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消失的行当|李晋师
文摘
2024-11-29 08:30
山西
消失的行当
李晋师
古语中有句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鼓励人成才的话。古人把社会从业者按性质分成三百六十行,那是泛指社会人,包括士农工商。涉及到手工业者又称七十二行,这些行当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匠人们取天然材料用他们知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满足着农耕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积月累的经验代代相传其中的技巧充满智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进程的开启,各种商品充斥市场。与大众生活密切的手工行业,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作为曾经的生活必需,在我们心中难以忘记,总会想起。下面就我的印象,和大家一起作个回忆。
室内装修: 打掩尘(顶棚)、油漆彩绘(墙画)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纸质顶棚都不陌生!我初见这个行当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孝义老家住四合院,北房的本家叔叔要结婚,开始装饰喜房,扎掩尘油漆墙围。请来的师傅是我们邻村大堡的。这位师傅五十大几,花白头发留着大背头。鼻梁上架着一架无框金丝眼镜,镜片很厚。穿着对襟袄,胸前还串着一串黄色链子,好象是系怀表的;黑裤子、蒸饺鞋,一看就不是受苦人。他一来呀就让主家帮着将旧顶棚折掉,连同纸上面很厚的壁真土一起倒掉。只剩下糊纸的骨架,纵横交错形成一格一格的造型。由于是在旧房基础上翻新,所以骨架可以再利用。要是新盖的房子扎掩尘那就得从扎架开始。首先是定高度找水平,用高粱杆固定吊杆、串边。
将选好的百日红高粱杆(高粱的一种,秸杆特长有三、四米高,䰀头特长可制作扫地笤帚),用浆糊裹上麻纸,按画好的线固定在墙上四周,这就定了高度。那时四周的墙面多是土坯的,在铁钉普及之前,匠人们用的是筷子来细的竹签固定。然后就是打格子。打格子之前还需固定吊杆。吊杆上头固定在房梁上,下端与顶棚骨架连接,起着承重的作用。从地面到中梁的高度有四、五米高,梯子、架杆、架板是必需的,赶上阴天下雨,光线太暗还得掌灯。需两个人配合!打格子就改用芦苇杆。用两三支芦苇杆捆在一起缠上纸按一定的间距与边框连接。由于苇杆较柔软好操作、易成型 ,所以,固定或折弯都省时省力,成为打格子的常用料。当然为了就平经线和纬线交汇点都需打跪子,用绳索扎牢。铁丝是后来才有的,早年匠人们用麻纸条搓成纸绳使用,尽量物尽其用边角料都不浪费。格子打好后就开始糊纸。
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人们想法从集体单位、村大队收集旧报纸糊第一层打底,二层才用麻纸。麻纸一令100张价格得五、六块!浆糊也是来之不易成本极高。用的是人们舍不得吃的好面。熬好的面糊不能直接使用,需用水稀释至均匀的汤料。一开始,我以为是为了节省材料。后来才知道那是为了降低粘度,提高均匀度。贴第一层纸时,需用刷子把骨架用水润湿。为了防止老鼠啃食,面糊里需加入辅剂。这个说法不一,各有各的绝招! 师傅站在高处的架上,一手拿笤帚.一手拿纸张迅速贴在顶棚的骨架上。到了与墙面接触的地方则需加出二三寸的贴边折回裱在墙上。师傅的动作敏捷,手法娴熟!待第二天水分干后变白、平展展的,那就大功告成。如若有起皱那就说明用料不均、底子不平,或手法生疏所致。严重的须返工。因为第一层打不好底子,第二层纸将更难操作也不好补救。
以前水平尺很少,确定水平的依据是十八居瓮口,至于骨架中间就平则是拉线、用板子比、等,靠土办法。所以、全靠师傅的经验。
用报纸打好底子须凉几天,确保干燥后平展、均匀。在这期间如有不顺眼的地方还可以补救。如调整吊杆(丝)高度、骨架的平整度,所有痕迹将在正式贴样之后得以掩盖。
裱麻纸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工序。师傅亲自熬浆,调稠稀度、火候恰到好处,配水、稀释搅伴均匀。千贮叮咛万嘱咐打下手的徒弟,上浆要均匀;自己则用刷子蘸水把底子润湿,然后一手拿管帚、一手拿纸,快速将带浆糊的整张麻纸贴顶上.接缝要与骨架的经纬线平行,粘贴要平展无皱如此反复,一日之内须将整个顶棚贴完。以保证在干燥过程张力均匀。
当平展展,白花花的顶棚呈现时,主人乐开了花,匠人也就心里踏实了。算是交账了!下一项将是油漆彩画。
如果说扎掩尘靠的是熟练、经验, 那画师靠是功夫和灵感。油漆的地方主要是十八层瓮口上的一尺多宽墙围,刮平、打底漆是铺垫。刮平好理解,十八层以上多是土坯墙,表面抹有膏灰,本来很平。但要油画还需细处理再平整,补小的孔洞。然后上底漆。
稀释的几乎没什颜色的漆,或者就是清洗过油漆桶的料涂上一层,以求漆水渗入墙体的细微孔洞里,保证不起皮不掉漆。物资匮乏年代的人们是非常节俭的,匠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在材料的物尽其用、作品的经久耐用上下功夫。刚才说的是第一道底漆,以后还有两道、一道比一道浓。底色是绿色、黄色、红色三基色之间对比度不明显的中间色。第三道漆上完已是明光皎亮,这就完成了背景色,下面开始彩画。
在一尺五的横画幅上,上下先走两寸宽的边。用重色如黑色 、红色、黄色。画的是花鸟鱼虫、喜鹊登梅 、国色天香(牡丹)、梅兰竹菊还有山水元素,都是中国画风。调色盘端在手中,画师可谓是成竹在胸。有时候有人旁观,从雏形到成形,人们不免好奇地猜先生要画的是什么图案。先生总是笑而不语。最多侧着脸反问一句:你猜呢?直到随着一笔笔画的进展,图案渐渐清晰起来,人们才豁然开朗。一幅幅图案精美别致、别开生面,让人赏心悦目,至而浮想连翩。
记得我们那一片画师除了大堡的老先生外还有西大王村的一个师傅。他当时四十出头,面庞棱角分明,戴一副深红塑料框眼镜,头发微卷挺有艺术范。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高、大、上的。由于当时物资奇缺,能油漆喜房的人家也不是太多。所以人们很稀奇。以至油漆味都是耐人品味的。而不象现在人们一提油漆就想到避之不及的甲醛。
油漆好的房子炕上铺上新油布,地上摆上扣箱、圪塔柜,这就是洞房的标配,为男方婚前的硬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掩尘逐步被其它形式、材料代替,一开始是用彩印塑纸交叉绷。它不需要龙骨也不需要吊杆(丝)承重,省时、省力省钱。不过使用寿命不长,而且刮风会出声。没几年就被淘汰,变成更美观的石膏板吊顶。而彩画已不再受人们追棒,城市里流行的淡绿色墙裙逐步在农村流行开来。扎掩尘的匠人有的专门从事丧葬扎结纸活 ,有的改做吊顶维持生计。彩画师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2000年左右,复古建筑兴起,修庙、建牌坊以及公园亭台楼阁建设,画师才又有了用武之地。但与普通人家的生活不大相关。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彩画新房已近淘汰。新式民居吊顶追求美观豪华。曾经伴随国人几千年的掩尘消失了,以此为生的行当也 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永远难忘它,因为从我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掩尘。
小时候我家老房子的掩尘千疮百孔,补了无数的补丁,颜色也是黑褐色只有补丁才是白色。长大一点,有时能听到老鼠在上面走动,甚至打架,总担心它们会不小心从烂窟窿掉下来,掉在人身上怎么办?很羡慕别人家的新掩尘!对糊裱匠人总怀有一种崇敬之心。1981年以前在老家生活了16年,1979年我们家盖了新房子,可是当时家里困难,没扎掩尘就住了进去。
两年后搬家到介纺,住的宿舍是窑洞也没有掩尘。可在别处活动遇到了介休城内三官楼巷的刘彪师傅。他常年承揽介休房管局的活,那时公经产房遍布城区,他走街串巷为介休老市民所熟悉。当时,他也就四十多不到五十的样子,个子不高,留一大背头面色微红,二目有神,穿一身深蓝中山装。活儿多半是扎掩尘,油漆只是单色落地墙裙。他儿子当时十七八岁,跟他学徒。十多年后再见到他儿子,已是专门吊顶、涂漆、喷可赛银的家装师……
作者简介
李晋师
,男,1965年生,孝义人,喜欢乡土文化。
投稿邮箱:874761158@qq.com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DE2MzMxNA==&mid=2651080016&idx=1&sn=c399cd8c2e4c308c7daf68f1d95d4dc6
知彼
一群喜欢文字的发烧友,想用横折撇捺的组合展示自我,面对多元的社会,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平台。联系电话:15343445088
最新文章
消失的行当|李晋师
虚构是对现实的反映与超越|李 毅
老院情深|杜怀林
猪羊满圈|化延庆
扮演“伟人”记(完)|房世英
扮演“伟人”记(五)(六)|房世英
扮演“伟人”记(三)(四)|房世英
扮演“伟人”记(一)(二)|房世英
我家往事(下篇)|王双林
我家往事(中篇)|王双林
我家往事(上篇)|王双林
秋叶的诗意画卷|张存明
柿子红了|马青山
我在介休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的回顾|索奋起
最爱蝴蝶兰|崔颖
老院儿里的童年|郭芹
给生活写一首情诗|化延庆
大郎神关帝庙修复记|陈全
大院文化看晋中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一颗灿烂的星星|王志敏
隔壁邻居是大才|郭照辉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抗日战争中介休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郝振谟
秋去冬来|张存明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抗日战争中游击区小学教育工作回忆|梁宽裕
中国高铁|廉根平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学教育
从芥菜变“芯”说开来|杨强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回忆韩屯村“明德两级学校”
看电影|张励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大革命后期介休女高的反封建斗争|宋立
老之将至|化延庆
介休第一高级小学学生“五卅惨案后援会”活动纪实|张家俊
失与得(小小说)|张国辉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县立女子第二高小
介休县立第四高级小学的简史和试办工读教育的情况|刘凤仪
我家幸福二三事|马青山
生活杂记|李志祥
古刹探名|张孝银
又是一年柿子红|赵美玲
口述历史:技术员李有富回忆介休祆神楼顶升抬高工程过程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战前的张兰二高、介休第三高级小学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从模范国民学校到实验小学的变迁
《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清末与民国初期教育宗旨及介休教育机关情况
拾荒的女孩|辛宪晶
医怨(医憾)|厚道
岳飞后人在介休|武国有
十班和她的班长|任允秀
收古董二三事|吴建辉
介休高等小学堂的成立|王乃恪
山西帮的杂货业|金应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