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恐惧,佛学和心理学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文摘   2024-08-05 17:30   河北  



同学问:  小时候父母吵架,我内心很害怕、恐惧。内心好像有一个分裂的我。一边害怕失去,一边又想拥有。一方面封闭自己,不想接触这个世界,不想被打扰;一方面又想要讨好这个世界,所以很害怕。


现在我的理解是对于害怕、恐惧不是用消除的方式,而是与之共处,是吗?


耀谛答:


恐惧是什么?是内心的一种不安全感。






牟木答: 



面对恐惧,更要有智慧转换恐惧。怎么转换呢?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些:心灵分裂,内心探究,从新开始,只是故事素材不同而已。你说你小时候,爸爸摔东西那一下把你吓到了。这个事本身并不大,只是你把它给种深了。


最好的办法是,这个所谓的“伤害”以后都不说了,你每说一次都是一次意识的固化,慢慢成了恐惧习气的一块基石。回到事情本身,它没什么了不起,只是“这一吓”而已。



“这一吓”对很多修行人来说,也是开悟的一下,明白的一下。前后际断了,看见了念头和念头之间的空档。


自己执着的东西,恐惧的情绪,在那个归零的空档处还在不在?根本无处藏身。经由禅修,他或许可以经验到自己的执念只是颠倒梦想。他还得感谢“这一吓”呢!所以哪有什么好坏呀。






它本来就没什么,谁小的时候不见父母打架呀,我小时候爸妈打架摔暖壶我也都在场呀,可摔碎了不少暖壶。这都是我们毕生需要经历的,也不用怪你爸妈。


你是被绑在这个事儿上了,被绑之后就反应出习性里的不安全感。然后一次次加深、加固它,并且用你学的一些心理学概念再次定义了它。


一遇到什么事情自己恐惧,不想面对,就把问题归咎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实也是躲在“原生家庭”的概念下,逃避自己本该面对和成长的部分。





打坐时,你就看这个事再次出现。关键你能不能有这样的精进心,每天一打坐肯定是印象最深的那个人和事出现在眼前,可能会缠绕你很久很久,但是你就是坐着,不理。


意识到自己再次缠绕进去了,不评判;就做一步:退出来,回到你打坐的用功方法上。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这样单纯的禅修训练。总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把这些“伤害”当回事儿了,甚至渐渐都想不起来了。反过来这些人和事都成了度你的菩萨。


事压根儿不严重,学会自己去忘记。






耀谛答:   你的原因是把这件事当真了。打坐背后的真相,你可以去看《心经》,感受事件背后的虚幻。“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同学问:我也学心理学,用心理分析来处理自己的恐惧。佛学和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佛学是觉性层(智性层)的训练,心理学是心念层(意识层)的分析。
佛学包含心理学,心理学包含不了佛学。


你无非是把自己定义在了哪个意义上。无论如何,看到自己的执着习气给自己带来了痛苦,怎么办?要改吗?要修正吗?还是总需要找人倾诉个不停。


佛学需要我们实修,而不是老去想、去分析、去归类。不论我们用什么办法找到了自己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实修改自己的习气。不然就是“知道,做不到”。


坚持禅坐,渐渐的你会从很严肃的事情里看到它的荒诞与幽默。何必太当真。本质上都是误解,并不存在真正的沟通。宗萨仁波切说过“只存在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


不要有太大期求,就不会有太多失望。同时,一直在努力。




文 /牟木

编辑 /心然




近期冥想静心营&工作坊








牟木.归零静修小院
牟木 / 资深禅修冥想导师。《越专注、越安宁:瑜伽与冥想》作者。【禅心瑜伽与冥想】流派创始人。北京【归零静修小院】创办人。设计师,自由画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