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长|美美与共,以美立教 —— 听朱曼雯老师《故都的秋》

文摘   2024-11-04 16:56   江苏  


美美与共,以美立教


听朱曼雯老师《故都的秋》

青年教师  徐东雪


沐秋意之浓,赏教研之花。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中小学语文教师、高校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0名硕士研究生齐聚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跨学科课型结构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通形式。本次活动日程紧凑,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十分有幸能有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这次全国性的研讨活动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且收获良多的便是新海高级中学朱曼雯老师在文轩亭执教的《故都的秋》。文轩亭畔,书声琅琅,境美,课美,人美,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美美与共,美美相成,令人沉醉其间,回味无穷。



< 境美 >

沉醉于绿树湖畔,徜徉于文学世界

文轩亭的景是美的,学生们在这里朗诵美篇,能够沉醉于绿树湖畔,徜徉于文学世界中。美在形,美在景,美在境,美在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曾经在这里给苍梧文学社社员讲课,书声琅琅,仍然回荡至今。

此刻,在朱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打开视界:天空是澄澈的蓝色,湖畔的杨柳在风中摇曳。当朱老师微笑着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时,我们了解到独属于学生的秋日记忆——黛青色的色彩是湖水流淌定下的底蕴,暖橙的秋阳从天空薄云里渗出。学生的回答令与会教师感受到他们的语言功底,也感受到学生对于在文轩亭这一自然环境中学习的期待与憧憬。


< 课美 >

“跨”学科融通之旅,课型里流动着情感韵律

在朱曼雯老师温柔且诗意的引导中,我们便进入了今天的课堂。课堂无疑是美的,课型美,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通中。在朱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中,观课的老师们也逐渐走入文本的世界。此时朱老师适时展示出的五幅秋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趣和生命体验。随着课堂细节的展示和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我在此思考:在特定的场域中,打开自然世界,让学生的生命走进这个自然世界,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青春生命的张力立刻显现出来了。这种张力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在秋风的吹拂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生命格局,形成一种新的深层对话的生命境界。朱曼雯老师是生命化语文团队成员,一直践行以汉语言文字哺育青春生命的理念,这堂课就是一次生动的实践,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一次新的探索,形成了一种美的课型。

当朱老师提问绘画的要素有哪些时,令人惊喜的是: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学生们渐渐明确构图是为了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秋天之韵中,整节灵动的课堂以生为本,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生长,令与会教师赞叹连连。


< 人美 >

展教师教学魅力,显学生互动风采

这节课境美、课美,朱曼雯老师的引导也是自然的、流畅的。在朱老师耐心细致地点拨中,知识和情感无声地融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体现了“跨学科课堂”中“跨”的流动之感,让与会教师感受到“温柔”的情感力量。

朱老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学习支架,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在蕴含着文化气息的文轩亭里,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脸上洋溢的明媚的笑容,眼眸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都体现出他们真正在热爱且享受这节课。

当朱老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上课之前在校园中捕捉的秋天之景时,令人惊喜的便是学生的审美眼光与创造力。有的学生喜欢用相机记录下自己心中的秋季之美。在解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也运用到专业术语“中心构图”。有的学生展示出自己的绘画作品,虽然大部分人认为秋天是萧瑟且悲寂的,但在这个学生的解读中,却颇有几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旷达之感。枯黄与翠绿交织,颜色浓烈又富有视觉张力,让人感慨属于秋天的生命力。有的学生更是将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剪纸作品给同伴和老师带来几分创造的惊喜。

在讲课过程中,朱老师突破原先固定化的模式框架,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自然之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自然世界。朱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去细听来自秋天的声音:鸟儿的鸣叫,风儿拂过树叶的声音。在静听中寻找声音中蕴含着的精神密码。

朱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无疑是美的:境美、课美、人美。美美与共,以美立教,充分体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通之美。


供稿 | 语文学科中心  教师发展部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陈   娟

审定 | 顾爱军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是省首批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连云港市第一所省属重点中学,市第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省首批四星级学校,省十四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省生物课程基地,市语文课程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