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 全球经济萧条带来的变动和机遇

文摘   2024-10-31 17:32   中国香港  

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离九月底的生活回顾2024.09: 谈谈我在国外生活的另外一种收获又过了一个月。我这次谈的内容会比较杂。


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公司发生了一些变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月我待了三个地方 - 柏林、上海和香港 - 所以感受比较多。


外资现状

到今年年底为止,我们的上海分公司就要关闭 - 我们公司将彻底撤出大陆市场,港澳台的业务则由曼谷分公司负责。


当初公司在国内注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内的业务规则和其他国家不同,相对比较封闭,必须在国内注册实体公司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


但是,这些年下来,虽然顺利度过了疫情期,但是国内业务发展和其他市场相比,依旧相对停滞。


这些年,我们遭遇了国内竞争对手注册与我们公司相似度非常高的商标,率先注册我们公司网站,复刻我们的商品目录和网站等比较恶劣的竞争行为。


从另一方面来讲,国内客户对定价的关注远高于品质标准,因此也导致了虽然我们公司在国内行业内知名度很高,但是实际市场占有率却一直无法突破。


这次在香港的行业协会活动上和同行业的中德公司有交流。对方提到除了以上的原因,他们公司还遇到了出口障碍,就是中国限制国内生产的某些产品出口某些国家和地区。


“当初德国公司和国内公司合作设立了生产基地和公司是本着服务亚大的初衷,但是如果出口受到限制,那么这就与服务亚太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


我的香港朋友也提到很多公司把亚太中心迁出了香港,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外汇管制

这里还牵涉了一个外汇管制的问题。国外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时一般需要以人民币结算,这主要由于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


通过要求人民币结算,政府确保交易符合监管要求,简化手续,减少外汇风险;此外,人民币结算能够有效控制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保护国内经济稳定,并在税收和资金流动管理上提升透明度和追踪效率。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使外企资金流动受限会影响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调配效率,增加企业的在该地区的运营成本,同时,外企需要应对更多的财务合规要求,特别是在汇兑风险管理方面,这进一步增加了管理成本。


因此,外资企业可能会因这些限制对进入中国市场产生顾虑,特别是在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行业中,这可能削弱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虽然人民币结算政策旨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严格的资金流动限制可能降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反而阻碍其在全球的流通与使用,以及中国公司与一些贸易伙伴更深层的合作。


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港澳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外汇和结算政策上较为宽松,没有强制使用本币的要求,因此企业更灵活地选择美元、欧元等国际流通性强的货币进行结算,因而和外国公司的业务也会更简易和通畅。


实现较严格的外汇管制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呢?除了中国外,还有印度、古巴、尼日利亚、津巴布韦、阿根廷和伊朗等国。


这里声明一点,我不认为我有能力去判断这种政策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为各国背景和远见更不相同。


但是,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一点就是全球化经济在未来仍然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强大,想要更大的发展,对现在的公司而言, 早已不再满足于全国市场占有率,而是全球市场占有率。


个人全球化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台湾公司工作半年后,就因为工作强度太大转而去了外企。
随即,在外企工作的12年,我的感觉就是工作环境很舒适,但是工作技能就如温水煮青蛙。当时选择去德国留学,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刷新我的知识储备。
硬件的更新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非在学校的一年半载就可以有所成就。
除了硬件,在国外的那几年还着实可以提升你的软件能力。不仅是与各国人交际和沟通的能力,还有个人在全球背景下所习得的全球化思维。
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制造卖给中国人就可以了,干嘛要去关心其他国家人对该产品的需求和评价;同样这些人也会认为我这辈子在国内生活和工作,要关心国外形式干嘛?
但是,事实上,全球化早已已经渗入很多人的生活:有人工作在外资或合资公司、有人的公司涉及进出口外贸业务、有人用的产品是国外品牌、有人想去国外留学工作、有人旅游也会选择走出国门......
一个国家要发展是不可能建立在和其他国家无互动和无合作的基础上的。
同样,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在全球化继续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全球化体现在个人身上则是一种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技能转移能力等。
我想,这种认知就是我这几年在国外最大的收获。

4 香港之旅

这几天,我在香港参加行业技术交流会议。乘着晚上有时间,我的香港朋友带着我玩了晚上到处逛逛。


这次来到香港,在同行朋友的提醒下,我的确发现香港萧条了不少:不少店铺都关了门。



朋友说,不仅如此,很多店铺晚上八点就关门了。


我们走进一家在尖沙咀的大型商场,的确如此,只有零星的店铺还在营业。这位被迫营业中的老兄也早早关门了。



这次发现庙街最热闹的地方是路边卡拉OK。很多来香港打拼的新香港人是光顾卡拉OK的常客,观客多数就是喝茶的老年人。




庙街的摊位比以前少多了,三三两两的老头老太还在坚持。朋友说,后面那条马路到处都是拉客的按摩妹。


朋友带我们看了香港水果批发市场,非常有港片的味道,只是来买水果的人很少。


香港的物价和房价依旧很高。朋友指着一个窗户外挂着好几台空调的窗口说道:这种装还几个空调的房子就是香港著名的劏房:卖不掉的唐房或洋房(没有电梯/有电梯)的香港老破小就会被房主分割成好几套房中房。


我突然联想到短视频里看到的一个从内地起香港打工的妹子月入两万,在香港住着月租6千,仅4平米的房间。


她并不能在房里炒菜,而只能烧水煮菜。“这里能存钱啊。“她说道:“我一个月有可以存1万,但是在我老家,我一个月只能赚5千。”


“这里只适合赚钱,而不适合生活。“ 早上送我去浦东机场的出租车司机说过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5 德国经济

德国的经济也并不好,很多公司都乘这个机会进行结构性改革和调整。


近期最重磅的消息就是德国大众向外界透露计划关闭至少三座德国工厂,裁员涉及数万人。


大众汽车集团员工工会主席丹尼埃拉·卡瓦罗(Daniela Cavallo)称,“所有德国本土工厂都可能受到关闭计划影响,没有人是安全的。其他未被关闭的工厂员工也将面临降薪。”


因为大众在德国拥有雇员多达12万,所以大众裁员甚至惊动了德国总理朔尔茨。他呼吁希望大众可以保留和保障就业岗位。但这次大众的态度却非常强硬。


由于中国是大众的重要市场 - 中国市场销量和营收贡献一直占据其全球的40%,所以中国业务的发展如何对大众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销量急剧增长的纯电车市场,大众汽车迄今然仍然无法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公司抗衡。


大众遇到的问题也是现在很多德国企业遭遇的困境。正如我在之前一篇德企打工人见闻: 曾经的欧洲强国为何会陷入技术性衰退?谈到的,近年来,德国很多传统公司在技术上遇到了瓶颈,已经被不少外国公司追赶乃至超越。


与此同时,能源危机的问题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导致企业营运成本不断增加,而越来越高的保险金使得德国用人成本不断提高,两种因素叠加使得利润明显下滑。


因此,不少德国企业选择把部分产业迁移到欧盟其他国家, 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


67%的受访企业已经对其价值链进行了中度到强度的转移,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生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计划将高附加值部分转移到国外,比如预装配和整体生产环节。

6 挑战与机遇

2018年,我在36岁的时候离开了工作了12年的德资企业。公司在我离开两年后倒闭撤资了 。
2020年,我38岁,在德国开始工作不久就开始琢磨以后转行的方向,因为我当时负责的是德国和国内业务的市场策划和对接。
我当时一直有种担忧:公司的主要市场在欧洲,而我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替代性较强,一旦国内市场发展不佳,我的岗位可能不保。
正是这种担忧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探索转行的可能,最终也帮助我成功避开了被裁员的风险。
这几年,我身边一些国内的朋友也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失业了。其中一对夫妻曾在金融行业工作,却在疫情期间双双失业。但疫情过后不久,他们开始创业,专注于老年旅游。
当时两人都已年过四十,在疫情期间作为小区志愿者,他们和许多从未谋面或不太熟悉的居民建立了信任。正因为如此,当他们的旅游业务启动后,很多小区的居民基于这种信任积极报名支持。
由此可见,机遇往往伴随危机而生,人们在困境中更能激发出奋力一搏的勇气和毅力。
当然,我并非建议大家都去创业,而是提醒自己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这种心态与内耗不同,它源于主动的动力,而不是被动的焦虑。
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即便面临失业,也可能是转变方向的契机。正是这种积极心态让我们在变化中找到新的机会,也许是提升自己,也许是调整方向。
毕竟,一成不变的日子不一定让人满足,倒是那些成就感或期待的实现带来真正的喜悦。
对我来说,每当我的努力得到哪怕一点回报,都会让我感到特别快乐。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但这确实是让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7 篇尾

在这个月的例会里,上司说我的role在十月份就可以拿到一个公司管理的分红,大概是月工资的75%。这个也可以算是个意外惊喜吧。


我对于自己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主要是因为办公灵活性特别高。这样舒适的工作环境应该是我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但是,竟然在现实中实现了 。朋友说,这是因为你一直没有放弃学习。


其实,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和校园不同的是,这所大学全靠你的自觉、自律和自学:你想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五年、十年、十五年后,你就会发现困住自己发展的主因从来不是环境,而是自己当初的选择。



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有灵魂的公众号。一边跑,一边在思考。(36岁留德,转行2次,环游50+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