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物语》
1. 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是指血栓形成于深静脉中,通常发生在下肢,如腿部或骨盆的深静脉。血栓可能阻塞静脉,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主要症状包括:
腿部肿胀:通常出现在一侧。
疼痛:尤其在小腿或大腿。
皮肤发红或变暖:通常发生在血栓所在区域。
1. 2 肺栓塞(PE)
突然的呼吸困难。 胸痛:尤其是在深呼吸时加重。 咳嗽:有时伴随血痰。
久坐不动或长时间卧床:如长途旅行或手术后恢复。
外伤或手术:尤其是涉及下肢、骨盆的外科手术。
肥胖:体重增加会对静脉施加压力。
癌症:某些肿瘤会增加血液凝固的风险。
怀孕和产后:荷尔蒙变化和子宫增大可能会压迫静脉,增加血栓风险。
遗传因素:如血液凝固性疾病。
建立导管通路:通过超声或X光影像引导,将一根细长的导管(通常从患者的大腿或手臂的静脉插入)精确放置到血栓所在的位置。
局部药物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等)通过导管直接注入血栓部位。这种方法确保药物高浓度作用于血栓区域,而不必经过全身血液循环,减少了全身性出血的风险。
持续药物输注:在一些情况下,导管会持续留置在血栓位置,通过缓慢、持续的药物输注来增强溶栓效果,通常会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具体时间由血栓的大小和位置决定。
局限性:
出血风险:虽然CDT比全身性溶栓治疗的出血风险低,但局部出血的风险仍然存在,尤其是在血栓附近的组织。
时间和资源消耗:CDT治疗过程通常需要数小时到数天,具体取决于血栓的大小和部位。
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CDT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无法完全溶解血栓,尤其是在陈旧性血栓或已纤维化的血栓中。对于这些情况,残余血栓可能导致持续的症状或长期并发症,如静脉功能不全或后遗症性静脉炎。
并发症:除了出血风险外,CDT还有可能引发导管误穿血管、感染、血管痉挛或血栓脱落导致远端栓塞。
溶栓导管:
结合《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置管溶栓护理专家共识》中的描述,目前常用的溶栓导管包括:多侧孔溶栓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血管鞘、造影导管,以及超声波辅助溶栓导管等。
2.2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及相关器械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技术原理为通过特殊的器械(导管或支架)直接进入血管内,机械性地移除或破碎血栓,从而恢复血管通畅,减轻症状,并减少长期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准备:通过接受超声、CT或MRI等影像检查,以确定血栓的确切位置、大小和性质。
建立通路:在超声或X光影像引导下,用穿刺针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血管,通过导丝引导将导管(鞘管)插入目标血管。 导管定位和血栓清除:
导管的定位:导管在影像引导下被推进到血栓部位,医生可以使用透视X光(荧光透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时监控导管的位置和血栓的状态。
激活机械性设备:一旦导管到达血栓区域,启动PMT装置。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操作: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局限性根据不同器械特点各有不同,常见的局限性如下。
Ⅰ. 血管损伤:PMT涉及机械设备在血管内操作,存在损伤血管内壁的风险,尤其是在血管脆弱或操作复杂的情况下。血管损伤可能导致出血、血肿或血管狭窄等并发症。
Ⅱ. 血栓碎片移位:在血栓被机械破碎或移除的过程中,可能有碎片脱落并随血流移向远端血管,导致新的栓塞,尤其是肺、脑或肢体的远端血管。为此,可能需要结合使用过滤器或其他装置来防止栓塞。
Ⅲ. 技术要求高:PMT手术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操作不当可能增加并发症的风险。成功的手术依赖于医生的操作技巧以及对设备的熟练掌握。
残余血栓:虽然PMT可以有效清除大部分血栓,但有时可能会有残余血栓未能完全清除。这些残余血栓可能会引发复发性血栓或长期并发症,如静脉功能不全。
纤维化血栓处理困难:对于陈旧性或已纤维化的血栓,PMT可能不如急性血栓清除效果好。这些硬化的血栓较难通过机械方法移除(即使是inari支架结构的设计),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溶栓或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现有PMT器械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纯的PMT器械、可注射溶栓药物的PMT器械、结合溶栓药物使用的PMT器械。现有的一些PMT器械小编整理如下。
SonoThrombectomy System是一种创新的超声辅助溶栓增强型血栓切除系统,将超声波、微泡、低剂量溶栓药物和机械抽吸——通过集成血管内导管系统在一次治疗中完成,以无创方式更有效地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患者。
微气泡简介:微气泡是一种直径为几微米的微小气泡,通常由气体(如空气或氮气)包裹在脂质、蛋白质或聚合物外壳中制成。这些微气泡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
靶向性:微气泡可以通过血流到达血栓所在的位置,有些微气泡表面甚至可以被设计为特异性地与血栓表面的成分结合,增加其在血栓部位的浓度。
超声波激发
超声波作用:在微气泡到达血栓位置后,外部的超声波设备发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超声波,这些声波会与血管内的微气泡相互作用。
气泡振动与破裂:超声波会引发微气泡的振动、膨胀和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声空化效应”(cavitation)。在较高能量的超声波作用下,微气泡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振动甚至破裂。
局部效应增强:微气泡的振动和破裂在血栓周围产生了高剪切力和微小的冲击波,这些物理效应可以直接破坏血栓的结构,使其变得更松散和易于溶解。
药物渗透增强:微气泡破裂产生的局部压力和微流动能够增加血栓的孔隙度,从而促进溶栓药物(如纤维蛋白溶解酶)更深入地渗透到血栓内部。
药物剂量减少:由于微气泡介导的效应,溶栓药物在较低剂量下也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显著降低了全身性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实验结果:手术总时长平均为17分钟,几乎完全达到了血栓治疗的效果。体内测试显示,SonoThrombectomy系统在显著减少血栓负担的同时,保护了血管壁。
临床实验:SonoThrombectomy System首例临床试验结果若开头所描述,初步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但同样仍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明其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SonoThrombectomy System不论是从产品设计还是产品实现均具备一定的门槛,且在临床上具备现有PTM所不具备的“噱头”,小编觉得SonoThrombectomy System对于急性甚至亚急性血栓而言会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但该产品对于纤维化严重的慢性血栓或许还是存在一定的治疗局限性,这一块或许可以考虑增加支架结构来进一步扩大其适应范围。另外是对于亚急性血栓或许存在远端栓塞的风险,这个可以考虑增加远端保护伞或者顺应性封堵球囊的设计来改进。
该企业对于资本的吸引力应该会蛮大的,VTE市场足够大,产品技术有足够的差异性,技术实现也一定的技术壁垒,创始团队阵容也足够豪华。(期待国内的医械创业环境能够越来越良性的发展,也期待除了医药代表或者代理商国内医械研发工程师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临床医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欢迎各位进行技术交流,共勉、共进。
声明:文中所有图文信息,均来源于公开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侵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