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就被很多人解读为针对普通员工实行的“大规模末位淘汰制度”。
博主看了一下表述,觉得不太像,然后有群友发出原文证实了博主的直觉:
“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在‘刚性兑现’‘提质扩面’上下功夫。”
要参照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方式,更大范围、分层分类落实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责任。
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要在“更广”“更深”上下功夫。
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要清晰界定“退出”标准,用好绩效考核结果,进一步规范退出的情形,不能用违法违纪、到龄退休、主动离职等替代业绩考核不合格的“退出”。
江聃,公众号:证券时报国务院国资委最新部署国企改革!
所以原文的意思,是针对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与自媒体上疯传的完全不一样,大家不要被误导了。
“中层能上能下、基层能进能出、高层纹丝不动”?
国资委的类似表态有很多次,但博主查了查资料,似乎是第一次明确提出“2025年”这一时间要求。
众所周知,多年前就提出了国企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旨在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六能”机制,破除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三铁”顽疾。
三项制度的实行效果如何呢?
根据《2023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央企子公司经理层(经营管理层)契约化占比达到了97.2%、地方国企达到94.7%,
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人数均未过半,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更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4.5%、3%):
图:康达信管理《新环境下如何深化提升国企三项制度改革》
所以管理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国央企的一个痼疾,在一些企业甚至异化成了:
中层能上能下、基层能进能出、高层纹丝不动,
以至于现在大家都默认,国央企管理人员除非违法违纪、到龄退休或主动离职,基本不存在“退出”的第三种可能,
更出现了企业经营亏损、管理一塌糊涂,管理层仍盘踞着位子、稳如泰山的情况。
“要防止只有制度、没有动作”
一直以来,就有观点认为,对基层开刀不能解决国央企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领导。
基层权责范围小,就算能力不行、把事办砸了,对企业也没什么大影响;
而领导层,位子越高,影响范围越大,位子上如果坐着错误的人,对企业的伤害是致命的。
所以高层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势在必行。
然而制度下发下来,最先到达谁手里?就是企业的管理层。
执不执行、谁来执行、怎么执行、执行的标准是怎样、执行力度如何,这其中都大有文章可做,
所以再完美的制度,常常到最后执行下去,都变了形走了样,与初衷背道而驰。
相信这也是这次发言强调,“要防止只有制度、没有动作”的重要原因。
公平、透明、合理,是“能者上、庸者下”的前提
国央企向来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由于人、事、财权高度集中,很多事情虽然程序上可能“民主”,但实际上都由一人说了算。
所以大部分国央企员工,在鸡毛蒜皮的日常纠缠中,要么逐渐形成麻木心态,成为对抗苦难和挫折的止痛剂;
要么变得愤世嫉俗、怀疑人生,甚至对企业、对制度、对GJ产生浓厚的不信任感。
这也是昨天的新闻一出来,评论里全是质疑声的重要原因。
这种伤害,长此以往,是致命的。
所以:
关于“管理层能上能下”的制度,能不能落到实处?
“管理人员”的范围怎么界定、会不会波及一般员工,造成新的不公?
管理层的考核标准如何制定、考核权掌握在谁手里?
如何防止责任层层下压,最后又变成“干得好是领导摘果子,干不好是员工挨板子”?
...
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最后,末位调整、不胜任退出可以,市场经济下“能者上、庸者下”也是保持企业生命力的合理举措,
但广大国央企员工的诉求,
一要公平,要考核,就应该基层、中层、高层无差别地进行考核;
二要公正,考核标准的制定、考核人的指定、考核结果的评估都应该公平、透明、合理,不能有过多人为操纵的因素。
如此,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商务、咨询、入群加V:all-for-freedom1202
(入群请备注群名:交流群、求职招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