓝琉璃镶嵌。两条龙中,一条龙向上攀,双翼镶嵌白银;一条龙向下爬,双角镶嵌白银;两条龙的额、面、鳞等部用针刺刻而成,花纹细如毫发,工艺十分精巧。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铜豆是古代盛放调味品的食器和礼器。这件盖豆的器表饰有四层图案,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纹饰繁密,形象鲜活。豆盖上是两组狩猎宴乐图:二层楼台上是饮酒的贵族,楼下有演奏钟磬的乐伎,楼外有射雁的猎手,有的大雁在空中飞翔,有的已中箭跌落。豆的腹部是狩猎图,猎人们有的手持刀剑奋力刺兽,有的操着长矛拼力追逐,有的乔装成动物正在格斗。画面中,众多的人物、动物无一不具有动感,场面生动,气氛热烈。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为中山王陵区的建筑规划图,长96 cm,宽48 cm。铜版上的方向与今天的地图相反,上面为南,下面为北。图版的中心部位,用金片嵌出五个享堂建筑的轮廓线,有王堂、哀后堂、王后堂和两个夫人堂。享堂的外围,用银丝标识墓的封土底边——丘(qiàn)。再向外,用宽银片嵌出“内宫垣”和“中宫垣”二层宫墙轮廓线,其中内宫垣的北部嵌有“诏宗宫”“正奎宫”“执帛宫”和“大将宫”的标识,分别是陵园中主持祭祀礼仪、主管清洁、主管祭祀用品和看守陵墓的官员处所。图中标示出了各个建筑的长度和间距,换算后得知图版的比例为1:500。王堂上部铸有国王命令修建陵墓的诏书。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也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园建筑和建筑图学提供了珍贵而准确的资料。
铜山字形器,为仪仗礼器,中山成公墓出土铜山字形器一套6件,每件高达143cm。中山王墓出土铜山字形器一套5件,每件通高119cm。器物上部呈“山”字形,反映了中山国崇山的习俗。器物下部中间有安插木柱的圆筒状銎,出土时銎内还残留朽木。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气势雄伟,象征中山王的权威,是战国中山国特有的青铜器样式。
铜升鼎,升鼎又称正鼎,用来盛放煮熟的肉食,是古代重要的食器和礼器。宴飨和祭祀时,升鼎内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肉食。西周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纷擅用九鼎,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铜升鼎,表现出战国时期诸侯儹越礼制的局面,也体现了当时中山国国势的强盛。
细孔流铜鼎,中山王墓出土,是一件孤品文物,造型独特。鼎的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在鼎腹一侧的上部有十个细孔状流,倒汤时起过滤作用,防止杂物流出。出土时鼎内底部还残存有结晶状的肉羹。
鸟柱铜盆,中山王墓出土,水器或陈设品。盆壁直立,盆底有束腰形圆柱承托,柱下有圆形圈座。盆底中间伏有一只龟,龟背上竖有一根圆柱,柱顶站立一只可转动的飞鸟,鸟的双爪紧抓住两只纠结的蛇头。鸟作展翅飞翔状,羽毛丰满,引颈长鸣,形象逼真。盆的外壁装饰四只口衔圆环的飞鸟,底座镂雕活泼的螭纹。圈足上的铭文表明该器作于王八年。
错金银铜神兽一对,中山王墓出土。神兽是镇席之器或国王跽坐时的扶手。神兽似牛非牛,颈部前伸,脊背扁平,大肚低垂,四肢短粗,憨厚敦实,周身装饰繁密的错金银卷云纹,黄白相间,显得绚丽华贵。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中山王墓出土。这件屏座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造型为猛虎噬鹿。猛虎身躯骄健,硬尾长甩,弓身右曲,正贪婪地将一只小鹿吞入口中;小鹿在虎口中无力地挣扎,勾勒出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屏座通体用错金银工艺手法错出斑斓的金片和银丝卷云纹,均是先按设计好的花纹刻出沟槽,再将金片、银丝嵌入槽中,最后错磨光滑。虎的颈部和臀部有两个以山羊面装饰的长方形銎口,用于插放屏风扇。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中山王墓出土。案是古代的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只存案座。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龙的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案座的整体造型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龙飞凤舞,新颖奇特。方案上的错金银纹饰精巧繁密,流畅斑斓。四条龙的龙头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栱,斗栱托起案框,斗栱的形式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tiǎo)檐结构制成,是我国迄今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斗栱应用实例。
错银铜双翼神兽,中山王墓出土,共出土2对4件。神兽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左,仿佛在大声咆哮。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显得十分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其背部还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矫健的神兽充满了神秘气息,因此被命名为双翼神兽。
银首人俑铜灯,中山成公墓出土。灯的主要造型是一个耍蛇男子的形象。耍蛇男子的头为银制,眼珠用黑宝石镶嵌。他长裙曳地,胡须微翘,笑容可掬,表情生动,风度潇洒。男子的两手各握一条蛇,两条蛇的头部分别擎住一只灯盘;还有一条蛇蟠踞在底部灯盘内,蛇头顶住男子左手所握的蛇,灯的整体创意和结构都十分巧妙。
十五连盏铜灯,中山王墓出土。灯的整体造型仿佛一棵大树,枝头有十五只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灯体可拆分为八节,每节的榫头形状各异,便于安装。树干上蟠绕着三条蜷曲的螭龙,树枝间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灯的圆形底座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底座上站着两个男俑,正在高兴地抛食戏猴。这盏灯设计科学,人物与动物刻划妙趣横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光压划纹黑陶鸭形尊,中山王墓出土。鸭形尊的主体呈球形,盖顶有圆形钮,磨光与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相间。器身由双凹弦纹分为三格,上两格饰有兽形纹加S形纹和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下部磨光。器物的流口做成鸭首状,器柄做成上翘的鸭尾状,器足是扁扁的鸭蹼,线条洗练,生动刻划出鸭子的蹒跚可爱之态。
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中山王墓出土。盘沿装饰S形纹,盘的侧壁装饰内填横线的卷云纹和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各一周。圆盘中心的圆柱上挺立一只昂首展翅的飞燕,简洁流畅,生动可爱。盘内可盛水,象征水池,飞燕凌水,寓意美好。
小玉人,中山国出土的一批玉雕饰也十分精美,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的小玉人为随葬人俑,有的是妇女,有的是儿童。女俑头梳牛角形或圆形发髻,身着圆领窄袖束腰长袍,袍上饰有花格纹,是战国时期鲜虞人特有的发型和服饰,为研究战国时期少数民族服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螭纹青玉梳,玉梳为灰绿色,半透明。梳体较长,柄部为透雕。梳柄中部透雕独首双身、身体蜷曲的螭龙,螭的上下均饰有卷云纹。梳柄的上边呈圆弧形,上面的纹饰以阴线S形纹和细密的斜格纹相间。梳齿共有五根,上面饰有竖条纹。梳子的背面没有纹饰,但留有雕琢草图的虚线。
双凤纹黄玉梳,中山王墓出土。玉梳为黄玉制,半透明。玉梳的梳柄为半椭圆形,梳柄正中透雕两只凤鸟,凤鸟相对站立,长颈相连,曲体回首,身姿柔美,体表有以阴线刻划的羽片纹,纹饰清晰而生动。梳子的上弧边以阴线刻出勾云纹,下横边装饰有细密的斜格纹。梳子共有十根梳齿,齿端薄扁,便于插戴。
龙首青玉带钩,中山王墓5号陪葬墓出土。带钩是古代束腰皮带上的挂勾,最早是游牧民族使用的,这件带钩形体较大,玉质细腻,光泽莹润。钩首为龙头、钩尾雕虎头纹。钩身正面凸起处饰卷叶纹,凹陷处有桃形叶纹、交叉云头纹和卷叶纹等多种纹饰;背面纹饰以三组含苞的芙蓉花为主,钩钮处饰有柿蒂纹,琢刻细腻,是战国琢玉技艺的代表作。
石制六博棋盘,是中山王族的娱乐用品。六博,又称六储、陆博,是古代流行的棋类游戏。棋具包括棋盘、棋子、箸、骰子,分黑白两方,每方六子,一枭五散,故称六博,其中以枭为贵。双方先用骰子掷采,再据掷采的结果行棋,以先杀枭者为胜,战国时期的具体游戏规则已失传。中山国出土的两副六博棋盘,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系用青石板制成,盘面以浮雕手法刻有饕餮、虎、蟠虺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上下、左右两两对称,繁复而清晰。这两件棋盘,将雕塑艺术和实用功能结合得完美无缺,是中山国能工巧匠的艺术杰作。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之古国风貌
古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五个“千乘之国”之一,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由于古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
追溯历史,走进古中山国,感受古国风貌给今人带来的震撼!
发 现 中 山 国
1977年,中山王cùo(生僻字音译)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中山王cùo铁足铜鼎、中山王cùo夔龙饰方壶和zǐ zī铜圆壶,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都和王室世系,补正了史书阙如,为研究战国中山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
战国中山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公元前350年)
中山王cùo铁足铜鼎 中山王cùo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鼎带盖,盖面有三个等距云形钮。鼎体略呈扁圆形,鼓腹,三蹄形足。鼎为铜身铁足,是一件铜铁合铸器。出土时鼎内残存结晶状肉羹,底部有火烧烟迹。鼎的外壁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领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历史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为研究中山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鼎上的铭文刀法娴熟匀畅,笔划刚劲洗练,文辞典雅优美,是欣赏和研究战国文字及书法的珍贵资料。
中山王cùo夔龙饰铜方壶 酒器和礼器。铜壶带盝顶形盖,盖顶四面坡各有一个镂空云形钮。壶为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高圈足。壶身周正,棱角分明,四角的肩部各铸有一条神采飞扬、昂首攀爬的立体夔龙。壶腹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兽面狰狞,双晶倒竖,眉须涡卷。壶的四周刻有优美流畅的铭文450字,是一篇优秀的战国书法作品。据铭文记载:中山王厝十四年,中山伐燕获胜后用燕国的青铜器熔铸此壶。铭文颂扬了中山国伐燕的战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和立国安邦的道理,其中特别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
zǐzī铜方壶 酒器和礼器。壶为侈口平唇,短颈鼓腹,平底圈足。壶盖为鼓形,坡面有三个等距云形钮。壶的肩部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腹部有两道凸弦纹。该壶出土时,壶内盛满清水。壶的圈足上刻有铭文23字,记录了壶的重量和制壶工匠的名字;壶腹上刻有182字,是中山国君(左妾右子)zǐ (上次下虫)zī为父亲王厝写的一篇悼词。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赞扬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军攻伐燕国所取得的战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古 中 山 国 之 国 史
中山国的历史几经风雨,十分曲折。
中山初称鲜虞。公元前774年,“鲜虞”之名首见于《国语》。春秋时期,由鲜虞、肥、鼓、仇几个部落组成的鲜虞部落联盟,逐渐由陕西北部、山西向中原地区迁移。公元前662年,鲜虞出击邢国,两年后又征伐卫国,使邢君出逃,卫君被杀。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对手是晋国,晋国相继灭掉了鼓、肥两个部落。公元前507年,鲜虞出兵晋国,大败晋军。
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首见于《春秋》。公元前494年,中山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今河北赵县境内)。公元前491年,中山收留了因晋国内乱逃奔而来的晋大夫荀寅。晋国为报此仇,于公元前489年派赵鞅“帅师伐鲜虞”,并获大胜。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中山国又持续受到晋国的致命打击,几乎灭国。公元前457年,晋国征伐中山,中山国遭受重创。
战国中山国疆域变迁图
乳丁蟠虺纹带盖铜鼎 鼎盖微鼓,上置镂空环形捉手。鼎为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鼎身两侧有长方形附耳,鼎腹中部饰凸弦纹一道。鼎盖、耳和腹部满饰蟠虺纹为地的乳丁纹,纹饰细密精致。
蟠虺纹铜罍 器形饱满,口沿平折,短颈,广肩,鼓腹,平底微凹。肩两侧有对称的牛首形兽面衔环,环上饰雷纹,腹部两侧有一对竖环耳。颈部饰夔龙直角勾连纹一周,肩部饰内填雷纹的蟠虺三角勾连纹一周,上腹部饰夔龙勾连纹一周,纹带上下边框均由陶索纹组成。
凤首流铜匜 匜通体状若飞凤,流作凤首形,喙部可以启合,倒水时自动张开。匜身椭圆,大口斜沿,圜底,下有三个兽面纹蹄形高足,尾部有枭首蛇身环形鋬。腹部两侧各有一铺首衔环。凤首雕刻精致,尖喙,矮冠,圆目,眼圈饰羽毛纹一周,头部空白处阴刻流畅的云纹和鳞纹。铺首周围阴刻展开的凤翅,内底浅雕四条鱼纹。造型轻盈秀丽,花纹精细,是战国青铜器中的珍品。
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 匜是古代贵族的盥洗用具,与铜盘配套使用。盥洗时,用匜从上面浇水,下面用盘承接弃水。此匜器身椭圆,深腹,小平底,矮圈足。匜的流水口为兽头状,兽耳挺立,双睛镶嵌绿松石,兽口张开形成流口,憨态可掬。兽身两侧饰铺首衔环,颈下有一环,尾部有一兽形鋬。匜的上腹铸有两周凸绳纹,绳纹间为蟠虺图案,绳纹下作三角兽面纹,圈足外表作陶索纹。器身硕大,造型浑朴生动。
嵌松石虎形金饰片 为镶嵌在衣物上的饰件,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小虎低头垂尾,四肢弯曲作行走状,形象稚拙可爱。金黄的虎身上嵌有翠绿的松石,色彩明丽,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络绳纹铜扁壶 壶身扁方,鼓腹,矮圈足,平盖。盖面两侧装饰兽首衔环,兽首的双眼镶嵌绿松石。壶身两侧、腹部四面设有三组六个对称的麻花形提环,显然是为穿提链而作。壶身四面外表均饰兽面扭结双重绳索纹,圈足外表装饰由三角云纹组成的绳索纹。此壶造型、纹饰模仿游牧民族马上盛水盛酒的皮囊样式,别具一格。
蟠虺纹铜瓿 盛酒器具。此器形体较大,圆形,口外折成宽沿,短颈广肩,圆鼓腹,矮圈足。肩部两侧有一对兽首形环耳,环耳下套薄片大圆环;另两侧有一对扉棱式耳,扉棱上浮雕蟠龙六条。腹部由双凸棱綯纹结成络绳纹四周,将器身等分位3层24个纹饰区,其内填满细密卷曲的蟠虺纹。圈足饰綯纹一周。纹饰呈浅浮雕状凸起于器身之上,规矩而华美。器形匀称典雅,花纹繁缛富丽,做工极为精细。
铜孔雀形饰 一对两件。形状、大小相同,与车构件同时出土,推测属于车上饰件。孔雀体态丰满,圆睛尖喙,直颈挺立,后尾高高翘起,仿佛正在开屏,姿态优美。全身饰有细密的羽状纹饰,线条流畅。
玉石串饰 周长20.3厘米,灵寿县岗北村战国中期墓出土。由1件长条形墨绿色玉石、14粒珠形红玛瑙串珠、8颗扁圆形水晶串珠和4颗扁圆形冰石珠串相间串成,搭配协调,色彩丰富。
中山侯铜钺 钺是古代兵器,也是象征王权的礼器。此钺形体扁方,刃呈圆弧形,中部有一圆孔。两肩等宽,各有一长方形穿;长方形直内。钺上装饰(见图)形纹,孔和刃之间竖刻铭文2行16字,铭文内容为:天子建邦,中山侯㥯(yǐn)。作兹军钺,以敬(警)氒(厥)众。意为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钺的铜帽和错银铜鐏与钺一同出土。铜钺古朴端庄,气势威严,铭文记录了中山国崛起自称为侯的事实,对研究中山国史极为重要。
走进古中山国,感悟历史,品味文化!
古 中 山 国 之 国 都
灵寿古城是中山国的后期都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始建于公元前380年前后。
灵寿古城依自然地形建成,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古城平面呈桃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东西城垣外有自然河沟,自北向南流入滹沱河,成为天然的护城河。城垣上建有多处守城用的城垛,城外东部高坡上建有小城,小城中最高点为军事设施“召王台”。
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平面图
城内分东城和西城,中间设有隔墙,城内宫殿建筑区、手工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商业活动区和王陵区分区明确。东城的西北部为手工业区,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建有宫殿区;西城东南部也是宫殿区,西城的南部和最北面分别为平民居住区,西城的北部和城外西边为王陵区。
古城高度设防,城垣和城外的要害部位均建有守城设施。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反映了都城建筑的宏伟风貌。
代 表 性 文 物
乳钉阴云纹瓦当 瓦当为夹砂灰陶,表面饰有四朵圆弧状阴云纹,云纹印痕较浅,云纹四周装饰乳钉纹。
乳钉双鹿纹半瓦当 瓦当为泥质灰陶,表面饰有相对站立的两只母鹿。双鹿均作回首状,身姿柔曲。画面空白处装饰乳钉纹。
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饰 为防止屋顶瓦面下滑,古人用瓦钉将瓦当和筒瓦固定在一起,瓦钉上的装饰称为瓦钉饰。此器顶部作山峰形,两侧各饰一鹰头。鹰头曲颈,圆眼,钩状嘴,富有动感。器身上部中间为一个三角形孔,下部为一亚腰形和两个新月形孔。下端中部为扁方形瓦钉,左右两侧出翼,形似蝶翼。制作精细,出土时表面涂朱。在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建筑构件中,山峰形瓦钉饰为中山国所独有。
陶交互斗 泥质灰陶。斗为素面,斗耳略向内收,系用淘洗过的细胶泥烧成。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屋顶托架装置,直接承重的斗形方木称斗(早期称栌),架在斗上的弓形横木称栱,二者合称斗栱。这种陶交互斗用以代替较小的木斗,是难得的战国时期实用斗栱实物。
陶水管弯头 为大型排水管,泥质灰陶制成。外表两端为素面,中间满饰绳纹,内壁较光滑。陶水管出土于桓公墓西侧夯土下,共出土21节,为建筑排水所用,说明中山国建筑的排水系统非常发达。
古 中 山 国 之 经 济
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山国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大量使用铁质农具,农业生产发达。灵寿古城发掘的铁器作坊遗址以及中山国遗址、墓葬中出土的众多铁农具,都证明农业生产在中山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灵寿古城铸铁炉平面图、剖面图
中山国手工业发达,能工巧匠众多,制陶、琢玉、冶铸金属器,技艺高超。灵寿古城内发现的手工作坊遗址具有一定规模,并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官营作坊有专门的生产管理机构,许多产品上刻、铸有器物的制造年代、督造官吏和工匠姓名。
中山国的商业活动非常活跃,计量器具齐全,进制设定科学。中山国铸造本国专有货币——成白刀币,也流通晋国的空首尖足币,赵国的甘丹刀币、白化刀币、蔺字布币和燕国的匽刀,并且盗铸晋国、赵国和燕国的货币。
代 表 性 文 物
T型铜铲 铲整体呈T型,出土时铲的一端及柄部已残断。铲口有刃,刃部稍斜。铲的柄部刻有铭文:“二年左史车(库)......。”
铜铲 铲肩为圆弧形,銎为扁方形,銎端直伸入铲面至中部,以加固铲面的强度,銎口内残存木柄残段。
铁钁 钁整体较长,銎口呈狭长扁方状。
铁锸 锸为板状,基本完整。整体呈梯形,侧面有弧度,中上部有小圆孔。
铜环首刀 刀为弧凹刃,弧背,柄端有椭圆形环。
宽刃铜凿 扁方形銎口,凿身上部有一穿孔。由銎口向下逐渐宽出,最宽处在刃部,刃部平直。
钁范及泥芯 夹砂灰陶制成,整体近梯形,上宽下窄,范内有泥质范芯。
铜冲子 整体呈矛形,圆銎口。冲体扁平,近銎口凸出圆箍一周。
铁火盆 为取暖和烤肉用具。盆体呈长方形,敞口折沿,四壁直立,底部平阔,下有四个蹄形足。外壁两侧各有两个兽面铺首衔环,环为铜制,与铁质兽面用套铸法连结在一起。器身周正,边角规整,显示出精良的铸造工艺,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战国时期的铁火盆。
陶量器 一组四件。泥质灰陶,轮制而成。均成圆筒状,直口、器壁较直,平底,素面。器物的容量分别相当于今天的900毫升、1800毫升、2250毫升、3600毫升,呈递进关系。
铁釜 侈口直唇,鼓腹圜底,用八块范组合浇铸而成,釜身两侧各有竖向凸线一条,肩部有横向凸弦纹一道。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战国时期的铁釜。
骨算筹 用动物骨头磨制而成。呈细长圆棍状,通体磨制光滑,多为淡黄色,少数发白或呈淡青色。算筹是算盘发明之前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一至九的数目,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
陶转钵 陶器拉坯成型的工具,泥质灰陶制成。转钵为圆形,顶面略大于底圈。顶面自边缘向中心内凹,中心有一圆孔用于插放中心圆柱。使用时将泥料放在转盘中心,转动转盘,利用离心力拉制成各种器物。
银贝 形状仿天然海贝。正面略圆鼓,中部纵开一口,背面平,模铸而成。银贝出土于椁室。据《礼记丧大记》载:棺饰有“齐,五采、五贝”,因此推断为棺上饰物。
铜权 八棱瓜形,顶面略平,顶上有半环形钮。是中山国出土器物中唯一的实用铜权,说明当时已用杆秤称重。
铜空首尖足布币 形似铲,空首,长柄方銎,耸肩,尖足,高弧裆。柄部上大下小,銎口内为扁方形、外呈六角形,銎口内尚存内范。币面无文,有三道凸出的竖线。此类布币春秋时期流行于晋国。
铜“成白”刀币 战国中山国自铸的专有货币,共出土1501枚。首部较钝,背稍凸,刃微凹,刀面廓线较高,柄部有脊线,柄首环形。币面有“成白(帛)”字样。
古中山国之文化
进入中原的鲜虞中山国,既接受了中原文明,也遗存了一些自身特有的文化习俗。中山国保留了山神崇拜;国都外有专门的祭祀场地,用牲畜和玉器进行祭祀;遗址中出土了大批书写或刻印有文字、符号的器物,其文字与中原地区相同。
代表性文物
陶人俑拜山
整套组合包括一件人俑和六件方锥体,均为泥质红陶。人俑直立,作圈手拜山状,线条简单粗犷,形态传神。方锥体底面为正方形,向上收为锥形。出土于冶炉作业坑边,以净土掩埋。出土时人俑立于中间;方锥体每三个排列在一起,中间高,两侧低,在人俑前面两侧组成两个“山”字,形象地反映出中山国崇拜山神的习俗。
龙形青玉佩
青玉质,质地细腻光润,龙为长吻、长足,作弓体卷尾状,龙身刻有卷云纹。
龙形墨玉佩
墨玉质,质地细腻。龙作俯首状,身体蜷曲,卷尾上翘,通身刻有谷纹。
“信完”泥封
古人封缄官私文书时,在封口处捆绑泥槽,内置湿泥,再在泥面上加盖印章,遗存下来盖有印章的泥块即是封泥。这块封泥呈不规则半球形,印面较平,有阴刻印文“信完”二字,也有人做其他解释,是不可多得的战国时期封泥。
墨书大理石片
灰白色大理石质,形状近似三角形,左上角近似直角,右侧较薄,右下部呈不规则弧形。在靠弧线边的一侧竖向墨书二行九字“壬申行與桓子匽吉”。
古中山国之征战
中山人喜猎、尚武、擅战,兵强马壮,武器装备精良,战车轻便灵活。
自春秋立国,中山先后与晋及战国时期的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屡克劲敌,跻身强国之列。中山国君经常在山野中行猎,田猎活动既是娱乐,也是一种军事演练。
中山王墓出土的田猎用具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中山国王族墓葬中出土的车具制作精致、配饰华美,工艺水平较高。
代表性文物
铜弩机
古代远射兵器弩上的发射部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普遍使用,提高了军队的远程杀伤力。这件弩机用前后二键连接钩心、牙及望山和悬刀。望山是瞄准器,牙用来钩住弓弦,悬刀就是扳机。拉弓弦时向后扳动望山使牙上升,将弦挂住。再向后扳动悬刀,可使钩心带动双牙下降将箭射出。
铜箭镞
三棱铜镞,带铤。镞头细小而锐利,最大径在中部。圆铤前部呈粗圆状,后部渐细。铤上有缠麻线痕迹,出土时有藤槀朽灰。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铜豆是古代盛放调味品的食器和礼器。此器盖顶有圆形捉手,器腹两侧有对称的竖环耳。豆为深腹,子口,实心短柄,喇叭形圈足。器物的捉手顶面、盖面、器腹、柄座上凸铸七组图案,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纹饰繁密,形象鲜活。豆盖上是两组狩猎宴乐图:二层楼台上是饮酒的贵族,楼下有演奏钟磬的乐伎,楼外有射雁的猎手,有的大雁在空中飞翔,有的已中箭正挣扎跌落。豆的腹部是两幅狩猎图,猎人们有的手持刀剑奋力刺兽,有的操着长矛拼力追逐,有的乔装成动物正在格斗,画面中还有正在仓皇奔逃的兔子、野猪等,众多的人物、动物动感十足,场面生动,气氛热烈。
带铭铜戈
援长而狭,稍向上扬,上下刃呈平滑美观的弧线。长胡,阑侧有狭长的三穿。内狭长,三面有刃,上有一个三角形穿。戈上刻有铭文:“二年,中令(左土右圭)拊,右庫工师泩(上曰下下),工䧘”,记录了其制作年份、部门、监制官吏及工匠。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根据器形和铭文鉴定为战国中山国遗物,是目前所发现的战国中山国唯一刻有铭文的实用兵器。
金鐏
是中山王铜戈所用之鐏,用纯金制成。上端为筒状圆銎,用以插柲,下端为八棱形,便于手握。近口处和中腰处镶有银箍。鐏上装饰两条方向相反的龙,龙眼用银和蓝琉璃镶嵌。一条龙向下爬,用白银镶成一对树枝状龙角,身上刻划羽翼纹,面和腹部为鳞纹,耳部为毛纹,背部为斜方格纹;另一条龙向上攀,以银镶嵌双翼,刻划出双角和附有毛纹的额、耳部,龙身刺鳞纹。两龙外表均有无数针刺花纹,工艺十分精巧。
铜铍
铍身形似柳叶,中脊两侧各有一条凹槽。茎扁平,茎部有一长方形小孔,铍身与茎的交接处呈直角,分界明显。
蟠虺纠结纹铜剑
剑身细长,窄格,无剑首。中脊两侧各有一条凹槽。茎体略呈长方形,中空,通体铸成镂空蟠虺纠结纹。茎与剑身一体铸成,柄部两侧小孔内原嵌有绿松石。铜质精良,工艺细腻。
黄玉剑首饰、黄玉剑珌
均为黄玉制,局部呈灰绿色,沁蚀处呈灰色。剑首饰平面呈圆形,连接剑柄的一面凸起,中间有圆槽,槽两边各有一钉孔,用以镶剑柄并用销钉固定,外表浅浮雕谷纹及涡纹。剑珌平面呈梯形,断面为橄榄形,素面。
夔龙纹镶金银泡饰
中山王cuò墓出土各类泡饰24件,有银质镶金的,有铜质包金、铜质包金镶银、铜质素面的,有的出土时背面尚存朽革,应是革甲上的饰物。这件银质镶金泡饰保存完好,圆形,凸面。外缘针刺锯齿纹,凸面装饰两支缠绕扭结的夔龙,中心镶铸一朵柿蒂形金花。金花花瓣上有针刺细脉和点纹。背面为四个短柱体承托一方形环,铸有铭文一周,为“十三祀,私库,啬夫煮正,工孟鲜”12字。
三银兽面铜环饰
宽边铜环上有三个等距离短柱,柱上各托一银制兽面。兽面上的眉、鼻部和口部又分别构成一个小兽面。背部环面上有系带痕,可知此饰件为三向系带,是一个中心环饰。
圆形猎帐柱顶帽
柱顶帽呈蘑菇状,帽体为圆筒状,有銎。鼓顶,顶面有三个等距的三角形。直壁,壁的周圈等距分布十五个半圆环,环中各套一“凸”字形环,环边有鸭首状卡头。圆形军帐柱顶帽架设十分简单,即将柱帽安装在高柱之上,用十五条一端绾成环形扣的绳索从帐帽吊环上面套入鸭首,然后呈辐射状拉向周围固定即可。中心柱帽与车和猎狗一同出土,应为狩猎是设帐所用。
龙首形金衡帽
中山王cuò墓2号车马坑2号车的构件,该车为王车。以纯金制成,整体为龙首形。龙首中空,向前直伸。龙的额部中间有叶状凸起,两角高凸呈“八”字形,双耳呈桃形,两侧眉稍外装饰卷云纹,双睛突出,鼻上有三条褶纹,鼻前端两侧饰卷云纹。龙的长嘴微启,露出交错的牙齿。圆形銎口,边缘突起一周。上部有销钉孔。铸造工艺精良,龙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十分传神。
铜铎
号器,作战时振铎击鼓,鼓舞士气。铜铎形似钮钟,整体为合瓦形。顶部有系舌的两孔,并有半环状钮,钮上有缠革带的朽迹。舌顶有环状系鼻。铎上纹饰繁复,顶面为重叠的云纹,器身为云纹构成的兽面纹,纹上和纹地均满布细如毫丝的雷纹,纹线细密而清晰,刻工精巧,铸工技艺高超。
古中山国之王陵
灵寿古城西城北部和西城之外的两片区域,是中山国的王陵区,共有7座王族墓,现已发掘中山成公墓,中山王cuò墓和中山王族三、四、五号墓。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cuò墓均为“中”字形积石墓,设有存放随葬品的库室;两墓主室已被盗空,库室内文物幸存,墓上原来均建有巍峨的享堂建筑。
代表性文物
椁室铜铺首
王棺上的八个大铺首之一。铺首兽面衔环,额中部有虺纹,双角内弯。铺首背后有长榫,便于嵌入棺板。
“王”字银铺首
王椁上的铺首之一。银制,兽面衔环铺首。兽面由涡旋纹和雷纹构成,两眼圆睁,双角内勾。铺首上有插榫,插榫上刻有“王”字。
守丘刻石
1935年,一位农民在平山县下七汲村西南发现一块大河光石,石上刻有十九个字,证实这一带为中山国王陵和都城所在地。铭文: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丌臼将曼敢谒后尗贤者。铭文释义:监管捕鱼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敬告后来善良贤德的人。
古 中 山 国 之 青 铜 器
中山王及其家族墓出土各类青铜器2880余件。礼仪用器雄健豪放,生活用具奇巧瑰丽,错金银器光彩斑斓,动物造型维妙维肖,显示出中山国高超的铸造工艺,散发着浓郁的战国时代特点。
其中的铜“山”字形器,形体高大、气势威严,是中山国特有的仪仗礼器。中山王cuò墓出土的成套九鼎和铜编钟、石编磬,反映了中山国对“钟鸣鼎食”的中原礼乐制度的效仿。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等器物造型独特,结构精巧,错金银纹饰繁复精细。中山国的实用青铜器如灯具、镇器、帐构件、车马器等也都精致耐用、工艺精湛,在战国青铜器中独树一帜。
代 表 性 文 物
青铜器
铜“山”字形器
仪仗礼器,一套5件。器物上部呈“山”字形,下部两侧分别向内回转成镂空回字纹。下部中间有安插木柱的圆筒状銎,銎体上部扁平,中间凹口紧密卡住上半部“山”形器的中锋,两侧有方形楔孔,出土时銎内残留朽木。器身和銎体铸接而成。銎的外侧下方刻有文字或符号。“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气势雄伟,象征中山王的权威,是中山国特有的青铜器。
青铜器
铜升鼎
一套9件。鼎均带盖,鼎体扁圆,鼓腹,三蹄形足,两侧附耳长短不一。盖均为圆鼓顶,顶上有三只环形钮。升鼎又称正鼎,用来盛放煮熟的肉食,是古代重要的食器和礼器。宴飨和祭祀时,升鼎内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肉食。西周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纷擅用九鼎,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cuò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铜升鼎,表现出战国时期诸侯僭越礼制的局面,也体现了当时中山国国势的强盛。
青铜器
鸟纹铜羞鼎
一套5件,鼓腹,平底,附耳,三蹄形足。器盖为圆鼓顶,鼎盖上有三只探头探脑的小兽,盖面中心装饰两周凹弦纹,内填云雷纹。鼎盖和鼎腹由上至下各饰四周椭圆形鸟纹,小鸟作展翅飞翔状,刻划精细。三只蹄形足的上部也铸有兽面纹,把器物装饰得活泼生动。羞鼎又称陪鼎,与升鼎相配使用,用来盛放做佐料的肉羹。
青铜器
嵌勾连云纹铜方壶
壶的胎壁较薄,棱角周正。有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方圈足。肩部两侧有兽面衔环铺首。盖为子口,盝顶,四个坡面各有一个云形钮。器身遍布勾连云纹团,并镶嵌红铜、绿松石和蓝漆。图案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器身模铸凸起的花纹,然后在凹下的沟槽内根据需要分别填入红铜丝、绿松石和蓝漆,最后打磨光滑。壶体不同部位的花纹变化不同的形式。主体纹路为上下左右相互连接的斜状雷纹,雷纹纹线出头处形成卷云状,云气弥漫,雍容华贵,是战国青铜器中采用多种装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青铜器
铜扁壶
带盖,侈口,短颈,圆弧肩,扁身,平底,长方形圈足。壶身扁平,抹角呈桃形,左右两侧呈圆形,肩部各有一兽面衔环铺首。盖面等距置三个环形钮。出土时壶内有透明的浅翡翠色酒液,香味浓郁,经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化验鉴定,此酒出土时是当时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
青铜器
凤首提梁铜盉
铜盉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和水器,主要用途是盛水、调酒。该铜盉带盖,直口,圆肩,带流,圆鼓腹,三个蹄形足。盖微鼓,环形钮上套一圆环,环套在提梁上,防止盉盖脱落。弓形提梁两端铸成龙头形象。盉腹中部有一周凸弦纹,肩部、上腹和下腹以凹弦纹相隔饰三周鸟纹带,每周鸟纹带内由两层鸟纹组成。盉的流口做成一只凤头,凤颈部上扬,口部微张,似在婉转啼鸣,姿态矜持优美。
青铜器
鸟柱铜盆
水器或陈设品。盆壁直立,盆底有束腰形圆柱承托,柱下有圆形圈座。盆内底中间伏有一只龟,龟背上竖有一根圆柱,柱顶站立一只可转动的飞鸟,鸟的双爪紧紧抓住两只纠结的蛇头。鸟作展翅飞翔状,羽毛丰满,引颈长鸣,形象逼真。盆的外壁装饰四只口衔圆环的飞鸟,底座镂雕活泼的螭纹。圈足上有铭文:“八祀,冶匀啬夫孙(艹九心),工酋”,表明该器做于王cuò八年。
青铜器
镶金错银铜牺尊
为盛酒器,出土一对。整体造型为一只憨厚可爱的小兽。小兽四腿直立,兽首前伸,双耳斜直,耳内饰有云片纹;双眼镶嵌绿松石,一双浓眉呈波状;兽鼻作卷云纹;口微张,兽口为流;颈部带项圈,圈上饰豆形包金泡饰。小兽胸肌丰满,腹部浑圆,腿部粗壮。兽背上有活钮盖,盖钮铸成一只在水上游弋的天鹅,正回首叼啄背上的羽毛,神态安逸。兽身满饰银和红铜错出的纹饰,并镶嵌绿松石。
青铜器
铜编钟
编钟是古代礼仪活动中重要的打击乐器,每组三枚至数十枚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悬挂,敲击时音高各异。中山王cuò墓出土编钟一套14件,形状相同,大小依次排列,钟体较薄,为合瓦形。钟的扁钮呈梯形,舞部为椭圆形,鼓部较短,钲部有圆枚,铣边微侈,有弧度,曲于。篆部饰有涡纹,鼓部满饰蟠虺纹,此套编钟铸造精密,音质清晰优美。同出有石编磬一套13枚。
青铜器
银首人俑铜灯
灯由人俑、蛇、灯杆、灯盘和方座组成。人俑的头为银制,眼睛用墨宝石镶嵌,发型精致,胡须微翘,笑容可掬,表情生动。人俑着云纹右衽宽袖锦袍,腰间系有带钩,广绣低垂,风度潇洒。他右手握住一蛇,蛇首上挺,用吻部托住长长的灯柱,柱面装饰夔龙戏猴纹饰;左手握一蛇的尾部,蛇身卷曲,头部昂起,吻部顶着一只灯盘。在底部灯盘内还有一蛇蟠踞,以头顶住男子左手所握之蛇,保证了全灯的重心稳定。此灯的三个灯盘内各有三只灯签,点亮时烛光灯影上下辉映,令人赏心悦目。
青铜器
十五连盏铜灯
灯的整体造型仿佛一棵大树,枝头有十五只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灯体可拆分为八节,每节的榫头形状各异,便于安装。树干上蟠绕着一条蜷曲的螭龙,树枝间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圆形底座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底面透雕三条蜷曲的夔龙。底座上站立着两个上身袒露、下着短裤的男俑,正高兴地仰头抛食戏猴。底座立边横刻:“十祀,左使車,啬夫事斁,工弧,冢一石三百五十五刀之冢。右(丝車丝)者。”这盏灯设计科学,人物与动物妙趣横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青铜器
双提链耳三足铜盆
共出土两件,形制基本相同,为取暖或烤肉用具。两侧有双提链,即可悬挂又可平置。盆为圆形,折沿,直壁,近底部稍内折,平底,三蹄形足。盆壁两侧有铺首衔环,各联结两条七节铜链,每两链顶部由璜形龙首衔环提梁连结在一起。璜形龙首提梁上装饰云雷纹,三个蹄形足上部装饰兽面云纹,盆底面有两周同心圆纹饰,中心为十字形纹。这种盆便于携带,在河北省境内是第一次发现。
青铜器
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
器身为直筒型,平底。器表布满盘曲环绕的蟠螭纹和雷纹,中腰部位有一道宽带纹,宽带纹上方的两侧各有一只兽面衔环铺首。器足为三只周身刻卷云纹的犀牛,昂首张目,用力撑起筒身。犀牛与筒身的焊接严丝合缝。器物的具体用途不详,内外均无烧熏痕迹,也无盛用食物的痕迹,可能是投壶或温酒器。
青铜器
错金银铜神兽
一对2件,为镇席之器或国王跽坐时的扶手。神兽似牛非牛,有一对短角,颈部前伸,脊背扁平,大肚低垂,四肢短粗,偶蹄,短尾,憨厚敦实。周身装饰繁密的错金银卷云纹,黄白相间。头部和耳、眼、口、鼻均用金银细线突出轮廓,前额和两腮用云纹进行装饰,其他部位的纹饰均在某一轮扣线内按形状变化,繁而不杂,显得绚丽华贵。
青铜器
错银铜双翼神兽
共出土2对4件,形制相同。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扭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十分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饰,周身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背部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器腹均有铭文,说明神兽制造于王cuò十四年。四件神兽分别由官府的不同机构、监造官和工匠制成。
青铜器
镶金凤银带钩
通体呈琵琶形,银制钩体,螭首状钩首,钩身为一条螭龙,龙头位于钩颈部位,龙眼部位有圆孔,原应镶嵌有眼珠。龙身上镶嵌着一只金凤和一只猛兽,金凤文静端庄,猛兽姿态凶猛,凤与兽扭结在一起,极富生趣。
青铜器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为连接两扇屏风的中间插座,造型为猛虎噬鹿。猛虎身躯矫健,硬尾长甩,弓身右曲,正贪婪地将一只小鹿吞入口中;小鹿在虎口中无力地挣扎,勾勒出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动图画。老虎的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悬空,借用鹿腿的支撑保持平衡,构思巧妙。通体错出斑斓的金片和银丝卷云纹,工艺手法为先按设计好的花纹刻出沟槽,再将金片、银丝嵌入槽中,最后错磨光滑。虎的颈部和臀部有两个以山羊面装饰得长方形銎口,用于插放屏风扇。虎腹下有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制省器。”
青铜器
错金银铜牛屏风座
屏风插座之一。铜牛浑圆壮硕,尾巴挺直,四肢粗短有力。双目圆睁,两耳侧立,两角后倾,口部微张前伸,憨厚可爱。周身饰有错金银卷云纹,艳丽醒目。尾巴和尾根两侧用银线和金点错成鳞片纹,尾梢作长毛纹。牛背上有以山羊头面装饰得銎口,用来插放屏风扇,出土时銎内残存有木榫遗迹。器腹下有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制省器。”
青铜器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
屏风插座之一。犀牛身躯肥硕,两耳侧立,双眼圆睁,长尾挺直,四肢粗壮,昂首站立。头顶、额、鼻上各有一角,头顶之角最大,呈扁圆锥形。犀牛全身用黄白相间的金、银宽双线错出卷云纹,简约而华丽。颈部有金线和银片构成的项带,额角用细密的金线表现角的犀利,尾巴的根部饰有长毛纹,尾部主体呈圆柱状,装饰有四个长圆形凸起状花饰。犀牛背上的銎口用来插放屏风扇,上面装饰有山羊面。器腹下有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制省器。”
青铜器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案是古代的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仅存案座。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处探出四只引颈长鸣的展翅凤鸟。整体造型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龙飞凤舞,新颖奇特。方案上的错金银纹饰精巧繁密。流畅斑斓。四条龙的龙头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栱,斗栱托起案框,斗栱的形式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制成,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斗栱应用实例。案框一侧有铭文:“十四祀,右使車,啬夫郭、工疥。”
青铜器
胡服俑铜器足
器具的器足。应为盗墓者由墓中盗出后遗失之物。人俑头披散结小辫,面部突起,眉骨和颧骨较高。双足并拢,身下蹲,上身扭向左侧,昂首挺胸,目光前视,右手扶膝,左手压右腕。上身穿窄袖左衽长衣,系宽带,衣长至臀部,饰回纹或涡卷纹。下身及双脚赤裸,肌肉丰满。左右胸部有泡饰,窄袖紧口,左衽有纽结或小勾结。服饰与汉服的宽袍广袖显然不同,应是当时的胡服。
青铜器
木漆盆铜铺首
同出四件。为长方形大漆盆的兽面衔环铺首,背部有榫头,榫头顶端上翘,可固定在器壁上。出土时漆盆尚存朽痕,原盆通长154厘米,宽94厘米,四件铜铺首分别位于漆盆痕迹的两侧。同出有两件陶㼽,可知大漆盆为洗澡用具。
古中山国之陶器
中山王族墓出土的陶器,大多是专为随葬制作的明器。其中王cuò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造型精致优美,纹饰流畅典雅,色泽漆黑明亮,外表光滑细腻,是中山国特有的陶苑奇葩。
代表性文物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 鼎为圆鼓形盖,上有三个等距离的长钮。鼎身上小下大,子口,鼓腹、圜底、三蹄形足。两只附耳向上渐薄并向外撇。鼎盖中心、坡面和周边多处磨光,上层为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下层是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花纹规矩雅致。鼎腹的花纹则活泼灵巧,鼎腹中心装饰六组变形虎纹,虎头昂起,虎尾上扬,四足腾空,似乎正在快速奔跑。虎纹用压划手法制成,虎纹间还有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和“S”形纹,虎纹的轮廓线为打磨过的黑线,光亮醒目。
磨光压划纹黑陶甗 甗的上部为甑,下部为鼎。鼎为敛口、直唇、圆肩、圆鼓腹、圜底、三蹄形足,肩两侧有环形耳。表面纹饰密集,以磨光与压划纹相间,上腹饰兽形纹。甑敞口折沿,深腹,圈足,肩部两侧各有一环形耳,圈足套合在鼎口上。腹壁以凹弦纹和凸弦纹为格,上层饰兽纹和“S”形纹,下层饰内填横线纹的卷云纹。
磨光压划纹黑陶球腹壶 有盖,敞口平唇,细长颈,圆球形腹,喇叭形高足。盖顶较高,有圆形钮,坡面饰内填横纹线的卷云纹。肩部有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圈足饰“S”形纹和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器表饰多道纹饰。纹饰带之外,陶壶通体磨光,黑亮夺目。
磨光压划纹黑陶圆壶 壶有盖,敞口平沿,细长颈,溜肩,圆鼓腹,平底,圈足。壶盖坡面上斜立三个等距带孔长钮,顶心磨光,周围饰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一周,钮间饰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和“S”形纹一周。颈部装饰多道弦纹和卷云纹,肩部下方饰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和卷云纹,腹部装饰有“S”形纹。花纹带之间的器体磨光。形制规整,端庄大方。
磨光压划纹黑陶鸭形尊 有盖,盖顶有圆形钮,器盖表面磨光带与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装饰带相间。尊腹呈球形,器身用双凹弦纹分为三部分,上面两部分饰有兽形纹加“S”形纹和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下部磨光。尊的流口做成鸭首状,器柄做成上翘的鸭尾状,器足是扁扁的鸭蹼,线条洗练,生动地刻划了鸭子蹒跚可爱之态。
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 盘沿装饰“S”形纹,内壁装饰内填横线纹的卷云纹和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各一周。盘中心竖一圆柱,柱顶挺立一只昂首展翅的飞燕,造型简洁洗练,生动可爱。盘内可盛水,象征水池,飞燕凌水,寓意美好。
磨光压划纹黑陶筒状器 敞口折沿,颈短粗,圆筒状器身,腹部稍鼓,平底,圈足。口沿压划“S”形纹,器身有凹弦纹分成三层纹饰带,上下两层压划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中间一层饰波折纹和“S”纹形。
陶㼽 陶㼽呈长椭圆形,一面凸起,一面内凹。凸面有针刺的波折纹,纹饰细密,分别由横点和圆点连线构成,相间排列,构成图案十分精致的糙面。据《说文解字》解释:“㼽,瑳垢瓦石”,此器与长方形大漆盆同出,应为洗浴时的搓垢用具。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