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生活遭遇精神分裂症的挑战,幸福快乐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1]
——题记
全球约有2,400万名精神分裂症患者[2],中国患者约占三分之一[3]。国内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三分之二[4],每年直接医疗花费预计超过2,500亿元[5],疾病负担亟待重视。
近年来,尽管精神分裂症的诊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每四名患者中仍有三人会经历首次发作-缓解-复发的轨迹,甚至频繁往返于社区和医院之间,与康复目标渐行渐远[6]。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我们特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刘登堂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薄奇静教授,共探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破局之道。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科主任,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精神病性障碍临床诊疗中心主任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精神卫生科技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委(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联盟主席)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生物精神病学组委员兼秘书、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副组长
获得“2023年度优秀精神科医师”称号
主任医师,教授,硕导,病区主任 北京医师协会精神专科医师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分裂症工作委员会委员 获国自然青年基金,北自然面上基金,临床医学发展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 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参与多项科普工作,包括健康大讲堂,《心理与健康》发表多篇科普文章等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篇
治疗依从性不佳: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精神分裂症最早被Kraepelin命名为“早发性痴呆”,以描述患者进行性加重且不可逆的功能丧失[6]。刘登堂教授和薄奇静教授均认为,除精神症状本身的特殊性外,精神分裂症的高复发率及伴随而来的后果亟需重视。
数据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年和5年内的复发率分别高达53.7%和81.9%[7]。复发不仅严重破坏患者的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还会通过神经毒性效应损害脑结构——每经历一次复发,患者会损失约11ml的脑组织,长此以往常造成严重残疾[8]。复发还会导致既往有效的药物疗效下降,每8名患者中就有1人在复发后使用任何治疗手段均难以达到有效标准[8]。
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风险[9]。据刘登堂教授介绍,全球范围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普遍不佳;采用最严格的血药浓度检测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仅为23%[10]。治疗依从性不佳与复发如影随形:血药浓度仅下降25%就可能造成复发[8];停药仅1-10天,复发风险即升高近一倍;停药超过30天,复发风险升高近三倍[11]。“如果患者自己不吃药,药也不会自己起效。”
薄奇静教授则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除缺乏疾病自知力这一主要原因外,病耻感、取药/服药不便、合并认知功能受损、药物副作用等均可显著损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升高复发再入院的风险。薄奇静教授认为,依从性不佳本身不应被污名化,但无疑应引起临床的重视;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采用各种措施善意提醒患者服药,以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12]。
鉴于复发常与依从性不佳所致血药浓度下降相关,可平稳释放活性药物的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逐渐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趋势,以及临床精神分裂症全病程管理的生力军[13]。
2024年7月,刘登堂教授牵头的《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14]正式在《中华精神科杂志》上发表。刘登堂教授指出,抗精神病药物长效针剂(如利培酮微球、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等)可以有效预防复发、降低再住院率,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EPS)等不良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情境中,长效针剂也可能因其更佳的治疗依从性和连续性而带来更多益处。例如,定期注射长效针剂更有利于定期随访;可以节省医生评估治疗依从性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康复;当患者未如期用药时,医生可以及时得到信号并开展干预,而患者体内的药物也可以提供更长的保护时间[15]。
精神分裂症病程早期被视为临床干预的黄金时间窗。证据显示,相比于病程晚期使用长效针剂,病程早期使用的患者获益更大[13]。此外,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通过技术改良,可以在不补充口服抗精神病药的情况下快速起效,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多维度症状,且耐受性良好[16]。
薄奇静教授通过比喻形象地概括了长效针剂在精神分裂症全病程管理中的价值:对于依从性不佳导致复发的慢性患者,长效针剂可作为改善依从性的“解药”,有效降低复发再入院风险;对于尚处病程早期或急性期的患者,长效针剂既可以满足眼前改善症状的治疗需求,也可以用作预防未来转归不良的“疫苗”。
美比瑞首批处方落地:长效针剂组合展现出更优的治疗艺术和潜力
1966年,氟奋乃静庚酸酯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的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其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也陆续研发成功。然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的剂量设置不够灵活,难以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常导致治疗耐受性不佳;由于在油质溶剂中配置而成,注射反应或疼痛也较为显著[13]。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的研发浪潮中,国内深耕中枢神经系统的制药企业发出了强有力的中国之声:继今年6月在国内获批后,绿叶制药研发的美比瑞(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日前已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开出首批处方,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选择。帕利哌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一项纳入832例精神分裂症相关复发成人患者的真实世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单药治疗复发患者相比于口服药可降低再复发风险、减少住院次数以及医疗费用[17]。
进入临床后,美比瑞与另一款产品瑞可妥(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形成了我国首个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组合。刘登堂教授认为,上述利培酮微球针剂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而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更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两种长效针剂的序贯治疗方案可以满足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及治疗需求:
分子方面,帕利哌酮即9-羟利培酮是利培酮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且两种分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已在循证学证据和临床观察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序贯治疗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
给药周期方面,精神分裂症不同阶段的治疗侧重点和需求不同。每两周给药一次的利培酮微球针剂机动性更强,契合病程早期药物个体化调整的需求,并与这一阶段的常规复诊频率接近,因而更适用于急性期治疗。每月给药一次的棕榈酸帕利哌酮则更适合巩固维持期治疗,在提高用药便捷性、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保持适中的医患会面频率,降低失访概率。
经济方面,上述序贯治疗方案在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的基础上,相比于进口药物拥有更高的性价比,有望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扫除长期坚持用药的阻碍。
薄奇静教授希望,随着国内开发的长效针剂产品的不断增多,更多的患者能够实现病情的长治久安。精神分裂症并非“不治之症”,规范化的全病程治疗和疾病管理能够帮助大部分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尽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