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伙伴表示绩效考核在自己单位就是走个形式,轮流坐庄,不必太认真。讲真,这些小伙伴的发言,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国央企绩效考核的现状:这个月你评C,下个月就轮到我;下个月我评A,下下个月就要照顾你,譬如D建、宣传口的工作,能将指标设定为“组织D会**次”、“发布新闻稿**篇”吗?法务工作,能设定为“审核合同**本、出具法律意见书**份”吗?完成的质量如何,也只能笼统地由评价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为了“服众”,最后只能人人给出一个相差不大的分数。另一方面,很多国央企还存在着浓厚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譬如,部分企业,原本背硬指标的业务部门,和后台职能部门之间收入差距就没拉开,绩效考核一来,市场好、业务好的时候还能捞着几个A,但一旦遇上市场、客户等外部因素的波动,绩效打分就会断崖式下跌,反观那些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的职能部门,季季得A,稳如泰山。这就导致业务部门业绩好时吃不到肉、业绩差时更是连汤也没得喝,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人人争着去做相对轻松、稳定的后台工作。最后,和其他方方面面一样,国央企的绩效考核也少不了人情世故的考量。
譬如,A是上级公司某位领导的子女,公司高层都看重,部门经理能不给面子?譬如,C是老员工,和公司高层乃至上级公司的头头脑脑都共过事,一个不满意就告上去了,能不忌惮几分?不过,大家似乎都忽视了,绩效考核能不能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看:
现在的很多国央企,仍然有不少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就是人力部门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不怎么放在心上,公司管理比较松散,绩效考核完全就是走个形式,月初自己列考核项、定权重,月底自己打分交给领导,领导也不怎么管,常常是闭着眼睛大笔一挥就把字给签了。
将绩效强制性分布为几个等级,考核结果和提拔晋升、评优评先、奖金分配以及下一年的工资等级调整挂钩,今年有裁员指标,更是直接和绩效排名最末的几位同事解除了劳动合同。“有些事不上秤不到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只要领导愿意拎起来用,又有哪件事情不可以从轻如鸿毛,变成重如泰山?在苏州的通报中,他的年度考核连续两年被打“基本称职”,而这个“基本称职”的结论,是“根据考核办法和民主测评结果给出”。众所周知,体制内的“民主测评”一般情况下也就是走个程序,形式一下,但当领导有需要时,它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考核体系的一部分;领导不经意地在会前会后“点拨”几句,民主测评的结果自然而然也会朝他期望的方向行进。“有些事不上秤不到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有的人吃拿卡要、举报信不断,人人都知道他有问题,但P事没有,因为人家有大哥罩着,无人敢查;就被大会小会批斗,上纲上线到“能力问题”、“态度问题”,写检讨、扣绩效,只因为曾经得罪过领导。
就如绩效考核,无人重视时它就是个形式,一个无关痛痒的东西,一旦有大人物重视起来,它就可以成为决定你前途命运的关键指标。而大人物能将规则,修改成任何想要的形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商务、咨询、入群加V:all-for-freedom1202
(现在加入,送深度咨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