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工作十几年后,去国外所谓的"重启"人生,这么一大把年纪,从头开始,你就真的不会感到焦虑吗?你就真的不会感到与同龄人的落差吗?2023年日本电视剧《重启人生》大热。这部豆瓣评分9.4的高分连续剧之所以在国内也掀起一股浪潮,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故事情节,更是因为它触动了观众的内心,精准捕捉了许多人心中的隐秘渴望。
在日本国内引发广泛共鸣的同时,许多中国观众也同样在内心深处怀有对“重启人生”的幻想和期待。剧中的情节让观众不断思考,如果能够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人生是否会因此大为不同。“早知道求职这么难,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早知道程序员的薪资这么高,我早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早知道留学对英语要求如此严格,我肯定会更刻苦地学英语。” 这些类似的感慨与假设,几乎每个人某个阶段都曾发出过。然而,现实中的人生短暂,机会稍纵即逝,真正让你试错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沉没成本越来越高。一次错误的决定,很可能会让你的人生与最初的希望值越离越远。另一方面,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我们天生倾向于避免风险。当面临重新选择的机会时,从头再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往往比继续走现有道路的风险还要大。因此,即便“重启人生”听起来极具吸引力,真的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新开始。每个人在衡量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未知时,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是冒险重启,还是接受现状?2
我在德国工作后不久回国时,朋友们常常感慨道:“真佩服你敢于从头再来的勇气。”说得好听点,这是一次重启;说得直白些,无非就是“回厂返工”。我的职业生涯需要重新规划,之前的销售工作在德国自然无法继续。原本在国内用惯了百度等到了德国就得换成谷歌和其他听都没听说过的工具。文化和生活上的转变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最初的几年,我日常交流几乎全靠英语和少量的德语。因为身边没有特别亲近的中国朋友,除了回国,很少有机会用中文。久而久之,很多时候脑子里蹦出的都是英文单词,想对应的中文表达反倒需要停顿片刻。经济压力在没有工作时也不小,特别是在毕业后找工作的那段时间,开销大于收入,却又迟迟找不到工作的这种双重压力让我会时不时地怀疑自己的选择。同班同学中,就有好几个人因为不堪这种压力选择回国的。重新建立社交圈是另一大挑战,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适应,也越发游刃有余。但是,一开始,我完全是硬装着松弛地去和人尴聊。当然,如何平衡个人与家庭责任,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关于大龄重启的成功案例。即便从外人眼中不算成功,对当事人来说,这个过程至少是自洽的。然而,现实中不成功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比如,我有些老同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只能回国;也有些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生活并不像他们预想的那么美好,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有些人回国是因为被裁后长时间找不到新工作;也有人虽然找到工作,但出于家庭原因不得不回国;还有人在工作后遇到了职业瓶颈,无法突破,转而寻找其他国家的机会。比如去年,我的一位美国同学选择回国。他从事的是石油行业,来德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然而,四年后他意识到,虽然工作更加自由了,但德国的薪资水平低于美国本行业太多了。即便他妥协地降低了对薪资的期待,但是还是很难在德国找到比现有薪水更好的工作。经过一番权衡,他最终决定回国并且与交往多年的德国女友分手。大龄出国后的初期落差是很多人能够预见的,大家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比如,租房、搬家、办理银行账户、落户、重新结交朋友……。但真正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多年后生活和工作后遇到那些无法预料的挑战和心理落差。这种挑战和落差和每个人的性格、机遇都有关系。这种落差往往在所谓的“甜蜜期”过去后才显现出来。对现在的我来说,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真的非常重要。
曾经,我很惭愧地承认: 工作对我来说只是为了赚钱。我会和朋友们互相抱怨工作,然后互相安慰:“工作和生活要分开。” 因为我知道,如果自己不分开,我就会把工作时的负能量延续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我以前也是在德企工作,公司的工作氛围在国内算是非常人性化的: 不需要加班,不打卡,一开始就有15天年假。
但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所以每天早上都要强迫自己起床去上班,而下班后总是觉得精疲力竭。
然而,现在回首那十二年的经历,我意识到自己当时其实很幸运。尽管我确实每天都在说服自己去上班,但我仍然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事物,这也让我在现在的生活中显得更加从容。
在德国毕业后,为了获得永居,我抓住了每一个工作机会,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结果,我很快开始抱怨工作的单一和重复。尽管工作相对轻松,但内心的矛盾始终存在。
我曾经考虑过就这样将就下去,毕竟工作很轻松,但内心始终有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感。正因为这种内心的争斗促使我一直在学习和寻找转行的机会。
图: 毕业后学的课程笔记目录
后来,我终于等到有机会从事自己一直想做的工作。现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感觉呢?这份工作不仅带给我成就感,还有成长空间和一定的自由度。
说实话,因喜欢这份工作,我甚至放弃了提早退休的计划,因为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比做自媒体人更具吸引力。
你可能听说过,德国有很多人宁愿不升职,也不愿意换岗位。我的上司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是公司老板最看重的员工,已经被选为COO的候选人,他却拒绝了这个机会,因为他更喜欢现在的工作内容。
在德国,虽然升职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大,但升职能为下一次跳槽打下更高的基础。事实上,真正能带来明显加薪的往往是跳槽。
我的好友Lisa在工作两年后,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决定选择一份薪水稍低的工作,因为那是她真正喜欢的方向。公司实习生Ari在工作半年后,找我请教销售经验,因为她也已经明确了自己今后的职业目标。
德国人似乎很早就明白,工作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因此许多德国人从找工作开始就很“佛系”,不会追随热门专业,而是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比如德国算比较高薪的计算机行业,一直在德国不算热门专业。在某部德国电影里,学校还在开家长会时鼓励家长劝说孩子去报告这个专业 - 因为报考人少,所以竞争低。后来,家长脱口而出:可是我孩子认为学计算机很无聊。
又比如,我的同事Gehard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希望成为翻译,因此没有选择读大学,而选择了职业培训;小女儿的理想是成为兽医,所以她今年将去柏林读兽医。尽管两位女儿的职业方向截然不同,但她们的共同点是:这都是她们的兴趣所在。
相比之下,我在读书时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即便是工作后,我也曾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而德国的孩子们从学校时期就有各种实践课程,甚至我们公司每年都会接待高中生来实习几周,让他们提前了解下办公室工作。Max是我接待过的一位高中生,工作一周后,我问他感受。他说:原来上班那么无聊。不过这样也好,我也可以提前熟悉环境,降低预期。
即使工作后,他们发现了其他兴趣,也会选择从头开始。例如,我有一个德国朋友,曾经是一名医生,但后来决定随男友去澳洲学习设计和木工。她说她发现这才是她想做的。现在,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且有出售自己署名的作品。
我发现,只要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且投入一定的时间去积累,物质上的回报通常不会差,而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则更加丰硕。图:法国Avignon 戏剧节参加的很多都是个人的小剧团对我来说,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即使外界眼中的工作看似简单初级,但对我而言,它是全新的体验,我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和积累经验。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在某一领域深耕并获得“资深”称号的确值得骄傲,但你是否曾经感到厌倦和麻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熟悉的事情,甚至很多操作可以不经思考地自动完成。这种熟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缺乏新的挑战和激励。
在现实中,不是每个职位和岗位都会不断地注入新的挑战和课题来促进成长。如果个人的成长与公司或上司的目标脱节,环境可能反而会抑制自己的发展。要摆脱这种困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换个环境、换个行业或换个职能。这样的转换不仅可能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其他优势和长处,还能带来新的机会和机遇。相比于“资深”的称号,我认为成为资深的过程才更有价值。即便在40岁时做着初级工作,我并不感到受挫。因为我了解“资深”工作的模样,也曾涉足创业的艰辛。确实,有些人能够在同一岗位上持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他们是幸运的。但以前的我并没有那么幸运。幸运的是,通过工作,我也积累了一些物质财富,能够支持我去追求精神需求 - 尝试新的领域,从头开始学习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在德国,我有同学在毕业四年内晋升为副总裁的;而在国内,我的一些老同学也早就在上海买了几套房。
然而,我并不觉得自己有所落差。每个人的性格、想法和对生活的期望不同,因此生活状态也会有所不同。我见过薪水不高却过得从容的人,也见过薪水高却仍感不满足的人。
牛津大学经济与行为科学教授德内夫指出,“金钱可以让人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收入增加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呈对数曲线。这意味着,增加收入带来的幸福感并不是线性的,要获得相同程度的心理满足,需要更多的收入和努力。
举个例子:假设你的年收入是17万元人民币。如果你把收入翻倍到34万元人民币,你可能会感到幸福感有所增加。但要维持这种幸福感的提升,你的收入需要再翻倍,达到68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幸福感的提升需要不断翻倍才能保持。
然而研究表明,试图不断翻倍薪水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徒劳的,因为许多人未必能赚到理想的薪水。
与其浪费精力与他人比较,不如探索自己能从哪里获得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多方面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在社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从个人成长或参与义工活动中获得的意义感、应对生活突发事件的弹性,以及掌握人生选择的自主权。
我的幸福感来源之一就是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其固守传统经验,我更喜欢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这也是我持续学习的真正目的。
从销售、市场到现在的数据分析,这些领域看似无关,但实际上却密切相关。我不知道未来会从事什么职业,但如果发现自己对其他领域感兴趣,并且有机会学习新知识,我愿意再次从零开始。在我看来,探索未知领域,可以用多维度的角度去去理解很多事,是非常有意思的。
比如我们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建筑。经济学家会预测房价以及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建筑家会关注于其的结构、设计和功能;地理学家可能就会研究石料和其地理环境等。
如果一个人可以拥有不同的知识,尽管只是皮毛,这个世界在他眼里也会更加立体和精彩。
所以,能够在这个年纪从零开始,我感到非常幸运。这种像刚毕业的学生一样,怀揣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工作,真的是非常珍贵的经历。
所以,我为什么要因为觉得自己比不上国内的朋友而感到受挫呢?
首先,我希望我的朋友们都过得好,甚至比我更好,这样他们可以带我一起飞。其次,我在国外经历了许多他们在国内无法经历的事情,这些经历成就了我独特的成长轨迹,也成就了我现在很多的想法。
虽然人生短暂,但我们有幸也能够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有机会去追随内心,去选择不同的生活。正如《重启人生》所说:“最后一次的人生不是为了投胎为人,也不是为了积阴德,更不是为了来生,而是要让这一生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