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指出,精神分析与婴儿研究在当前的跨学科交流中加强了合作。在二者的深入对话中,斯特恩(Daniel Stern)、桑德(Louis Sander)、肖尔(Allan Schore)、利希滕贝格(Joseph Lichtenberg)、毕比(Beatrice Beebe)、拉赫曼(Frank Lachmann)和福纳吉(Peter Fonagy)等代表性研究者发挥了关键作用。
婴儿研究对精神分析的理论意义主要有:(1)揭示出个体自出生以来的社会性,推翻传统精神分析的“自闭婴儿”假设;(2)为精神分析心智模型的开放性提供基础,构成当前主体间转向的重要一环;(3)为婴儿在互动中习得各种能力(如身体管理、情绪调节和非言语体验转化为言语)提供证据;(4)否定弗洛伊德关于童年失忆的设想,但为童年创伤影响成年时期提供支持;(5)描绘更复杂的发展图景,为精神分析超越线性因果关系提供助力;(6)为精神分析的理论整合提供一个颇具包容性的框架。
婴儿研究对精神分析的实践意义主要包括:(1)拒斥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无时间性”的假设,为咨访关系的治愈作用(尤其是在治疗中的一些特殊时刻,如相遇时刻、情感突出时刻、破裂与修复时刻)提供证据;(2)使分析师更关注非言语信息在治疗中的作用,促进其扩展为范围更广的“沟通治疗”;(3)为精神分析治疗提供新的技术,如运用录像技术对咨访互动进行更微观的分析。
期刊简介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原名Palgrave Communications)创办于2015年,是Nature旗下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类期刊。目前,该期刊已被SSCI和A&HCI收录,预计首个影响因子为4.07。
作者简介
张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研究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精神分析。
潘琪,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湖北三峡技师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论文
END
延伸阅读:
编辑 | 刘雅云
审校 | 王礼军
原创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和译者所有。转载本文需经过作者/译者同意,转载时禁止修改原文,并且必须注明来自原创作者/译者,及附上原文链接。转载或合作请联系:366163553@qq.com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