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VTE防治基础。本共识基于护理循证实践,从护理人员临床专业经验和患者感受及愿望出发,建立了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旨在使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从而降低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促进医疗安全。
该领域护理专家根据近年临床实践,结合检索文献及相关meta分析,通过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
01
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
02
注射工具选择
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
捏皮注射时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03
适应证和禁忌症
适应症
04
知情同意
05
操作流程和步骤
06
整合实践
07
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皮下出血处理对策:
(1)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密观察并记录;
(2)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下瘀斑的药物有硫酸镁湿敷贴、水胶体敷料、云南白药、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
疼痛处理对策:
(1)非预灌式注射剂注射时,宜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
(2)注射时避开毛囊根部;
(3)复合碘棉签消毒并完全待干后再注射;
(4)针头距离皮肤高度适中,以腕部力量穿刺,进针轻、稳、准;
(5)注射全程患者感觉注射部位锐痛剧烈或持续疼痛时,应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是否得当;
(6)儿童患者应限制1~2名家长陪同,指导家长注射过程中配合引导患儿注意力转移。
渗(漏)液处理对策:
(1)预灌式注射剂注射前不排气,推注前确保空气完全在药液上方,药液推注完毕将0.1mL空气推入注射器乳头以排出残余药液,针头停留10s后快速拔出;
(2)拔针后如发现皮肤渗液,则需适当压迫,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宜。
过敏反应处理对策:
(1)注射前充分评估患者过敏史,存在肝素类药物过敏或HIT病史者禁用。
(2)注射后发生HIT患者,可选择阿加曲班等非肝素类抗凝药物,需停用低分子肝素并选择替代抗凝用药。
(3)皮疹瘙痒明显者,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退热贴有止痒、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
弯针、断针处理对策:
(1)安慰患者,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断针向肌肉或深部组织陷入。
(2)避免情急之下采取抠、挤等方法,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破溃,加重取针难度和局部组织感染,甚至导致断端针头游走、移位。
(3)断针部分显露于皮肤外,护士可用无菌镊子或蚊钳夹针拔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断面可见,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按压断针周围皮肤使之下陷,使断面露出皮肤,右手持无菌镊子拔出;断端完全没于皮下或肌层,可在X线定位下,局部切开取出。
结语
本共识从多方面、多角度诠释了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在若干细节上达成共识,形成多条推荐意见。希望本共识能够成为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依据,保障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最终使广大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中国静脉介入联盟,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8):709-716.DOI:10.3969/j.issn.1008-794X.2019.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