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ECNP IN PROGRESS | 追踪精神医学前沿视角,共话脑疾病研究新进展

健康   2024-11-19 20:03   北京  


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大会(ECNP)是欧洲最大的应用和转化神经科学会议。9月21日至24日,第37届ECNP于意大利米兰隆重举行。为传递大会抑郁症领域前沿证据及诊疗进展,促进学术交流,为优化国内精神专科工作者治疗理念、提升整体治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做出积极贡献,2024 ECNP IN PROGRESS“追踪精神医学前沿视角,共话脑疾病研究新进展”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来自全国的6位专家结合临床实践讲解并探讨了具有临床价值的会议讲题,为当下抑郁症领域的临床和科研现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本次系列活动共三期内容,摘要如下:

(一)共话精神健康和脑疾病领域进展

精神医学需要动态发展的新框架,以优化针对精神障碍的理解及诊疗;精神健康与躯体健康之间的鸿沟同样有待弥合。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现仓教授南京脑科医院王纯教授,针对相关议题分享精彩观点。


马现仓教授认为,针对基于客观指标的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框架的探讨是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系统主要基于《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系统,两者均高度依赖症状学描述,可靠性受患者表述准确性及医生诊疗经验的影响。精神障碍是一类涉及大脑环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生物学和心理障碍,如能建立基于客观指标的新的诊断和分类框架,不仅有助于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也有助于建立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对于精神健康与躯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王纯教授提出,“心身一体”的理念已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可,精神障碍正在被逐渐视为“全身性”的疾病。目前国内外针对心身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如德国的心身医学已超越传统临床心理科的范畴,基于对情绪、睡眠、免疫等多个维度的理解和管理,借助多学科团队为癌症、慢性疾病等非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深度的医疗服务,值得国内学习和借鉴。精神科与神经科等躯体疾病科室之间的壁垒有待打破。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抑郁症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马现仓教授指出,良好的膳食营养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合成、炎症反应、血糖稳定、肠道微生物群等参与抑郁症病理机制的多个环节,发挥防治抑郁的作用。此外,传统的精神障碍治疗往往侧重药物和心理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角色;包括营养、运动、睡眠卫生等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则体现了以疾病为导向到以健康为导向的干预模式的转变,强调了个体在疾病管理中的能动性,不仅有望改善传统治疗手段疗效不佳的症状维度,也有助于全社会更好地理解和看待精神健康问题。


提高复原力可能是精神障碍的潜在治疗策略,对此,王纯教授认为,在国内,针对复原力的研究常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事实上,考虑到精神障碍的多元性和心身性,可以整合社会心理学与精神药理学等近代神经科学,借助生物学视角更好地理解复原力这一现象,探索如何将分子机制层面的洞见与环境干预相结合,以研发可以落地的增加神经可塑性、促进疾病恢复的策略,并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手段惠及更多受众。


更多精彩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直播回放



(二)数字医疗技术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数字医疗作为一种创新疗法正蓬勃发展,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更是其核心分支之一。数字医疗不仅为精神障碍的康复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模式,其在精神障碍诊断领域的应用同样值得期待。针对上述热点议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禹海航教授结合本次大会的相关内容及国内现状分享了精彩观点。


本次大会有多项处方数字疗法(DTx)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亮相,对于DTx的应用现状况利教授介绍称,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数字医疗技术在理论上拥有明显优势,如能动态监测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灵活制定个体化、可量化的治疗干预方案,持续鼓励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患者与医师见面次数以降低治疗成本等。在精神医学领域,DTx广泛应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旨在通过行为干预、认知重构、情绪管理等方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禹海航教授认为,DTx发展前景广阔但挑战重重,未来还需确保处方数字疗法的可行性和可及性,生成充分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证据,并保障数据安全,为精神医学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数字疗法纳入常规临床护理,需要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充分验证,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带来明确的临床获益且风险可控;还要保证易用性与可接受性,使其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交互体验,并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经济可行性,最后还需获得政策支持和法规遵循。近年来国内数字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正在积极开展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转化成果。


数字医疗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阻碍和挑战。况利教授提到,DTx面临可及性限制、监管政策与标准制定、临床证据的生成、技术实现与用户体验、商业化路径与市场接受度等多方面的考验。如可及性方面,DTx目前仅适用于拥有数字设备并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患者,且需要进行用户教育;临床证据生成方面,传统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模式可能不完全适用,而真实世界研究(RWS)能够收集更贴近实际使用情况的数据,有望与RCT证据相结合,形成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体系。


跨诊断方法许是建立精神医学新范式的途径之一,对此,禹海航教授认为,传统诊疗模式在精神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根本性的挑战,如诊断的局限性、治疗的单一性、资源的有限性、治疗的持续性等。跨诊断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功能损害和心理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并非仅集中于某一类特定的情绪障碍,而是采用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以寻求不同情绪障碍中共同的特征、过程及机制。在精神健康领域,跨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更多精彩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直播回放



(三)抑郁症治疗的现状和挑战


与抑郁症和/或抗抑郁药相关的性功能障碍和情感迟钝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但目前的临床管理明显不足。近年来,老年抑郁已逐渐上升为重要的临床及公共卫生问题。针对上述议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贾艳滨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侯彩兰教授结合本次大会的相关内容及国内现状分享了精彩观点。


侯彩兰教授指出,性功能障碍既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抗抑郁药的常见副作用。不同抗抑郁药导致性功能障碍的风险存在很大差异,就总体风险而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文拉法辛>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其他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伏硫西汀/安非他酮/维拉唑酮/曲唑酮/米氮平。可以考虑的处理策略包括降低药物剂量、药物假期、换用对性功能影响更小的药物、联用拮抗药物等。抑郁症患者较少主动报告性功能障碍,但实际可能深受其扰,故建议临床主动委婉地询问。如果患者在治疗前即关心性功能,应考虑一线选用对性功能影响小的抗抑郁药


近年来,情感迟钝对抑郁症患者临床转归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贾艳滨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介绍称,情感迟钝的患者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被抑制,情绪强度普遍降低,临床上主要通过牛津抑郁问卷(ODQ)进行评估。情感迟钝既可能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也可能是抗抑郁药症状覆盖不全面、疗效不充分所造成的残留症状。临床处理主要包括降低抗抑郁药的剂量或停药,以及换用其他类别的抗抑郁药,如由SSRIs或SNRIs换用伏硫西汀等。


抑郁症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侯彩兰教授指出,老年抑郁病因复杂,患者存在药物代谢清除率下降等与老化相关的生理学变化,常伴有躯体疾病、心因性因素及认知损害,抑郁核心症状经常被焦虑、躯体不适等其他主诉掩盖,且自杀风险更高,以上均对临床管理构成了挑战。贾艳滨教授则提醒道,老年患者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且对抗抑郁药副作用更敏感。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抑郁患者对抗抑郁药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但仍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副作用,加量宜缓慢。


本次ECNP大会中,神经精神药理学获奖单元中的多项研究为抑郁症及其他疾病领域带来了新的启发。针对经前综合征(PMS)和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的治疗,贾艳滨教授分享了一项新近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该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SSRIs可显著改善PMS和PMDD症状,持续用药效果更佳。


更多精彩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直播回放


(本文整理自“2024 ECNP IN PROGRESS-追踪精神医学前沿视角,共话脑疾病研究新进展”直播活动)

CN-BRIN-0247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精神科
分享精神医学领域前沿研究、指南共识、经典病例、临床技能。科学与人文并重,立足临床,心怀患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