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评判,有多艰难,就有多重要

教育   2024-11-08 06:03   中国  


01

最近1个月以来,我在和部分做长程1V1的妈妈们刻意练习"不评判"。

为什么要刻意练习“不评判”呢?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父母为了提升养育质量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都很容易卡在“评判”这一个点上。

什么叫做评判呢?

忽略/否认事实本身,演绎我们大脑中的惯性想法,将它们放大,席卷,直至情绪泛滥。

不评判的状态,就如同照相机在工作,它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不做解释说明,不演绎泛化,不关切对与错,只是直接观察,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02

评判通常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动化的反应。

比如在叫起床这件事上,很多家庭从清早就开始产生亲子冲突。

一个孩子对我说:

如果他们(父母)叫我,心平气和地叫,然后走开,给我留一点时间,我通常就起来了。但是我受不了的是,他们叫过以后,不停叨叨叨,我就觉得很烦很烦,就越来越不想起了。

不停地叨叨叨,叨的可能是什么呢?

我们很可能从一开始地叫、提醒,延伸至评判:

  • 你就是没有毅力啊;
  • 你就是想偷懒呗;
  • 知道早晨起不来,昨天晚上你还看手机到那么晚,说了也不听;
  • 一大早就这么不积极,能指望你到学校积极啊;
  • 难怪你学不好;
  • 谁不困呢,我也很困啊,但我不还是早起给你做早饭,我还要赶时间上班;
  • .......


当我们开始评判,就像一个齿轮进行自动化的旋转。

我们会忽略当下,追责过去,泛滥对未来的灾难化的影响,就像海啸席卷,一浪高过一浪,滚滚向前,把自己淹没其中。

结果显然是事与愿违的。


03

从孩子的视角,他们会把评判直接等同于指责、否定,即便有些评判是温和的。

他们会以此来判断父母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程度。

一个孩子对我说:

我知道她(妈妈)和以前不一样了,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还是很受不了她着急时说的“你明明可以做到,但你为什么不去做”。当我平静下来时,我或许也能处理,但当时我就是接受不了,大脑一片混乱。

这是一个成长经历比较特殊的孩子,断断续续休学、复学、请假,家庭成员都确实成长了很多,在新的瓶颈期,他们进入更深度的磨合。

在请假这件事上,这个孩子向我描述了当他提出想要请假时,他期待父母和他沟通的理想状态:

1、问我怎么了?——发生了什么。

2、问我有什么具体需要帮助的?

3、可以表达希望我去学校,但不要再继续叨叨发挥。

4、不希望指责我,评价我。我内心好不容易燃起的小火苗会被扑灭。

孩子表达的期待就是一个不评判的状态。

其实,他也知道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完全做到不评判很难,我们也没有必要追求这种“无菌”的环境。

尽量保持觉察,尽量降低评判,把它视为一件重要的事,就可以。


04

练习不评判,我建议做以下几个分解动作。

1、保持好奇。

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都可能有不同的心理意义。

对此保持好奇——怎么了,发生了什么。

2、安住当下。

此刻,观察,感受,和“现在”呆在一起,在当下就事论事。

尽量不去搜寻过去的(成功/失败)经验,也不席卷,灾难化未来。

3、去自动化。

当不断练习安住当下,就可以不断去自动化。

自动化的心理语言不断被观察,被呈现,阻隔不由自主的情绪泛滥。

4、情感呼应。

关注行为背后的期待,并尝试与之呼应。从行为层面走向深层次的渴望。

5、走向深处。

当情感被呼应,我们得以有机会向更深处探索。这是我们理解孩子的过程,也是孩子增强自我理解的过程。

以上。你可以结合和孩子的日常互动进行练习,也欢迎你在下方的互动区留下你的练习感受。

延伸阅读👉:《我允许》—海灵格

💛 💛 💛

这是我写的书

欢迎你阅读 讨论 交流

💛 💛 💛

开放我的个人微信
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青春期手册
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