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物院 ——燕赵风韵(之三)

文摘   文学   2024-11-07 07:42   北京  






河北省博物院

——燕赵风韵

(之三)


一早来到博物馆门口,只见它和现如今的大多数博物馆一样,拥有宽敞的广场并配以高大的建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谁曾想,里面的展览却带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感动与震撼。




进入展厅,展厅设计没有和大多数省博一样,按通史的叙述方式展开,也没有按文物类别分类展示,而是将一个个专题性很强的展览作为常设展整体系统地大型化来展示,诸如:“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曲阳石雕”“北朝壁画”等等。



仅这一点,对于器物门类不齐全,历史发展有断层的区域博物馆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完全可以尝试着将临时展览的主题和方式适当的运用于固定陈列中。



我们都知道每个省博的重要展品无不是依赖于一两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对于河北省博来说,首推满城汉墓。满城汉墓的出土文物组成了河北省博最重量级的一个展厅:“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在我看来,河北省博这个展览布展的思路和设计绝对可以说对得起老祖先这绝美的馈赠。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位于保定市满城县陵山,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1968年发掘。

两墓依山岩开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奢侈豪华,堪称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共出土金、银、铜 、铁、玉、石、陶、漆、玻璃器等类文物一万余件,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在已发掘的汉墓中是罕见的,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605件(套)。共21个单元,占用两个展厅。

  第一展厅分为惊天发现、陵山古墓、刘胜其人、棺具、金缕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车马、幄帐10 个单元;

第二展厅分为灯具、炉具、日用杂器、文具文玩、医疗、钱币、兵器、铁工具、烹饪饮食、石磨和陶器11 个单元,全方位地展示了满城汉墓的全貌和那些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显示了高度发达的汉代经济和文化,也表现出大汉王朝昂扬豪放的时代气度。

其中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壁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宝。

玉衣是汉代皇帝以及王侯贵族的特制葬服,按等级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形体肥大,腹部突鼓,脸盖上刻划出眼、鼻、嘴的形象。玉衣是分体制作的,共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右袖、左手、右手、左裤腿、右裤腿、左鞋、右鞋12个独立的部分,袖筒、裤筒是一个平片,手套和鞋都有开缝,待穿装在死者身上再合拢连缀到一起。刘胜玉衣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玉片一般呈长方形或方形,少数为三角形、梯形和多边形,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盖大小。玉片表面磨光,四角穿孔,用金丝加以编缀。金丝制作精细,有些是由12根直径只有0.08毫米的金丝拧编而成,即柔软又结实。玉衣头枕鎏金镶玉铜枕,头内有玉制眼盖、耳瑱、鼻塞、口琀,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手握璜形玉握。玉衣内还放有玉璧18块,其中13块放在胸部, 5块放在后背。古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玉殓葬?因为古人把玉看作是日月山川的精华,认为它们能够和自然界的各种神灵沟通,用玉殓葬可使尸体千年不朽。事实上,玉保尸体不朽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玉衣出土时尸骨早已腐朽,仅剩几枚残牙和少量骨渣。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与刘胜玉衣相比,窦绾玉衣脸部刻划更加精细,除了精致刻划眼、鼻、嘴外,还在两侧制出耳的轮廓。上衣也与刘胜玉衣不同,前后片用料较大,玉片之间不用金丝编缀,而是用丝织物粘贴。窦绾玉衣也头枕鎏金镶玉铜枕,枕中塞有防虫驱味的花椒。头内也有玉制眼盖、耳瑱、鼻塞和口琀,下腹部有圭形器和肛门塞,手中也握有璜形玉握。玉衣内放置玉璧15块,其中胸部11块,后背4块。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玉璧两面琢刻谷纹,边缘起棱,璧的上端透雕一对矫健威严的夔龙,夔龙昂首挺胸,尾部高翘,跃而欲飞,形象极为生动,龙首顶端为流畅的卷云纹,云纹中间有一小圆孔。这件玉璧玉质晶莹,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这件玉人脸型瘦削,长眉短须,束发于脑后,顶戴小冠,身穿交领宽袖的长衣,腰部系有方格纹带,他正襟危坐,表情威严,双手放在长条形小几上。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写实的玉质圆雕人物,在汉代考古中很少见,这件玉人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也为了解当时的生活和服饰提供了实物例证。


玻璃盘

玻璃耳杯

  玻璃耳杯、玻璃盘,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古代玻璃容器,翠绿色,微有光泽,局部因土锈碱化沁蚀呈乳白色斑痕。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谱定性分析,这两件玻璃器皿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属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玻璃器采用铸造法生产,成型后又经通体打磨,其工艺的精巧细致可与当时玻璃制作中心埃及的产品相媲美。


鎏金银铜当卢 

银当卢 

 当卢是马面部的饰品,放置在马的额头部位,一般呈上宽下窄的叶子状,背面做出穿绳的钮。满城汉墓共出土当卢31件,其中铜质的19件,银质的12件。当卢制作的都很精美,其中尤以数面鎏金银鸟兽纹铜当卢最为精美,这些当卢以鎏银衬地,于其上线雕并加鎏金形成纹饰。纹饰以流云纹为主体,自下而上腾绕蔓缠,云间填以朱雀、仙鹤、龙、鹿、兔、猴、豹、野猪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奇神怪兽,有的还有拉弓瞄准的猎人活动其间,更添情趣。


 幄(wò)帐是汉代贵族家居和出行的必备之物,在刘胜墓中室,陈设着两具制作十分精巧的幄帐,出土时木帐架和纤维的帐幕已朽毁,仅存连接木架的铜制帐构,为国内首次发现的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其中一具是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有铜质鎏金的大小零件102件,零件上有“Ⅰ”、“Ⅱ”、“三”、“六”等记号,可以组装成14类构件,这些构件套上木杆,便形成幄帐的整个构架。幄帐内不设立柱,拐角等衔接部位全部用铜构件相连接,设计精巧,拆装自如。顶盖采用桁架结构,这在建筑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表明汉代工匠在木结构方面已经能进一步应用力学的原理。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高48厘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罩六部分组成。宫女跪坐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的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镶嵌于灯盘的凹槽之中,其中一片可左右推动,这样,灯的光照度和照射方向就可以随意调节了,类似今天的台灯。灯盘附有把手以便来回转动,而灯盘中心的铜钎子是用来插灯烛的,灯烛点燃后,袅袅青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徐徐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的清洁。宫女的头部、袖管和灯盘等部位可以拆卸,积存于宫女体内的烟灰清理起来十分方便。

  长信宫灯的灯体上刻有9处铭文,共65字,其中“长信”、“阳信家”、“今内者卧”等记录了长信宫灯的身世之谜,说明灯的主人曾更换了多次。长信宫灯出土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关注和赞赏,多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展出,被人们赞誉为中华第一灯。


 铜羊尊灯,作卧羊形,形象憨然可掬。羊背可向上掀开,平放在羊头上做为灯盘,灯盘内没有插灯烛的钎,而是设有一个小流嘴,用来放置灯捻。羊的腹腔是空的,不用时,可以将灯盘内剩余的灯油倒入腹腔内。而合上灯盘后,羊灯就变成了一件漂亮的陈设品。出土时羊腹内还残留有白色沉积物,经化验含油脂成分,应为油脂燃料。在古代,“羊”字与吉祥的“祥”字相通,羊被看作是一种瑞兽,铸羊形灯寓有“吉祥照耀”的含义。


 “当户”铜灯,因灯盘上刻有铭文“当户锭”字样,因而得名“当户灯”。“当户”是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官名,托灯铜人身穿直襟短衣,左胸袒露,脚穿长靴,衣服装束类同匈奴人,应该就是“当户”。西汉前期,西汉政府与匈奴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匈奴不断发兵侵扰西汉北部边境,西汉军队也不断进行防御和反击,在灯具上铸半跪匈奴官吏擎灯的形象,反映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尖锐的民族矛盾。



 博山炉是熏炉的一种,炉盖高而尖,铸成山峦重叠的模样,所以叫“博山炉”。这件博山炉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然后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博山炉通体错金,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座把(bà)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翻滚海面的蛟龙,蛟龙头部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或追逐逃窜的野猪,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炉盖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亦真亦幻,犹如仙境。此炉造型生动,制作精美,为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铜朱雀衔环杯,装饰华丽,通体错金,器形作朱雀口衔玉环,站立在两个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朱雀昂首翘尾,展翅欲飞,嘴部所衔的玉环可自由转动。在朱雀的颈部、腹部及杯子上镶嵌30颗绿松石。下面的小兽匍匐卧地,四脚分踏在两侧高足杯的底座上。出土时,高足杯内尚残存朱红色痕迹,推测可能是放置化妆品用的。整件器物制作精美,造型精巧灵动,为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错金银铜豹,镇器,最初用于镇席,后用于镇纸镇书。共出土四件,形制大小相同。豹作蜷卧状,昂首张口,长尾自腹部卷向脊背,身躯用金银错出梅花豹斑,头、足和尾部嵌点状纹,口部涂红,两只眼睛用白玛瑙镶嵌,但因黏合料中调有朱红色颜料,所以眼睛往外透着红光。豹体内灌铅,以增加分量,使其更加稳重。


  铜漏壶,古代计时仪器,相当于今天的时钟。壶身圆筒形,上有提梁,下有三蹄足,接近底部有一出水管。在壶盖和提梁正中,有上下对称的两个长方形孔,用来安插浮箭,浮箭大概是用木片或竹片制成的,出土时已腐朽无存。参照文献记载,可知浮箭为长条形,上面标有刻度,一般是一百刻,表示一昼夜。由于四季昼夜长短的不同,浮箭要根据天时定期调换。使用时,壶内盛满水,水由壶底的出水管缓缓滴出,浮于水上的“刻箭”随壶内水的减少而下降,从而指示出不同的时刻。当壶内盛满水时,压力大而水滴漏的快,水量减少后压力降低,滴漏的速度变慢,但当时尚未找出使漏壶水压保持平衡的办法,所以漏壶还需要和观测太阳方位的日晷配套使用。这件漏壶是目前发现的单壶泄水型漏壶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窦绾”铜印,出土于窦绾墓后室,应为墓主的私人印章。印的两面阴刻篆体文字,一面为“窦绾”,另一面为“窦君须”,应分别为墓主的名和字。印的侧面有贯通的长方形穿孔,用来系带,所以又叫“穿带印”。


 行酒令钱,共40枚,正面铸篆体文字,背面素平无字。其中20枚铸“第一”至“第廿”字样,另20枚铸三字或四字韵语。出土时钱已散乱,前后顺序不明,专家根据韵脚和文意,整理出了这首韵语:“圣主佐,得佳士,常毋苛,骄次巳,府库实,五谷成,金钱扡(施),珠玉行,贵富寿,寿毋病。万民番(蕃),天下安,起行酒,乐无忧,饮酒歌,饮其加,自饮止,乐乃始,田田妻鄙,寿夫王母”。这是考古发掘中首次整套出土的行酒令钱。


 铜骰,通体错金银,共18面,分别错出隶书或篆书文字,其中16面为“一”至“十六”的数字,另2个相互对称的面为“酒来”和“骄”字。“一”、“三”、“七”、“十”、“骄”、“酒来”6面为嵌金地错银一周,其它12面为嵌银地错金一周。在各个面的空隙间,用金丝错出三角卷云纹,并镶嵌红玛瑙和绿松石。铜骰直径仅有2.2厘米,能在如此小的体积上错出如此复杂的纹饰,表明汉代错金银技术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铜骰与行酒令钱同出,可能是与行酒令钱配套使用的行酒令用具。


 铜说唱俑,两件风格基本相同,头戴圆帽,高髻,身穿云纹衫,袒胸露腹,大眼睛,高颧骨,尖下巴,张嘴嬉笑,表情滑稽。其中一人盘腿而坐,双手放在腿上,另一人跪坐,左手扶膝,右手上扬。两者均为汉代倡优人形象,正在进行说唱表演。


 金医针、银医针,共出土9枚,其中金针4枚,银针5枚。针的柄部为方柱形,针身根据不同用途制成尖、钝、圆等形状。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曾记载了9种不同的针具,这幅“《黄帝内经》关于九针的记述”简表中概述了9种针具的形制、针法和主症,根据记述,可知满城汉墓出土针具中有毫针2枚,鍉(dī)针、锋针、员针各1枚,其余4枚因残损不能辨识。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特点是治病不吃药,靠针刺和火灸病人身体的经络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满城汉墓所出医针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为研究针灸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例证。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通体饰有鎏金鎏银的纹饰,壶身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盘绕,龙身缀以卷云纹,好似龙在云间飞舞。壶盖上饰三只金凤,壶口饰鎏银卷云纹,颈部有金银相交的三角纹带饰。全壶金银相映,光彩夺目。壶的内壁髹朱漆。壶底铭文有“楚大官”、“糟”等字样,“大官”为主掌膳食的属官,“糟”指未过滤带酒渣的酒,据铭文推测,此壶原为西汉时期诸侯国楚国所有,用来盛酒,后一度收归朝廷,再后来转赐给刘胜。


鎏金银乳钉纹铜壶,通体鎏金鎏银,器身饰斜方格纹三组,中间由鎏金鎏银宽带纹隔开,格内嵌绿玻璃,格与格之间的交叉点饰银乳钉,色彩绚丽,华贵逼人。壶底刻有铭文:“甄氏,大官,五斗五升,今长乐飤官。”铭文是分两次刻成的,从铭文可知,此壶初为甄氏所有,后一度收归朝廷,再后来转赐给刘胜。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镶(改为“镶嵌”)出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壶的口、肩、腹、足部各有纹带一周,上嵌怪兽和云雷纹。纹带之间有鸟篆文四组,其中壶盖一组,壶身三组。壶盖12字,三字为句,大意是:是个金贵的盖子,上面镶嵌文字,文字三字为句,字间嵌满鱼纹。壶身32字,四字为句,大意是:圆盖四周饰有文字和花纹,是个尊贵完美的壶。不论盛水还是盛酒,都是一种心情上的享受。饮酒不仅可以享受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还能疏通血脉,滋润肌肤,使人延年去病,长命百岁。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在篆书的基础上以鸟虫之形组字,似书似画,灵动绚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铜链子壶,形状象橄榄,设计精巧别致。壶盖上有四个钮,钮上各系一条短链,壶身上部也有四个钮,钮上各系一条长链,长链穿过短链末端的一个环,而相近的两条长链末端则以一个大环相连接,使长链成为左右两组。合盖时,将两组提链拉紧,利用链环之间的卡阻作用,使壶盖不能自动开启,链拉的越紧,壶盖扣合的也越紧。铜链子壶既可以手提,又可以肩背,携带十分方便,适于出行时使用。


 鼎的三足做成蹲立状的小熊,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两侧有长方形耳,耳上有轴,轴上穿一伏兽。鼎盖上另有4个等距小立兽,合盖时,将耳上伏兽翻向盖上,然后旋转鼎盖,将伏兽卡在小立兽的背部,鼎盖便被紧紧闭锁,其原理很像今天使用的高压锅。



惊天发现之陵山古墓



1968年5月22日,寂静苍凉的河北陵山,战备施工中发现两座古墓,消息很快传到北京,此时正值“文革”当中,武斗不断,满城一代尤为严重。紧急当中周恩来亲自出面,责成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发掘工作,并指示北京军区全面配合,考古活动在秘密情况下进行,在中央、地方、部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个多月,完成对古墓的发掘工作。

靖王墓



满城魅影之“ 刘胜其人 ”


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西汉诸侯王。

公元前154年,受封中山王。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汉武帝即位之初,大臣们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对诸侯王进行百般挑剔,动不动就上告诸侯王的过失。刘胜便把官吏侵夺欺凌诸侯王之事,全部奏报汉武帝,汉武帝就增加诸侯的礼遇,废止官吏检举诸侯王之事,对诸侯王施行优侍亲属的恩惠。

刘胜喜好酒色,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并认为诸侯王应当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元鼎四年(前113年),刘胜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靖,史称中山靖王。

《史记·五宗世家》和《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均有关于他的记载。

在河北省满城县西南的陵山(亦称凤凰山)有个守陵村,村里人说他们的祖辈是为王侯守陵的。这种说法在村里流传了上千年,但至于是为谁守陵?陵墓何在?无人知晓。

1968年5月,我国在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千米处的崇山峻岭进行国防施工时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大型古墓。据满城县旅游文物局提供的资料详细记载,那次国防施工爆破时,爆炸声非同一般,十分沉闷,似有回音,所崩石块不知去向,战士们大惑不解,四处寻找,却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幽深的洞穴。于是派人入内查看,发现许多陶器、骨头、灰土、朽木等,疑是古墓,立即上报。

在战士们带回的四件文物中,除了三件镏金的器物底座外,还有一件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青铜器,这使省领导和省文物部门的专家们感到了事件的重大性。因为“中山”指的是中山国,从历史上对于中山国的记载,说明这座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无疑将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周总理批示下的神秘考古


  “我们到陵山后,看到就是一个炸开的山洞模样的洞穴,这是打防空洞时打通了刘胜墓耳室的东南角。”郑绍宗说,随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墓中南耳室、北耳室、甬道和中室进行了清理。“经过在墓洞中实地考察,我们又发现很多战车和陪葬马匹的骨头,同时还发现数百件大酒缸和彩绘酒壶,以及许多石磨盘、陶罐、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漆器和医疗器具等物品。”郑绍宗说,通过对马匹的身上马具的观察,他们初步认定为汉代器物。

  了解古墓基本情况后,河北省通过中央办公厅直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进行了汇报。在2004年时任满城县文物局局长韩文柱主编的《郭沫若与满城汉墓》一书中,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回忆称,1968年6月1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在欢迎当天下午到达北京的坦桑尼亚总统的间隙,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说:“河北省满城县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古墓,这件事十分重大,由你们负责办理。”周总理还作出指示,考古队由保定到满城的车辆及其他物资保障全部由军队负责,军队将对考古安全工作给予最强有力的保护。此外,军事工程完全服从考古发掘工作的需要。

请示信


  考古工作队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联合组成。1968年6月27日,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考古工作队开始进驻满城县的陵山。

两墓坐落在陵山主峰的东坡上,相距104.5米。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犹如两座豪华的地下宫殿,总计出土文物一万余件。经多方论证,最终认定满城汉墓一号墓墓主人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二号墓墓主人是王后窦绾。如此宏大讲究的墓葬,在汉墓发掘中十分少见。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武帝刘彻的庶兄,他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统治长达42年。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今河北定州市)。西汉中山国有十代王,刘胜是第一代王。刘胜墓与窦绾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两墓则大同小异。全墓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豪华地下宫殿。墓内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还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种。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尤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最为珍贵。刘胜、窦绾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全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刘胜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

代表性文物

蟠虎钮方形玉印

灰白色玉质,方形,蟠虎纽,无印文。座缘阴刻卷云纹。


代表性文物


“私信”蟠龙钮圆形玉印

灰白色玉质,圆形,蟠龙纽。座缘阴刻卷云纹。印文篆体,阴刻“私信”二字。


代表性文物

“窦绾”铜印

中山靖王之妻史无记载,根据墓中出土的铜印,知其名叫窦绾。铜印两面印文,一面作“窦绾”,另一面作“窦君须”,应分别为印主的名和字。


出土于刘胜的夫人窦绾墓。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灯高48厘米,

长信宫灯

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状,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但是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它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所以就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烛火的烟滓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其科学性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后来当这件文物在美国展出时,前国务卿基辛格连声惊叹: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有环保意识,中国了不起。在2000多年前,就能设计得如此精巧,实乃惊世之作;


错金博山炉

它炉身似豆形,通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把香料放入点燃,香烟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房中。博山,乃古代神话中的仙山,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以象征陆地和群山。炉盖上就山势镂孔,山峦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机灵的小猴或是蹲在山峰高处或是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则在山中巡猎。一幅秀丽生动的自然山景就在工匠们的鬼斧神工中跃然而出。炉座把上透雕成三条蛟龙腾出波涛翻滚的海面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在炉座把上的山、海之间饰龙纹,蕴涵着龙为沟通天、地、人三界的通天神兽的时代观念。其工艺之精湛,举世罕见。


鎏金铜壶

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全壶金银相间,黄白互映,异常华丽。壶底铭文显示此壶是主司膳食的官用来盛酒的器物。通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部一对铺首衔环。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颈部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蟠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铺首鎏金。盖面饰三只鎏金夔凤,盖缘饰鎏银卷云纹,盖竖三鎏银云形钮,卷云纽鎏银。纹饰金银相映,富丽堂皇。壶内壁髹朱漆一层。壶底铭刻:“楚大官,槽,容一石口,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等字,镌刻潦草不规整。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玉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以金丝编缀。(根据《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刘胜是诸侯王,如按《后汉书》所载,只能使用“银缕玉衣”,而实际出土的却是“金缕玉衣”。古代统治者用玉衣作为葬服,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直到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说这纯属“愚俗所为也”。从此,这一葬服制度才消除了。)

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所用金丝约1100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等佩戴之物。

窦绾的金缕玉衣略小,全长1.72米,共有2160块玉片,金丝约700克。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今河北定州市)。西汉中山国有十代王,刘胜是第一代王。刘胜墓与窦绾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两墓则大同小异。全墓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豪华地下宫殿。


  出土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铜器鎏金银、错金银、镶嵌珠宝,玉器雕琢精细,陶器加施彩绘,有些器物是以前考古发掘中未曾见过的。

满城汉墓中的文物还创造多项全国之最: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计时器铜漏壶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个古代天文学器物;一个由石磨和大型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是我国至今所见体积最大、时代最早、设计科学、构思奇妙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500多件兵器中,有我国最早采用刃部淬火新工艺的铁剑,而刘胜的铁铠甲,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铁甲;一件玻璃盘和两件玻璃耳杯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这个展览占据了两个展厅,将展线拉的很长,这样一来,就可以分散人流,给参观者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展空间,这是我始终期盼的。观众只有与展品有相对安静、独立的相处空间,才能进一步谈展览带给人的感受和体验。



也许你我都曾有过,穿行于人头攒动特展的观展体验,只能尽可能地寻找哪个展柜前人少,不断的在不同的区域游走,或是越过一个个肩膀飞快地瞄一眼展出的作品。在这种观展环境中,是很难深度体验展品的,更别提那种浸入其中所获得的感动。


而这个展览中的文物陈列分为若干个单元,也没有像通常的展览那样过分的切割单元,而是通过对各种生活日用杂具、文具文玩、医疗器具等的展示,自然的勾勒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在这里展示的是刘胜和窦绾作为曾经鲜活的“人”的存在,而不只是今人眼中满城汉墓的主人,这两者看似没有区别,但相差很远,我们强调博物馆要重视人,这个人不仅仅指观众,还指曾留给我们无数文化遗产的历史先人。我们如何通过展览设计来拉近历史人物与观众的时空距离,是我们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对于展板和说明牌,河北省博的设计也很有特点,简单、独特而且清晰明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根本无需讲解,但让每个观展者都能看懂看明白文物的展览,我们博物馆人千万不能小看,这个“看懂”对于博物馆观众观展信心的提升,很多时候,一个“不懂”就是横亘在观众与博物馆间最大的鸿沟。这个展览通过文物后的展板,用很通俗的语言、图像甚至是简易的模型来介绍文物,诸如对很复杂的车马器的解释,和诸多画像砖图案的引入。


用文物来介绍、解释文物的方法,才能突显出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干巴巴的大段的解释只能说明你还不了解你所要阐述的文物。与此同时,整个展览有为研究性人员设计的学术性很强的介绍,也有服务于普通大众和小朋友的展示,这样会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在这个展览中找到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恰恰是博物馆体验舒适度的重要组成。

整个展览,对于自身魅力极强的重要文物都给予了独立展柜和一定的观展空间,便于这些明星文物散发光芒,也有利于观众的观赏。

对于自身相对较弱的文物,则以集体展示的方式呈现,用整体感带给观众较强的视觉冲击。而这样做,也使得整个展厅文物布局疏密有致,既有效地突出了重点文物,也在无形中缓解了观展带来的疲劳。


中国最好的金缕玉衣竟然穿在靖王身上! 

-------满城汉墓


刘胜的金缕玉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全国出土的汉代玉衣少说有20套,其中用金丝穿系的金缕玉衣少说有5套,凭什么说刘胜那套做得最好?

因为只有他的金缕玉衣自带啤酒肚!


这套玉衣还有一个绝妙之处,现场观众根本发现不了——那就是,它不仅保留了肚子,而且自带屁股!

刘胜玉衣示意图

相比之下,其他金缕玉衣的体形实在太差了! 


西汉楚王刘戊的金缕玉衣,徐州博物馆藏

西汉某代梁王的金缕玉衣,河南博物院藏

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金缕玉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金缕玉衣是一种极其奢侈的葬具,比如刘胜那套玉衣就耗费玉片2498枚,金丝1.1公斤!有专家认为,其制作成本相当于汉代100户中等收入家庭的家产总和,按当今中国家庭平均财产计算,接近1亿元人民币!

不过,要想给玉衣添上啤酒肚和美臀,光有钱是不够的。

你有没有想过,让玉衣贴合人体曲线是多么麻烦的事情!假如所有玉片都是一模一样的“流水线”产品,做出来的玉衣绝不可能有屁股!

所以,首先需要一位优秀的设计师进行“整体设计”。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玉片的形状和大小并不完全相同

有专家推测,汉代设计师会首先制作一套符合人体曲线的木制模型,然后在模型上画出许多格子,最后按照格子的形状制作玉片,才能做出一套前凸后翘的玉衣来。

手套所用的玉片形状各异,最能体现设计之精

那为什么只有刘胜的金缕玉衣有曲线呢?莫非他在诸侯王里身材最好?这倒未必。

其他几套金缕玉衣或许也有过傲人的啤酒肚,但我们不能下定论,因为那几套玉衣都被盗墓贼碰过了。

汉朝人有堆坟头的习惯,地位越高坟头越大,生怕盗墓贼发现不了。幸好有些朝代禁止民间买卖玉器,所以盗墓贼会抽走玉衣上的金丝,留下一堆杂乱无章的玉片。玉片能保留下来固然是好事,但要恢复原样也让人头疼。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考古学家不能凭空复原出一个啤酒肚来。

刘胜的金缕玉衣就不一样了。这套玉衣历经2000年未被扰动,埋下去什么样,挖出来还是什么样!鼓腹和翘臀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刚出土时的刘胜金缕玉衣

所以,这套玉衣的完整程度是其他玉衣无法媲美的,当之无愧成为中国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唯一的玉衣,堪称玉衣中的王者!

更夸张的是,金缕玉衣仅仅是刘胜享受的全套丧葬礼仪中的一小部分。不要以为给诸侯王套上玉衣就完事了,前前后后的麻烦事多着呢!

首先,身上的洞眼必须全部堵上。

汉朝人相信用玉器堵住尸体的九个洞眼,可以防止精气外泄,保证尸体千年不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刘胜墓首次出土了完整的九窍塞,一个都不少:

这里有七个塞子。眼罩上有小孔,应是缝在丝绢上,盖在面部

第八个塞子是生殖器盖,此外还有一个肛门塞

该堵的洞眼都堵上了,接着要在尸体前后绑贴玉璧。

玉璧是一种带孔圆形玉器,早在史前时代就是沟通天地的神器,用来殓尸再合适不过。

刘胜前胸绑贴了13块玉璧,分成三列,中间一列3块,左右两列各5块。后背绑贴了5块玉璧,其中3块组成中间一列,两边各放1块。玉璧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似乎别有寓意。

玉璧上留下了丝带绑贴的痕迹

这时终于可以给尸体套玉衣了。刘胜玉衣分为脸盖、颅罩、前胸、后背、左袖筒、右袖筒、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右鞋、左手套、右手套总共12部分。为啥分成这么多份?方便给僵硬的尸体套上啊。

玉手套里还要放一件玉器,称为玉握,暗示死了也要掌握财富和权力。刘胜的玉握是一种弧形玉器,学名叫玉璜:

人躺着就得有枕头,所以刘胜玉衣专门配备了一件精美的鎏金镶玉铜枕。枕内残留有花椒,原来药枕在汉代就流行了:

该堵的都堵上了,该穿的都穿上了,终于可以进棺材了。刘胜的棺材有内外两层,里面一层叫棺,外面一层叫椁。


虽然木制棺椁早就烂了个干净,但精美的棺环依然不失大汉风采:

内棺复原图


鎏金银兽面纹铜铺首。棺环的底座称为铺首


外椁复原图


鎏金龙凤纹银铺首。



窦绾镶玉漆棺上的玉璧


窦绾镶玉漆棺上的圭形玉饰


刘贺墓内棺俯视图

内棺里明显有玉片嘛!不管是不是金缕的,但至少是玉衣! 

从媒体报道来看,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没有出土金缕玉衣,图片里的“玉片”其实是琉璃片,也就是不透明的玻璃片。琉璃片用包了金箔的丝线穿系成一整片,也许是垫在刘贺身下的“琉璃席”,也可能是盖在他身上的“琉璃被”。


考古队员在提取刘胜金缕玉衣













这么漂亮的玉衣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刘胜要是在天有灵,一定特别得意。但他不知道的是,可能由于时间仓促,奴仆在下葬时把玉衣的前胸和后背套反了,于是“美臀”跑到了刘胜肚子上,“啤酒肚”则被压在了屁股下。幸好考古学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错误,重现了这套玉衣的完美曲线。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