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E妈妈说,小的时候,她对女儿的陪伴非常多,两个人关系也很好。上小学的时候,女儿成绩很好,是她的骄傲。她还记得女儿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那个时候,小E妈妈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和女儿有一天关系能变到如此“剑拔弩张”的地步。上了初中,小E成绩刚开始能在班级排前十几名,后来几次月考,成绩都在二十多名。根据当地高中的升学率来看,小E目前的成绩升入高中的可能性变得非常渺茫。妈妈不自觉就变得焦虑起来了。在家的时候,常常催小E去学习,看到小E捧着手机,就不由自主地生气,对小E的指责和挑剔慢慢也多了起来。小E其实也挺上进的,还主动跟妈妈说要补课。但后面几次考试,小E成绩也一直没有啥大进步,妈妈总觉得小E就是口头积极,根本没尽全力。那段时间里,小E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各种事情被妈妈唠叨、责备,两人还因为学习的事情吵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小E的门几乎总是关着的,在客厅待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妈妈说她看到孩子关门就慌,因为看不见孩子在屋里做什么,总觉得孩子关门是在偷偷玩手机,不学习。妈妈要求小E不准关门,但小E坚决不同意,争到最后,往往又是以吵架收场。小E的情绪也越来越低落,经常到家也没有几句话,吃饭的时候,也是盯着手机看,当爸妈是空气一样。初一暑假,小E破天荒地同意补习,整个假期就休息了一个礼拜,妈妈很欣慰,以为孩子想通了,愿意上进。没想到,开学当天,小E和妈妈说自己头疼,想让妈妈给请假,要在家休息一天。妈妈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什么问题都没有。第二天早上,小E没有起床,妈妈拖拽、打骂、痛哭,都没用,小E软硬不吃。不上学的日子里,小E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父母只要敢提上学,她就大发雷霆,又哭又闹。此后,小E对父母就几乎没有好好说过话,一言不合破口大骂:“都是你把我变成现在这样,我讨厌你,你滚!”好像对面的不是父母,是她最大仇人。妈妈无比心寒,自己对孩子尽心尽力,付出一切,怎么最后却变成了孩子的“仇人”?
01
孩子需要一个“假想敌”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把父母当成了仇人,恨得牙痒痒呢?未必。客观而言,孩子在这种时候,特别需要一个敌人,来作为她的攻击对象,让她可以宣泄情绪,表达愤怒,父母刚好成为这个人选而已。长久的相处下来,孩子对父母非常了解,知道自己无论怎么做,爸妈都不会抛弃自己,伤害自己。在家里,她是安全的,可以任意宣泄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这个家庭给与孩子的安全感是足够的。青春期的孩子,要想找出对父母的不满来,那可太容易了:管太多,管太严,关心太多,控制自己,干涉自己……总之,在这样的时候,爸妈大概率是做什么都错,说什么都讨厌。因为孩子就是想“找个茬”,来宣泄情绪。家庭是一个封闭的,对外隐私的空间。我们默认在这个空间里,大家都不会轻易离开,父母也有责任陪伴孩子。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想要吵,爸妈基本就一定会在,甚至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要求父母随传随到——要是不到,又有发脾气的理由了不是。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更方便的宣泄对象了。
孩子失败了,上初中之后成绩不行了,而且是经历反复尝试、努力,都还是不行。
这对于一个自尊心很强,成绩一直非常好的孩子而言,是致命的打击。我相信孩子在进初中之后,是拼尽全力的,自己努力学,报补习班,假期不休息。她把能想到的方法都做了一遍。但是她还是没有把握一定会成功,所以她在开学之前逃了。这次的逃跑,让她更加看不起自己,更加确认自己的失败,这个罪太大,责任太重了,她承担不起。都是你们把我害成今天的样子,都是你们逼我学习我才会崩溃,都是你们的错,我恨你们。当她把失败和错误丢出去之后,她感觉好了一点,她能稍微原谅自己一点了,或者暂时不用骂自己了。
仔细分析一下,孩子对爸妈连环炮攻击的开始,是什么时候?也就是说她主动攻击和被动回避都采用了,她处于全面的防御状态,像惊弓之鸟,小心翼翼地砌着自己的巢穴,并随时准备冲上去一架。实在躲不过去了,就像一点就着的柴火一般,先熊熊地烧起来,让父母不敢近身,不敢提学习的事。事实证明,这两招都很有效。爸妈被迫败下阵来,不敢提学习,也没有机会提,只能干着急。
经历过一连串失败的打击(努力学习,但成效不好),孩子对于学习已经非常戒备,觉得只要自己一碰学习,就会再次被打击、伤害。这样的时候,父母再冲上去,或哄或逼,想让孩子立刻回校,只会让孩子的炮火更猛烈。退回来一点,先改善关系,理解孩子的处境和困难,别再继续充当孩子的“假想敌”。利用吃饭的时间轻松聊天也好,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谈判也好,通过微信等方式沟通也好,只要是能够让孩子放松警惕,愿意沟通的途径,都可以采用。一旦感觉到孩子抗拒、敌对,就及时地退出来,下次再找别的方法。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回应来选择方法,而不是固守父母以为的“为孩子好”的做法。另外,找一个孩子愿意信任,不那么防御的中间人,也是一个策略。只有孩子能放下防备,敞开心扉沟通,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害怕跟父母沟通,害怕父母逼自己回学校,是自保,也不能算错误。先宽恕和原谅孩子,孩子才能试着放下戒备,原谅自己。当然,这很难,这有点像一个人扎了你一刀,你还要原谅她:我知道你也很难不容易,你有你的难处。这是反人性的。所以,如果父母还没有准备好应对孩子的攻击,可以选择适时的回避:恢复自己的正常生活,平稳情绪,恢复镇定。也就是说,被孩子捅了刀,父母也需要先疗伤,才有可能以健康的状态重新面对孩子。尽可能保证,面对孩子的时候,能透过孩子疯狂的炮火,看到她内心的慌乱、不安、挫败。*周治琼,心理学硕士。心理治疗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多年任广州市脑科医院(三甲)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如何面对孩子的指责,如何从单方面“为孩子好”到“理解孩子需要什么”,如何从压力型父母转变为支持型父母,我正在组织大家精读《如果父母这样支持我就好了》。我将结合工作中大量的案例,通过直播精读+专场答疑+社群浸泡的方式,讨论适合自己家庭的方法。
了解本期请点击: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到底怎么做,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这也是「我在光里读书」的第⑤期。「我在光里读书」已成功举办过4期,约600人次,在一起精读了9本书。
💛 💛 💛
报名期间有任何问题
也可以加我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