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7岁才毕业,在德国工作四年,换了两次赛道。"

文摘   2024-07-22 16:32   德国  



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引子:

不知不觉,我在德国工作已四年多,期间换了两次赛道, 算是基本实现了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所以,从今天这篇开始,我会陆续谈下在德国工作的感受。


文章会先从分享我的个人经历出发。因为这个话题下要写的内容比较多,所以会分几篇写完。


这篇会详细谈下在德国如何实现换赛道。在以后的文章里会陆续扩展到德国职场的一些通用规则,找工作以及面试等等内容。

1

找工作的经历

2020年MBA毕业后,我应聘到了一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中型集团公司。这家公司虽属于家族企业,但是规模较大,属于德国行业龙头,产业遍布多个国家。我的公司隶属于旗下的能源行业。


也就是那一年,我从国内德资的销售岗顺利转到了德国某市场岗位,负责国内市场的策划和运营工作。可以顺利入职这个岗位,其实是有很多的机缘巧合。


首先就是,我们部门在2019年刚刚成立了上海分公司,所以希望可以在德国尽快找个懂中文的员工可以实现对接。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的岗位并不直接属于市场部,而是属于国际销售部。公司的市场部只负责全球市场的统筹,而具体各个地区的营运则由于语言和法规壁垒都由各个分公司具体负责。


各个分公司的大小事务都由德国总公司的国际销售部主管(Andreas)负责,所以他对聘用谁有绝对的话语权。


Andreas是巴伐利亚本地人,之前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后来因为不喜欢美国文化,选择回国。


他是纯商科背景,特别注重大局,讲究策略和方法。因此他在和我面试时,俩人的确是碰撞出了火花,比如,我可以使用SWOT方法,从商业角度合理分析中国市场的情况,非常符合他的思维模式。这点,我在面试时其实就可以感觉到。


图: 2020年我在接受入职培训


2

之所以具体谈我当时入职的情况,是因为我想说明,作为一个外国学生在德国可以顺利找到工作,其实是离不开运气的


我在之前有提过队友的背景。他是工程技术专业本硕,然后在德国读了MBA,精通四门语言(西英俄葡),德语B1(2019年)。来德国读书前,他已经是世界500强石油公司的中层管理,薪酬颇丰。


在上篇我有提到,就是这样一个背景的人在投德国的西班牙语客服工作时根本没有过简历关,直接被拒。


所以,我希望所有准备来德国求职的,或者正在德国求职的朋友们都可以有个心理准备: 在德国找工作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尤其你的德语并不流利。


但是即便你被拒了,也不要太沮丧,因为其实并非一定是你的背景不如其他候选者。可能,只是因为你的名字比较难读。
队友找到现在的工作也是有运气的成分。一开始,他投的是销售管培生的岗位,但是,简历到了公司石油部门业务经理的手上后,他发现队友的技术背景非常扎实,于是,把简历转交到了技术部门。也正是由于这一次伯乐的独具慧眼,队友拿到了项目经理的offer。
当时,他还去了一家保险公司面试保险评估员的岗位。但是,面试后,他就觉得面试时候的气场并不好。面试官是金融业出身和他技术出身的背景格格不入。后来,结果也的确如他所料。
现在,四年过去了,队友凭借着在公司有目共睹的工作成果以及扎实的技术背景,已经成功换岗到了区域销售经理的工作。

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是技术背景的销售在德国的薪水是非常丰厚的。回想四年前,他还差点去当客服。

3

我的工作


回到我的工作内容。我刚开始接触市场工作时,因为每天都可以学到不同的内容,所以觉得很新鲜。但是,这种新鲜感很快就随着后面的简单重复而消失殆尽。


单纯的市场工作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挑战,与我来德国拓展赛道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不久我就想转到市场分析的赛道上的。


我第一次接触数据分析是在2019年学校新开的Python选修课上。与计算机科学(CS)相比,数据分析更注重业务经验,因此刚入门时,我就挺喜欢这个赛道: 不仅可以用到我积累多年的业务知识,而且比以前的工作相比,更独立且有创新空间。


因此,在这几年里,我一边学数据分析,一边有意识地把学到的东西用到每次的工作报告中。


想不到,四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转变了职业轨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分析师,负责整个国际销售部门的数据分析工作。


现在的工作内容包括从公司的RPS系统和CRM系统上提取数据,协助控制部门做好预测;设置和改进业务KPI,为部门经理和CEO提供各个销售经理和负责区域的可视化业绩报表;跟踪部门项目和客户业绩,撰写分析报告并提供改进建议。此外,我还参与一些长期项目,发掘更多AI应用,改善部门工作的有效性,降低产品投诉率等。
平时用得最多的工具是Excel、Power BI、Tableau和少量的Python。虽然,这并不是我一开始设想的市场分析,但是工作的内容和我之前的经验更有关联,而且面更广。对我来说,何尝不是更好的结果。

4

德国工作的年龄歧视

对很多人来说,在德国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年龄和性别的歧视比国内小即便如此,如果你是和我一样35岁以上才在德国重新开始找工作, 其实也会很明显地感到在德国找第一份工作的压力。


原因就是之前你在国内的很多工作经验都无法直接运用到德国的工作中,也就是所谓的可转移技能(可转用技能)不多


你的管理经验,德国的公司并不会太认可; 你的技术,可能因为平台不同,可转用的技能也会大打折扣,比如网页分析上,德国主要用的工具是谷歌网页分析,而国内则是百度。


这时候,为了适应德国的职场,实习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实习一般是针对完全没有相关行业经验的学生所进行的培训。可以这么说,在实习这块,各个公司对年龄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


拿我们班级为例,其中有4位学生(包括我和队友)毕业那年都到了37岁。在校期间,其他同学都先后找到了实习岗位,而我们其实根本找不到实习。


无一例外的,我们都是在毕业后直接找的全职工作,
因为很少公司愿意从头培养35岁以上的中年人。


正常情况下,找全职工作比找实习的难度要大得多。我的不少同学都是做了2到3份实习才找到全职工作的。但是,只有大龄毕业生才存在拿不到实习offer,不得不直接找全职岗的情况。


另一方面,对于刚刚毕业、资历还浅的年轻人来说,在德国找全职工作并没有优势。德国公司更喜欢“拿来主义”,他们认为实习就是正式入职前培训。一旦你正式步入职场,就必须已经具备了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因此,在面试时,如果你说自己的优点是“我学得很快”,这并不是HR想听到的。他们想听的是你已经了解这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并且你能够完全胜任这个岗位。

5

德国工作的妥协与获得


我想,这是所有与我们年龄相仿来德国的朋友们可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凭借国内的工作经验,你很难找到一个与以前工作权限相同的岗位


因为是私立学校的MBA专业,我的不少老同学在来德国前都是世界500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但是,在德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基本都是从初级经理(Junior Manager)开始。不仅如此,到手的薪水也会有一定的折扣。


然而,这种落差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选择来欧洲、来德国,是为了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


我们班级的平均年龄为30岁。外国同学们中有90%以上的人在国内工作都到了倦怠期,来德国主要目的就是换个环境。


队友以前工作的行业是众所周知的高收入行业。2008年,他刚硕士毕业的入职薪资就是5k美刀一个月。到2018年他离职前,不算年底分红,他的月薪已经翻了2倍多。


尽管他现在又进入了德国高薪的范畴,但是,和他之前的薪水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但是,按照他的原话来说: 来到德国后的生活才叫生活,看看我们去了多少地方旅行?


是的,德国生活并不太适合那些对事业仍怀有野心的人,而更适合那些物欲较低、向往自由且无拘无束的人。


但是,话说回来,同学们里真的有决心要一直留在欧洲的并不多。这些年来,有不少已经找到工作却又选择离开的。更多的是等拿到护照后就计划搬去其他国家。


我想,除了缺乏归属感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已经无法习惯单一的生活方式。德国是个宜居的国家,但是世界那么大,何不到处看看。
所以,我想对很多想来德国的朋友说句心里话:不要把在德国生根立足当作你的目标,而是当作一种可以丰富你人生的经历。少点压力,好好享受这个过程。

图: 2018年入学班级合影

6

德国工作如何换赛道


我在国内的工作算得上体面,但那份工作充其量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我从未喜欢过自己的工作。

每次和闺蜜谈起,她总是以“性价比高”这四个字说服我继续待下去。于是,我一待就待了12年。外企的工作环境如温水煮青蛙:舒适得让人不愿离开,但我的工作技能却开始生锈。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卷,而我却天天躺平。

我的内心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随着年龄渐增,我感到越来越焦虑: 我不知道一旦脱离了这个养人的工作环境,我还剩下多少竞争力。这是我当时选择出国读书的原因之一,也与后来我更倾向于技术岗有一定的关系

我一直试图说服自己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现实中,我真的很难做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正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每天都要用很多能量去对抗内心的厌恶感。即使工作负荷不高,我也觉得精疲力竭。

因此,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能喜欢自己的工作,并把它当作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 这就是我对工作的最大期望。这一点,我在德国实现了。

7

在德国,转换赛道的可能性比国内大得多每个人对工作的预期不同,有人希望出人头地,有人希望赚更多的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37岁MBA毕业后,我完成了第一次转行。熟悉了市场的工作内容后,42岁的我实现了第二次转行。

在前面的一篇: 德国生活 vs 国内生活: 这几方面让我感到大不一样! 中,我也谈到了这点。有网友留言: 


这位网友基本上抓住了要点。在德国,转行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换赛道,这种情况比较适合年龄较轻的人(35岁以下)。

他们可以通过重新攻读本科或研究生学位来换专业(德国专业限制较大),然后通过多做几份实习来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这种路径的优点是能够系统地获得新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打得更多扎实。然后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为新的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这种情况的缺点也很明显: 时间和金钱成本较高。此外,即使成功转行,工作一段时间后,也有可能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前的工作,从而面临再次转行的挑战。

8

第二种情况是通过相关的工作经验来实现换赛道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那些年龄稍大或已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人。对于这类人群,我更建议: 挖掘并利用过往的工作经验,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转型
我就属于这种情况。从销售转到市场,是因为我在销售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市场相关的项目,因此在更新简历时,我特别突出了这部分经验。后来,我能从市场岗位转到业务分析,也是因为我对公司业务和流程比较熟悉。
在这几份工作中,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成为了我的核心竞争力数据分析对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于程序员较低。因此,这种换赛道方式的一个问题就是非常有局限性,不适合应用于比较硬核的工种。
但它的优点在于时间和金钱成本较低由于岗位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换赛道失败后的风险也相对较小去年,我的队友也从项目经理转岗到了区域销售经理,这也是他所喜欢的方向。
当然,现实情况也并非总是那么简单。MBA学位在我们找工作时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一旦在德国职场站稳脚跟后,这个学位在职业转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我的本科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与数据分析完全无关。而我的队友的本硕专业是技术工程,与销售也完全不相关。然而,MBA的商科学位使我们在转向商科领域时更具说服力,这一点在严谨的德国职场环境中尤其发挥作用。

当然,我也开始认识到,转行后,我的基本功的确不够扎实,许多时候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但是在面试时,不要让面试官察觉这一点哦。

9

篇尾:
由于篇幅有限,这次先写到这里,主要分享了一些在德国转行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想法,欢迎留言,我会尽量抽空答复。

我觉得,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你还有探索的欲望,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晚。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技能,更在于通过学习获得新的视角和更多的见解,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下一篇有关德国职场的文章,我会具体谈下德国职场的优缺点。最后,分享一下我在2022年学习数据分析的一个阶段性小结。


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有灵魂的公众号。一边跑,一边在思考。(36岁留德,转行2次,环游50+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