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呼唤功能康复,对抗精神病药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健康   2024-11-14 17:02   北京  


核心信息


功能康复(包括生活自理、学习/工作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恢复)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核心目标之一,但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功能结局仍不理想,多达五分之四的患者在临床症状缓解后,仍难以顺利回归社会和正常生活。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康复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药物的疗效(尤其是在改善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尤其是体重增加、过度镇静副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考量

布瑞哌唑凭借其独特的药理特性,不仅能够显著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还在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上展现出明确的疗效。同时,布瑞哌唑兼具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患者的功能乃至全面康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几十年来,精神疾病的康复几乎等同于症状缓解的过程,传统的临床服务重点在于对症状的管理1。然而,随着个体化医学模式的兴起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的推广,现代医学不仅关注症状的控制,更强调帮助患者实现更高的社会功能,最终顺利回归社会。


作为显著损害患者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严重精神障碍之一,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同样遵循这一趋势。随着新的治疗方案和研究不断涌现,症状的全面缓解和获得良好的功能结局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终目标2-6



功能康复:是终点,也是起点


功能康复的范围应涵盖教育和职业功能的恢复,生活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建,并且通常需要持续两年以上7,8。为了实现功能恢复这一关键目标,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至关重要9。尽管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在促进功能恢复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疗效10,11,但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功能结局仍不尽如人意。多达80%的患者虽然症状缓解,但生活质量依然较低,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工作能力仍未恢复,无法回到社会2


在全病程管理中,以功能康复为目标的精神分裂症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压力生活事件、药物滥用、社会经济条件、家庭支持等因素以外,抗精神病药的疗效和耐受性尤为关键12,13


疗效方面,临床往往高度重视阳性症状对患者的影响。然而事实上,阳性、阴性、抑郁和认知症状均与功能康复显著相关14-16。其中,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抑郁)和认知症状可能是导致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的主要预测因素,对患者长期功能损害影响相对最大,但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部分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7-21。此外,有研究表明,具有多巴胺强激活作用的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能对患者的功能改善产生负面影响22;相比之下,对多巴胺受体无明显激活作用且不具镇静效果的抗精神病药,似乎更有助于缓解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23


耐受性方面,抗精神病药副作用不仅可能迫使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或中断治疗,还会显著影响患者的认知和社会功能,如体重增加、镇静作用、锥体外系症状、泌乳素升高等,后者可导致性功能障碍和月经周期紊乱4,24。事实上,对于患者而言,治疗过程中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是坚持维持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过度镇静等,常常使患者不愿长期使用这些药物4


值得一提的是,抗精神病药耐受性在选药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如《柳叶刀》32种抗精神病药网络Meta分析22指出,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在疗效上的差异并不显著,然而,它们在副作用方面的差异却更加明显。这一结果进一步强调了在临床决策中,除了疗效外,药物的耐受性和副作用同样应被慎重考虑。



布瑞哌唑用“平衡的艺术”

诠释功能康复的希望


2024年6月25日,布瑞哌唑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作为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布瑞哌唑凭借其独特的药理机制,在疗效与耐受性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对于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实现功能康复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1

机制独特,多受体均衡调控

为疗效和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25

布瑞哌唑具有对多巴胺D2受体的高亲和力和适中的内在激动活性。这种双重调节机制既避免了因受体过度阻断而引发的副作用(如过度镇静、药源性帕金森症和高泌乳素血症),又确保了其有效的抗精神病作用,尤其在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表现突出。此外,布瑞哌唑对5-HT2A受体的强拮抗作用,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抗精神病疗效,还有效减少了运动副作用和高泌乳素血症的发生风险。其对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效应既可以减少与D2受体过度阻断相关的副作用,也有助于改善阴性、情感、认知症状。这些特性对于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

全方位改善阳性、阴性、情感及认知症状

促进功能恢复,为全面康复奠定基础


布瑞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已在多项短期和长期研究中得到证实26-31。以两项对比安慰剂的短期研究为例,布瑞哌唑2-4mg/d治疗6周后,显著降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和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CGI-S)量表评分26,27,且疗效非劣效于阿立哌唑,但较阿立哌唑在减少静坐不能方面更具优势29。此外,一项针对3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无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布瑞哌唑均可显著改善其总体症状30。在长期治疗中,布瑞哌唑同样表现出降低复发风险的显著效果。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31,相比安慰剂,布瑞哌唑1-4mg/d治疗52周,显著延长复发时间,风险比为0.292(95% CI=0.156, 0.548;P<0.0001);在维持治疗期间,布瑞哌唑治疗组复发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3.5% vs 38.5%;P<0.0001)。


值得一提的是,布瑞哌唑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和认知症状方面也展示出良好的疗效22,31,32。在一项基于布瑞哌唑短期和长期研究的事后分析中32,布瑞哌唑能够显著改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治疗6周平均变化-1.12;治疗52周平均变化-1.23)和抑郁/焦虑症状(治疗6周平均变化-0.56;治疗52周平均变化-0.72)。



 3

安全性与耐受性表现出色

确保患者长期稳定接受治疗


布瑞哌唑安全性良好,无多巴胺激活作用,引发QTc间期延长、肌张力障碍以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风险较低23。此外,布瑞哌唑的整体耐受性较好,在短期和长期的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至中度,且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低。与其他药物相比,布瑞哌唑在体重增加、锥体外系症状、高泌乳素血症、性功能障碍以及过度嗜睡/镇静等方面的风险较低27


综上所述,布瑞哌唑凭借其全面且均衡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结论在一项评估布瑞哌唑短期和长期治疗对患者功能影响的事后分析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33。该研究通过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整体功能评估量表(GAF)评估功能,结果显示:布瑞哌唑治疗6周显著改善患者多维度的社会功能(图1);布瑞哌唑治疗52周,基于GAF量表评估的功能有效率和功能治愈率分别为65.3%和47.1%,基于PSP量表评估的功能有效率和功能治愈率分别为84.2%和41.8%(有效定义为GAF/PSP评分增加10分;治愈定义为GAF评分≥61或PSP评分≥71)。

 

图1 布瑞哌唑vs. 安慰剂治疗6周后PSP评分变化



结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追求功能康复的过程中,对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布瑞哌唑作为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凭借其独特的药理机制、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在改善与功能康复密切相关的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以及良好的安全性(七大副作用风险均与安慰剂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成为长期治疗的优选方案之一,为患者的全面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Rob Whitley, Ph.D. Five Common Factors That Foster 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 Posted May 07, 2018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
3. Vita A, et al. Eur Psychiatry. 2022;65(1):e57.
4. Keepers GA, et al.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ird Edition. September 2020. 
5. Hasan A, et al. World J Biol Psychiatry.2012;13(5):318-78.
6. Hasan A, et al. World J Biol Psychiatry. 2013;14(1):2-44.
7. Kane JM, et al.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2010;12(3):345-57.
8. Andreasen NC,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5;162:441-449.
9.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联盟.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57(07):397-406.
10. Koshikawa Y, et al. Neuropsychobiology. 2016;73:35-42.
11. Pandina G, et al. Schizophr Res. 2013;143:312-8.
12. Lahera G, et al.  BMC Psychiatry. 2018 Jun 5;18(1):176.
13. Ascher-Svanum H,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0;26(10): 2403-2410.
14. Handest R, et al. Schizophr Bull. 2023 Nov 29;49(6):1470-1485.
15. Mucci A, et al. JAMA Psychiatry. 2021;78(5):550-559.
16. Silva MA, et al. Rev Colomb Psiquiatr (Engl Ed). 2019;48(4):252-260.
17. Bottlender R, et al. Schizophr Res. 2010 Jan;116(1):9-15.
18. Frith CD.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1995 Sep;10 Suppl 3:87-98.
19. Leifker FR, et al. Schizophr Res. 2009;115:82-7
20. Bowie CR,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6;163:418-25
21. Robinson DG,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4;161:473-9
22. Huhn M, et al. Lancet. 2019 Sep 14;394(10202):939-951.
23. Bieńkowski P, et al. Psychiatr Pol. 2024 Apr 30;58(2)237-248.
24. Yau PL, et al. Pediatrics. 2012 Oct;130(4):e856-64.
25. Bliźniewska-Kowalska KM, et al. Psychiatr Pol. 2024 Aug 31;58(4)581-593.
26. Kane JM, et al. Schizophr. Res. 2015; 164(1–3): 127-135.
27. Correll CU,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15; 172(9): 870-880.
28. Correll CU, et al. Schizophr. Res. 2016; 174(1–3): 82-92.
29. Citrome L, et al. Int Clin Psychomaracol. 2016;31(4):192-201.
30. Meade N, et al. J Psychopharmacol. 2020 Aug;34(8):829-838.
31. Fleischhacker WW, et al.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7 Jan 1;20(1):11-21.
32. Marder SR, et al. Schizophr Bull Open. 2021 May 1;2(1):sgab014.
33. Correll CU,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22; 83(2): 20m13793.


医脉通精神科
分享精神医学领域前沿研究、指南共识、经典病例、临床技能。科学与人文并重,立足临床,心怀患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