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中小学语文教师、高校研究语文的专家以及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0名硕士研究生齐聚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参加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和连云港市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学术研讨暨培训会。这场历时三天半的学术盛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课创团队作为代表,向与会教师献上“历史+语文”“信息技术+语文”“美术+语文”“音乐+语文”“物理+语文”等跨学科研讨课型,通过生动创新的课型案例,展现了新海高中在新课改路上积极探索的教学姿态。
团队成员课例展示
《走进博物馆》孟凡兵(美术)
本堂课为实境审美课型。以“探寻艺术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为核心主题,巧妙融合了选题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景化、教育的融合化以及学生的主导化等多重特色,不仅选题新颖且主题鲜明,其结构亦清晰有序,分为五个环节:导入,作品宏观介绍,依据分组参观学习计划书跨学科融合鉴赏、研究校友杨谷昌先生的作品中蕴含的精湛技艺、独特艺术形式、家国情怀,学生分组展示学研成果,评价、总结、展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将舞台让给学生。师生共同坚守美术课堂的本质,围绕《长城万里图》《遨游太空的钱学森肖像》《建党70周年海报》《平津战役战士雕塑》《形意书法--远航》等作品,巧妙运用文学与网络数字媒体资源,通过观阅、分析、鉴赏、诵读、评价、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活动中既有思想的碰撞与火花,又有互为补充的激赏,更有艺术情感的共鸣。教师则扮演着相机点播诱导的角色,使得课堂创新审美教育样态显著,成功达成了学习目标,并守住了美术课堂的本质。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本课程还融入了文学、历史、思政等元素,注重美学生命体验,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家国情怀。这种轻松自然的教育方式,不仅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让“走进博物馆”这一大主题课程对学生而言更具普适性。
《不忘初心》窦伟(音乐)
本堂课为音乐情境类课程。以“不忘初心”为主题,巧妙构思并结合青马学院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科间的融合。通过营造青马学院独特的氛围,进行音乐融合课的教学。
在本节课中,我们设计了三个任务环节。首先,参观学院——了解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围绕中国党建历史,从青马学院的陈列开始,《不忘初心》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觉醒年代》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庄严,李大钊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诵读则融合了历史和语文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艺术表现——尝试用不同形式展现音乐之美。除了鉴赏歌曲的旋律之美外,还采用齐唱、轮唱、表演唱等方式体验了《保卫黄河》《我的祖国》等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歌曲。同时,我们还融入了诗歌、美术、书法、舞蹈、乐器等多种展示方式,让参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跨学科知识能力,进一步坚定了不忘初心的信念。
最后,文化理解——设计环节衔接紧密,层层递进地感受歌曲中的家国情怀。结合赏析,让学生全面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在以音乐为主的教学中渗透如何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树立起自觉铭记中国革命史、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自觉充盈爱国爱家情怀的理念,培养学生构建高雅文化的鉴赏品位和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
《魅力连云港旅游》吕高见(信息)
本堂课为主题延展课型。以“魅力连云港旅游”为主题,巧妙构思并富含创意。通过引导学生分组挑选连云港的名胜古迹,从“作品中的她”、“预算里的她”以及“科技感的她”三个维度归纳素材,创作多媒体作品推介景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学习体验。
课程结构井然有序,分为四个环节:导入、作品制作、展示评价和总结。导入部分以精彩的旅游视频点燃学生兴趣;在作品制作阶段,将语文的文学创作、数学的费用计算及物理的科技应用知识有机融合;展示评价环节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总结阶段则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尤为突出,语文方面通过查阅文学作品撰写推介词,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数学在预算规划中运用计算公式分析交通费用等,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理性分析能力;物理则体现在对各类科技工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上,如电子导游设备、智能指路机器人等,让学生了解科技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连云港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牛顿第三定律》董洪福(物理)
本堂课为项目探究课型。以“牛顿第三定律”为核心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景创设和深入透彻的问题分析,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项目任务。课程结构安排得当,循序渐进,共分为五个环节:引入力的作用相互性、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探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即牛顿第三定律、以及区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差异。
在导入阶段,通过播放火箭发射视频来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感,也巧妙地将生物课代表介绍肽键时提到的生物体内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概念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兴趣。
接下来,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的过程中,学生们分组进行了磁铁同名极相斥实验及气球喷气反冲演示,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并加深了大家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
随后,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的环节中,首先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初步测量,然后借助先进的力传感器及DIS数据采集系统,在计算机上精确测定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使理论学习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最终,通过对上述所有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存在等大且方向相反的基本特性,从而深刻理解了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此外,在讨论如何辨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平衡力的区别时,老师巧妙地引用了古诗《咏鹅》作为案例分析材料,既增加了文化内涵又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整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关于“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热爱生活则生活亦会回报给你”的思想教育,旨在告诉每一位同学: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微妙而重要的互动联系。这种将语文、生物、思想政治乃至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下多维度培养人才的目标追求。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张迎弟(历史)
本堂课为主题延展课型。旨在深入探讨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及其深远影响。课程以“交汇·交融·交锋·交际——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全球性流动及影响”为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架构,采用递进式探究的教学设计方法,整体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一、交汇:跨越山海的旅程。立足于时空背景,全面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概况,深入分析其流动路径与特征。
二、交融:推动发展的互联。基于史实,理解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揭示其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
三、交锋:改变格局的碰撞。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伴随着食物物种交流而来的世界性破坏性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交际:合作共赢的倡议。立足时代背景,提出平等性发展方案,倡导世界文明互鉴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价值升华。
从跨学科融合的角度来看,本课程以历史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依据地图绘制传播路线图,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通过对文献、图片等多元史料的解读分析,提升学生文字分析能力;从食物物种交流升华到文明交流,理解文明多样性。通过历史、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的渗透教学,实现融合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百年孤独——走近魔幻现实主义》管开兵(语文)
本堂课为学科融通课型。在这片多元交融的学术殿堂中,我们即将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正如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独特的文化艺术,山东平原以其豪迈之情催生了节奏明快的山东大鼓与评书艺术;八百里秦川则以它那苍茫高亢之音,滋养出了震撼人心的秦腔;而苏州的小桥流水间,则缓缓流淌出细腻温婉的评弹以及古雅悠长的昆曲之美。文学领域亦是如此,河北白洋淀丰饶的水生植被赋予了白洋淀派作家们无尽的灵感源泉;与此同时,在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山药蛋派,则用其质朴无华的文字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理、历史及政治背景共同作用下,才诞生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呢?本节课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大家走进神秘的拉丁美洲大陆,从地理位置到地形地貌,再到人口构成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构成“魔幻现实主义”不可或缺的地理元素;随后,我们将沿着历史的脉络追溯拉美地区所经历的风雨变迁,揭示隐藏于背后推动该流派形成的历史动因;最后,通过对当前该地区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进行探讨,进一步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得以蓬勃发展的现实土壤。
以上所述关于地理、历史以及政治方面的知识不仅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百年孤独》这部伟大作品的大门,更是解读其中深刻寓意和象征意义的关键所在。唯有掌握了这些背景信息,方能够真正领悟书中那些看似荒诞却又充满哲理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导师点评引领
活动落幕之际,团队成员所属的学科领域联合举办了一场深度研讨盛会。团队导师李震教授对课创团队的创新课程给予了高度赞誉。他以管开兵老师主讲的《百年孤独》一课为例,赞扬其巧妙地跨越了学科界限,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种融合并非浮于表面或仅为形式上的结合,而是基于文本特性,因“文”制宜地展开,旨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若缺乏对哥伦比亚频发自然灾害的地形特点的认识,便难以领会“魔幻现实主义”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图腾文化的盛行;不了解哥伦比亚被外族奴役的历史背景,则无法深刻理解失眠症象征的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遗忘;而忽视拉丁美洲原住民中印第安人的存在,就无法解释为何失眠症首先在印第安人中爆发。各位团队成员坚守各自学科本位的同时,高效且高质量地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此类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及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团队成员们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周艳校长亦莅临此次研讨会,并对课创团队的示范课给予了极高评价。她还肯定了全体学科教师齐心协力,为本次跨学科教学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行所付出的努力。以孟凡兵老师执教的《走进博物馆》一课为例,周校长提出了三点宝贵建议:首先,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师个人专长、班级学生群体多样性以及跨学科融合要素,探索设计多样化、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其次,需坚持美术学科的核心地位,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其独特性,同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确保学习过程自然流畅、真实有效;最后,继承新海高中美术教育的传统优势,持续增强品牌影响力,重视教科研实践的有效开展,促进教学与研究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审美表达和文化理解层面获得实质性提升,让每一位新海学子都能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
课创团队介绍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优化课程实施”。在这一背景下,我校于2020年10月组建了一个由12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杰出教师组成的“课创”团队。该团队成员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政治(简称思政)、历史、生物、地理、美术、音乐以及信息技术等广泛领域,并由李震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团队成立的宗旨旨在实现三大“超越”:突破单一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合作;构建贴近现实的学习情境,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自团队成立以来的四年间,“课创”团队在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革新及教育理念更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推动学校整体课程设置优化、多样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普通高中基于学科融合课型创新探索”项目不仅在首届连云港市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特等奖,还获批2023 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课创”团队不仅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更为学生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遇。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课创”团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为我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供稿 | 课创团队 教师发展部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陈 娟
审定 | 顾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