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心智化概念在理论研究(Luyten & Fonagy , 2019)和实证研究(Quek et al , 2017)中得到发展,这为理解该问题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心智化(Mentalizing),操作化为反思功能(RF, Reflective functioning ),是指根据情感、愿望、目标或欲望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来感知和解释人类行为的能力。
为了回答开始提到的问题, Fonagy等人(Fonagy et al., 2016)建立了反思功能问卷(RFQ,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来捕捉两种普遍的心智化损伤类型,即过度心智化(Hypermentalizing)与心智化缺乏(Hypomentalizing)。这两种心智损伤在心理障碍中十分常见。当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过于确定时,就会观察到过度心智化,而实际情况是,心理状态相当不透明,只能推断,无法做到十足地确定。相反,当一个人认为心理状态是完全不透明的,因此是不可接近的时,就会观察到心智化缺乏。相比之下,真正的心智化的特征是对心理状态不透明的认识。拥有高心智化功能的个体能够谦逊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谦逊地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具有高心智化功能的个体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定的确定性,同时意识到他们的确定性应该受到心理状态最终是不透明的知识的制约。
最近一项研究(Li, 2020)在普通成年人样本中检验了情感虐待、心智化损伤与成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形式的儿童期虐待和心理障碍后,情感虐待对成年后抑郁持续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儿童期情感虐待对成年后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心智化损伤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该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情感虐待与过度心智化和心智化缺乏有关。情感虐待经历的特点是父母的非心智化立场,这对一个人反映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产生了破坏性影响(Allen,Lemma,& Fonagy,2012),使得个体无法建立一种能动的自我意识,从而在关系中进一步形成积极的相互关系。遭受身体或性虐待的儿童可能会将敌对意图归因于他人,而有忽视和反感经历的儿童更有可能在施虐者没有明确提供有害信息的情况下发展负性自我表征。过度心智化和心智化缺乏都被发现介导了儿童情绪虐待和成人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当过度心智化和心智化缺乏发挥作用时,积极生活事件的保护作用可能会同时减弱,可用于处理不同社会体验的心理能力可能会受到损害。因此,抑郁症状成为心理能力受损的副产品。
在解释这些发现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局限性。首先,该研究完全依赖于自我报告工具的回顾性描述。由于抑郁症通常涉及认知扭曲,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可能会以更负面的方式回忆和解释他们的童年,而不考虑其他解释。第二,由于这项横断面研究不允许就因果关系得出结论,因此需要对纵向数据进行额外的研究,以确定儿童情绪虐待和心理障碍在成人抑郁症症状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尽管样本量足以进行分析,但它们可能无法准确代表人群。有童年情感虐待史或目前有抑郁症症状的参与者人数不多,女性比例过高。使用更大、更具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将提高可推广性。第四,关于可能的调节因素的信息,如虐待时的年龄、虐待的持续时间和虐待的严重程度,应该包括在未来的研究中。此外,尽管这项研究解开了情感虐待的独特影响,但没有考虑到不同形式的虐待和儿童时期可能发生的其他不良或创伤经历的累积影响,这些影响会放大彼此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当前研究结果的临床实用性。
该研究对该领域做出了贡献,对其他形式的儿童虐待进行了统计控制,以理清情绪虐待对随后的心智化能力损伤和成人抑郁症状的独立影响。这一发现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先前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情绪虐待是成人抑郁症症状的主要预测因素。考虑到在大多数中介研究中,从童年情绪虐待到成人抑郁结果的直接途径仍然存在,未来的研究不仅应该研究可能有助于成人抑郁症状学发展的其他机制,而且童年情绪虐待的回忆也应该成为抑郁症心理治疗的必要主题。据我们所知,这项研究首次直接探索了过度心智化和心智化缺乏作为早期情绪虐待可能导致后期抑郁症状的机制。由于中等数量便利样本中的横断面数据可能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需要在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中进行纵向研究,以获取相关背景并进一步检验我们的发现。该研究的主要优势是对一种可改变的介质的检查,这种介质可能为成人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提供信息。尽管由于上述各种限制,需要谨慎对待这些结果,但这些发现仍然有助于了解虐待改变儿童发展轨迹的途径,最终将有助于制定预防和干预方案。在未来的研究中,正常到高水平的心智化能力可以作为抑郁症、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病理症状或创伤经历的一般保护因素。一种涉及心智化的机制可能有助于暂停从童年虐待到随后的抑郁症的途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化增强可能最终有利于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因为心智化能力的增强可能会导致认知、模式、行为和人际重建。
——————————参考文献——————————
Li, T. E., Carracher, E., & Bird, T. (2020). Linking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and adult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role of mentalizing incapacity. Child Abuse & Neglect, 99, 104253.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19.104253
编辑:杨林桦
指导教师:黄满霞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地大心理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1O1xX5MObzQ1BXUJY4yc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