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孩子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教育
2024-10-24 06:00
江苏
实际上,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可能正经历着煎熬。早上起来,哈欠连天,甚至是一整天都哈欠连天,感觉很没有精神。明明是一个年轻人,但是看上去就像一个老人,消沉、消极、眼神暗淡。他看起来就坐在那里,但是他脑海里一定在想很多事情。抑郁症就像一个人坐在车里,他一脚踩着油门,一脚踩着刹车,外人看起来,车子没动。但也许,他感受到了外界的一些目光,他能很敏锐地捕捉外界的目光。所以,他也许看起来就只是坐在那里,但他的脑海里正经历着山崩地裂,山呼海啸。盯着一页书看了许久,却好像大脑处理不了这个信息似的,看不进去。点开微信,想找朋友聊聊天,翻完了整个列表,还是没有发出一个字。就像找不到一个舒服的睡姿一般,他也找不到一个能让自己不烦躁的方法。他习惯走路听着歌,表面看起来跟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同。甚至,他在上电梯的时候,会自觉地最后一个上,会自觉的帮别人按电梯门。他出门的时候,会主动地把门拉着,让后面的人过完,他才关门。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害怕麻烦别人,渴望被表扬,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吃完晚饭,也许能出去走走,也许继续坐着,待在自己房间里。是的,他一天也许看起来什么都没做,但一天都在内耗中度过,精疲力尽。这会让家长们有一个错觉:孩子没什么问题,就是懒、颓废、逃避。请相信,每一个经历抑郁的孩子,都在尽力调整,让自己正常起来。多一些了解他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更有效地走入他们的内心。对大部分家长而言,得知孩子抑郁的那一刻,都无异于晴天霹雳。总以为抑郁离自己很远,发生在孩子身上时,会有种不真实感。大部分抑郁的孩子,都没有任何仪器能检测出的病变,这些都会增加抑郁症确诊的难度。加上,很多抑郁症的诊断,都依赖于孩子的自诉,这就对医生的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单纯填个量表,谈几句,就得出抑郁症的结论,多少有些草率。确定孩子抑郁,是一件大事,不妨多找一两家医院,综合判断。除了精神科医生,也可以参考一下心理医生的判断,增加准确性。不过,这里也要注意,不是找的医生越多,诊断就越准确,一般两家左右的权威医院,已经足够。盲目奔走于各家医院,谁的说法都不信,反而会陷入混乱之中。同时,也要争取弄清楚,孩子抑郁的严重程度(轻、中、重),以方便后续的治疗。抑郁症作为一个新名词,在很多人眼中,是可怕的,跟“精神病”、“神经病”等同起来的病症。很多家长得知孩子抑郁了,就觉得孩子毁了,这辈子都完了。实际上,抑郁症真的是一种很普通的情绪障碍,人人都可能会得。特别是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出现情绪问题,概率并不低。我自己就经历过很多抑郁的孩子,干预之后恢复后,正常上大学,工作、结婚……面对孩子时,尽可能做到坦诚,不要回避抑郁的话题,过于小心翼翼。要知道,大部分抑郁的孩子,都是异常敏感的,父母有秘密,他们一眼就能看穿。孩子抑郁了,家长真的很不容易,很累,情绪也会异常压抑。但是,原本就抑郁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抱怨、指责时,会陷入更加严重的自我攻击、自我怀疑当中。甚至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没有了自己,父母会活得更轻松。避免在他们面前,暴露自己的恐慌,即使父母内心真的不安。抑郁的孩子,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父母的支持、鼓励,他们希望父母是有力量的,能够承接他们的情绪的。抑郁症是一个家庭、社会、孩子自身以及生理等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知道,大部分抑郁的孩子,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父母而已。父母们一旦被摆到了孩子的对立面,被当成靶子来攻击,最终受害的一定是孩子。毕竟,打倒了父母,谁又来几个月、几年如一日的陪伴、帮助孩子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以一种客观、理智的态度,看待孩子抑郁这件事。避免过度翻旧账,一定要在家里找一个人来为孩子抑郁这件事负责,没必要。之所以建议家长们检测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自我言行是否不当的地方,是为了更有效的帮助孩子康复。打个比方,孩子在外面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受了伤害,生病了,回到家里。原本家里可能常年是18-19度的温度,虽然有点冷,但也勉强能忍受。但是,抑郁的孩子不同,他是在外界被冻得浑身发抖,还一身伤病的人。因此,这时候,家庭温度很可能需要保持在25度左右的恒温,才最有利于孩子恢复。改善家庭环境,保持坦诚、温暖,相互支持,亲子关系和谐,就是在做这个“调节温度”的工作。抑郁症孩子的父母们,最怕的一点,是孩子会做出极端行为。于是,因为忌讳,我们便拼命阻止孩子,不准说这样的话,不准有这样的念头。但有些孩子情绪上来时,会陷入情绪漩涡之中,行为也容易冲动。综合而言,最有效的,保护孩子的方法,是让孩子愿意说,敢于说。只有当孩子无论什么想法,什么情绪,都愿意跟家长说,家长才能针对各类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少一些跟孩子讲道理,多倾听,多鼓励孩子表达,才是上策。足够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真正地帮助孩子。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医院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多年任广州市脑科医院(三甲)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