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戴宇翔教授于ISICAM 2024精彩演示精准介入挑战LAD重度狭窄病变,彰显中国PCI创新硬实力

学术   2024-11-23 21:00   江苏  


2024年11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戴宇翔教授2024印度尼西亚介入心脏病学会年会(ISICAM 2024)上,成功演示一台具有挑战性的PCI手术。团队在精准影像学评估助力下,通过微创介入方式,成功为患者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团队精湛的操作技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不仅实力展示了中国术者在PCI手术过程中的高水准,也向印尼国家心血管病医师同道们输出了来自中国最一线的PCI创新技术与理念。



患者简介


患者为51岁男性,主诉“运动后胸痛持续一年,加重一周”。既往有高血压及高血脂症,吸烟史20年。


冠脉CT提示:LAD近段严重狭窄,但血管无明显钙化。



术前DSA:



手术策略


该患者较年轻,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AP),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及轻度全身性炎症;冠状动脉CT及DSA检查均显示LAD近端存在严重狭窄,无明显严重钙化;病变为局限性病变,属于A型病变,解剖结构较为简单。团队认为介入治疗为合适选择,预期手术风险较低且成功率较高。

本次手术拟先使用血管腔内影像(IVUS或OCT)评估病变的解剖特征,明确狭窄程度、病变长度等,为治疗提供精准信息。其次,通过功能学检测,如血流储备分数(FFR)或瞬时无波比(iFR),评估病变对冠脉血流的生理影响,以确认是否需要干预。最后,在治疗选择上,优先考虑非植入性介入方式,如药物涂层球囊(DEB)或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初步考虑到患者病变区域血管条件尚可,无明显钙化,拟优先选择植入BRS。手术策略充分应用精准评估手段与微创治疗方式,特别适用于本例年轻患者的局限性病变。


手术过程


首先置入6F指引导管,在DSA引导下沿指引导管送入工作导丝至LAD远端,然后使用国产血管腔内影像器械评估LAD病变具体情况,该国产原研器械可实现通过一次造影同时获得OCT影像和IVUS影像,减少造影次数的同时还可以综合评估;OCT提示LAD狭窄程度约75.5%,最窄处管腔面积仅有1.16mm²,无明显钙化;

术前OCT

选择使用较小尺寸的2.75mm球囊进行初次预扩,预扩后复查OCT 提示管腔已初步获益,最窄处管腔面积为2.53mm²;

球囊预扩后

紧接着送入3.5mm切割球囊进一步修饰管腔,复查DSA提示狭窄得到进一步缓解,复查OCT


最窄处管腔面积约3.31mm²;

切割球囊修饰后

随后,通过OCT确定BRS锚定区域,在DSA的引导下顺利于LAS严重狭窄处植入一枚3.5*18mm生物可吸收支架;


支架植入后复查OCT提示膨胀效果不满意,遂依次使用3.5mm、3.75mm和4.0mm NC球囊进行后扩,优化支架膨胀效果;

BRS植入后

使用球囊进行支架内后扩

术后复查OCT提示支架贴壁良好,膨胀效果满意;DSA提示血管狭窄处已被成功开通,血流通畅;



精准策略提升PCI治疗效果,实力展现中国智慧



手术过程中,戴宇翔教授团队实时与现场专家展开交流,围绕预处理策略、球囊尺寸选择以及支架锚定区域的确定等展开深入讨论。首先,为确保病变部位的充分扩张,团队采用了适当的预处理措施,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在球囊尺寸选择方面,团队强调了精确评估血管直径和病变长度的重要性,确保球囊的合适扩张,以避免血管损伤或过度扩张。在支架植入时,团队则特别关注了支架的锚定区域,确保支架在病变部位的稳定固定,并优化血流恢复效果。通过精准的治疗策略,患者的血流得到了有效恢复,展现手术团队精湛技术的同时,也证明个性化诊疗方案在PCI中的重要性。


手术演示热烈交流的余温未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东教授在大会现场进行了主题报告,介绍了当前中国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与使用现状,并分享了BRS临床试验所取得的数据与成果。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激发了与会专家们的浓厚兴趣,更赢得了他们的一致认同与热烈反响。

此次大会上手术演示及主题报告不仅展示了中国PCI术者的硬核实力,也让国际同仁真切感受到了中国PCI领域原创技术的日新月异。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如戴宇翔教授一般的PCI术者,带着中国PCI的创新与效率,走向世界舞台,与各国同行交流切磋,共同推动PCI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专家简介


戴宇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FACC,FESC。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杰青,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学组秘书兼委员,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信息化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家卫计委心脏介入培训导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重症代谢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委会委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医苑新星杰青计划。先后于Eur Heart J,Natl Sci Rev,Nat Metab,Adv Sci,ACS Nano,Sci Bull,JACC Cardiovasc Interv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6项,累计转化330余万元。



黄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博士、心内科主任医师。上海市胸痛中心联盟秘书长。

研究方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研究及冠心病介入诊治,作为国内多个学术会议主席团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俱乐部(CTOCC)会员,每年独立完成冠脉介入手术数百例,尤其是危重急症的抢救和复杂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

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院级基金多项,入选“上海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多项研究结果和手术病例被国内外著名学术会议接收并做口头发言,曾获亚太经导管心血管介入治疗会议(TCT-AP)“最佳病例奖”,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最佳临床研究奖”等奖项。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