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访学小记(一):威廉·詹姆斯会堂

文摘   教育   2024-03-07 11:00   美国  

又一次来到威廉·詹姆斯会堂(William James Hall)。这座以“美国心理学之父”命名的大楼建于1963年,是心理学系、社会学系和社会研究系的所在地,与哈佛燕京图书馆、斯威登堡教堂相邻。

1楼大厅的墙上印有威廉·詹姆斯的名言:The community stagnates without the impulse of the individual; The impulse dies away without the sympathy of the community“没有个体的冲动,群体就会停滞;没有群体的同情,冲动就会消逝”)。或许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这种冲动(或者即兴)的绝佳诠释:早年希望从事绘画,但未得到父亲的支持;曾经想攻读化学,后来又改为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他有医学博士学位,却从未行医;他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出版《心理学原理》,永久地改变了美国心理学史,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消遣”;等到这种冲动消散之后,他又对心理学感到厌倦,继续发展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

2楼的某处,满满一墙都是在此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例如,“重复人类祖先道路”的斯坦利·霍尔(1878)、“绘出倒U型曲线”的罗伯特·耶斯(1902)、“让老鼠走迷宫的爱德华·托尔曼(1915)、“很有人格特质”的戈登·奥尔波特(1922)、“让老鼠压杠杆”的伯尔赫斯·斯金纳(1931)、“提出幂定律”的史密斯·斯蒂文斯(1933)、“连接神经网络”的唐纳德·赫布(1936)、“为学生提供脚手架”的杰罗姆·布鲁纳(1941)、“找到神奇数字7”的乔治·米勒(1946)、“强迫人去电击”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1960)、“发出女性道德声音”的卡尔·吉利根(1964)和“构造快速映射”的苏珊·凯莉(1972)……这些教科书式的人物“齐聚一堂”,映入眼帘,着实震撼。

715楼是心理学系的办公区域和实验室,的确有“排面”。戈登·奥尔波特(19301967)、埃德温·波林(19221956)、罗杰·布朗(19521994)、杰罗姆·布鲁纳(19451972)、雷蒙德·卡特尔(19411945、埃里克·埃里克森(19601970)、卡尔·拉什利(19351955)和伯尔赫斯·斯金纳(1931193619481974)等心理学家都曾在心理学系任教。他们有的在此处“雁过留痕”,有的与其“失之交臂”。以下只呈现了一些公共区域的照片,其中的生命历程还有待之后慢慢挖掘。



走过詹姆斯走过的路,吹过詹姆斯吹过的晚风……

作者简介

张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精神分析。

END

延伸阅读:

写在哈佛访学前

回味历史:慢聊西方心理学史的那些事儿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领域的主要刊物

精神分析的发展逻辑图、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编辑 | 刘雅云

审校 | 王礼军

原创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和译者所有。转载本文需经过作者/译者同意,转载时禁止修改原文,并且必须注明来自原创作者/译者,及附上原文链接。转载或合作请联系:366163553@qq.com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对话精神分析
传播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特点:学术性为主,兼顾普及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