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德文化之: 全球打工人的最后出路到底在哪里?

文摘   2024-05-31 04:52   挪威  


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刚刚和好友A通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听他吐槽完他的工作后,我不由想到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打工人最后的出路在哪里?


我在上海工作了十二年,然后在德国工作四年多。可以说,对比之下,德国安逸的工作环境才是我选择留在德国六年的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四年多里,我有三年多没去公司坐过班,不需要通勤。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从来不加班,一年还有30多天的全薪年假。老板也绝对尊重你的个人空间,不会在你休息的时候给你打电话。


但是,你以为这是德国工作的常态,那就错了。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我远远没有触及到自己的职业天花板。我在公司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螺丝钉而已,并不需要、也没有资格参与管理层的办公室政治。

1

好友A是印度人,高知家庭出身,在印度的"清华"毕业。24岁来到德国读MBA,成了我的同学。


还没正式毕业,就被德国某世界500强金融公司(出于隐私保护,此篇省去所有公司的具体名称)录用为市场高级分析师,工作不到两年晋升了两次。因为升职速度太快,上司和他坦言: “接下来几年里,我没有那么容易再升你了。”


于是,第二次晋升后没多久,对现状依旧不满足的A跳槽到了德国某世界500强的制药公司,成为了其国际AI部门的associate director(副总监)。在公司里,他离CEO就差三个级别。那年,他27岁。 


他的简历不管放在哪里都是非常出圈的。一个德语都不会的外国人在德国短短三年就成为世界500强的高级经理。说实话,我们同学们之间谈起他,也无不带着自豪和钦佩的口气。


当然,他也完全配得上他的职位。他年轻、充满野心,对自己的事业计划和目标都非常清晰,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投入,因此,提交的结果不仅迅速而且高质量。


就是这样一个一门心思往前冲的年轻人这段时间却内耗了起来。


2

说到这,我不得不先提他之前在金融公司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在这个公司,从高级分析师升到项目经理需要大致五年的周期。也就是说,这是五年后公司对员工的一次普升。


A觉得五年太久了。于是,在出色地完成了几个项目后,他就向上司提出了提前晋升。这里也可以看出A的性格:果断、直接、有冲进且雄心勃勃。


他的上司是个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派德国人,自然明白知人善用的道理。于是,在考虑了一周后,他就破格晋升了A。这就是A的第一次晋升。


有了这样的激励后,A当然更努力地工作,出的成绩也更多。没过多久,A又如法炮制地提出了第二次晋升。这次,上司没考虑多久也同意了,不过同时也提醒他: “下次晋升就并非是我一个人可以拿主意的了。”


这就是老派德国人的特点,他们身上还是或多或少保留了德国人的直接和善意。可惜,这样的人其实越来越少了。


但是,这句话也造成了A后来直接跳槽到了其他公司。在当时,他的工作环境很好,上司不仅器重他,也尊敬他,只是工作内容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成长了。他觉得自己这个年龄还是应该拼事业,于是就想找个更大的平台,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赚更多的钱。


我想,这是很多打工人一开始都在考虑的问题: 哪个平台更能满足我的成长需求?


3

在制药公司刚开始工作的一年多,他的确是如鱼得水。他的项目都是提供公司进军新市场的决策性建议,他对此颇有成就感。工资不仅比之前又涨了40%。而且工作地点也自由。他没有搬家,还是住在慕尼黑,而公司则是在法兰克福。


当我问他: 新工作给你带来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哪里?他说: “我可以直接和构架这样复杂的大公司管理层对话,而且他们也重视我提的意见。”


当时,我把他说的总结为你已经初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我提醒他: "你可别迷失自己。" 他笑着答应。但是,初尝甜头的他是否真的明白我的话?我想,他不会明白:最终,我们都只不过是资本家盈利的工具而已,和机器并无大不同。

他还是非常努力地工作,表现也是一如既往的出色。他的上司经常在各个国家出差,和他的工作时间上经常有时差的冲突。所以,不可避免地, 他经常会接到上司半夜三更布置任务的短信。


去年10月,他终于因为工作过劳被直接送进了德国ICU病房。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问题。他跟我说:“Linda,我那时是真的因为日夜颠倒而burnout(精力耗尽)了。” 那年,他28岁。


4

一旦有项目,他常常不得不颠倒时差的工作,因为他的职务是着眼于全球市场的。一直以来,他乐在其中,他是真的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但是除了自己的工作外,上司还经常让他对其他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A说:“一开始我觉得自己还挺受器重,但是后来就发现,我其实根本无暇应对,所以,一直在透支自己。” 本来他自己的项目就有一大推工作要处理,哪能再一直分身做其他团队的事。


A开始尝试给自己的工作时间设置界限。他对上司提出: “请不要在非工作时间让我做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工作。而且,我的工作实在太多了,没有余力去处理并非自己范围内的任务。” 上司虽然不快,但还是答应会注意。


前两个月,我收到他的短信: 如果有合适的工作可以介绍给我。我开玩笑地回他: 你这层次可是我够不到的。但是,我心里清楚,他肯定是工作上出了什么问题。


过了几周,他终于忍不住主动给我打了电话,开始控诉自己在这半年来一直在遭受上司的冷暴力。


5


一开始,A只是想设置自己工作的界限,明确自己的职责。但是,自从去年生了产大病,体会到了身边无人照顾的孤独感,他就开始考虑去加拿大和家人团聚了。


因为他的工作是负责全球范围的市场,工资也是global pay (全球支付系统,不涉及异国纳税的问题),所以他就询问上司是否可以让他在加拿大远程工作。


他也不清楚是不是因为自己提出了这个要求,导致上司和他关系彻底破裂。


上司在耗了他一年多后,才终于正面回答他在去见年度评估时提出的有关职业晋升途径的问题:“你再晋升是不可能的,除非我走了,你直接做我的位置。”


图:大空头剧照


那一次谈话,直接打碎了他在这个公司的职业梦。随后,上司逐步地把他带的团队移除出大项目,他的工作就只剩下了支持其他团队。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们得不到任何credits(嘉许),因为他们团队的名字都不在项目列表上。


除此之外,上司开始对他的出差费用严格把关,甚至超过100欧的预算都要拿公司制度来责问他。(这在部门内部本来都

不算什么事。)


他明显感觉到上司开始针对他,于是,希望两人可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但是对此,他的上司一直以没有时间为理由拒绝交谈。唯一沟通的路也被堵死了。


总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明眼人都能看出上司是在逼他离职了。他也不想留在这里发霉发烂,于是他准备换工作,只是这次,不是为了更好的前途,而是想逃离这个有毒的工作环境。

6

然而,对找工作一项很有信心的他却第一次遇到了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境。


他说:“我投了300多份简历,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回应。” 他不明白哪里出问题了,因为从职位描述上来说,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刚从学校毕业时,他也不过只是找了一个多月就找到了工作,想不到现在有了两家500强大公司的加持,他却投了300多封,都没有找到工作。


我问他:“你有没有找比现在职位更低的工作?” 他说:“没有,都是和我现在职位差不多或更高的。并且,都是不需要德语的国际大公司。”


可是,在德国的朋友们可以试想一下,有多少大公司会招个28岁的总监或VP?何况,论他的管理经验,满打满算其实不过三年。


他如果找比现在职位更低的工作,会有overqualified(资质过高)的问题,找比现在职位高的,别人又会觉得他经验尚浅。这两种现象都是在德国非常普遍的求职困境。


但是,我想造成任何打工人职业困境的真正原因是:你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其实到头来,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不过是刀俎上的鱼肉。


7

A在没有遇到职业危机之前可谓是一帆风顺,拿着十几万欧的工资,享受在500强公司重要职位的(previlige)特权。在换工作之前,他觉得自己不出三个月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然而现在,他虽然做好了降一两万欧年薪的准备,却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A的第一个职业天花板,只是没想到,他在28岁时就遇上了。


有的人到了不惑之年依旧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工作和薪水都不合意;有的人一直兢兢业业,却遭遇突然失业;有的人觉得日子一直挺好混,却不想公司突然关门。这些职业困境看似是发生在个人身上,其实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打工人的身上。就像天在下雨,只是正巧那些人被打湿了而已。


图:2019年德意志银行大规模裁员


我是幸运地躲过了两次裁员,但是我却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两次公司关门的变故。十年前,我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德国上司因为想回德国被自己的老同学(公司所有者)无情抛弃的事。


当时,他在上海工作了八年,一直勤勤恳恳,可是当他做了不顺老板意愿的决定后,老板却并没有念任何旧情,而我的上司在当时只能苦笑:“我就是太诚实了。” 他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了工作,不曾想,自己却先被工作抛弃。


别和资本家谈感情,因为最后受伤的永远都是你。这点本质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什么德国的工作环境更好?无非是劳动法更袒护打工人,和工会给打工人撑腰罢了。一旦这两大支柱没有了,德国的情况可能还不如国内。当然,这也只是猜想,现实中并没发生这回事。

8

我对A说:“你最该焦虑的可不是现在,而是你当初在ICU病房的时候。“ 他听了大笑:“是的,可是当时我还真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因为我总觉得自己会好起来的。” 我问:“那么现在,你难道觉得你的工作就不会好起来吗?”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一直头脑清醒地把自己的健康放在欲望之前?我们觉得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家庭总有机会去弥补,可是事实上,任何重要的事都是无法弥补的。你可以改善处境,但是却不能复旧如初。


不仅仅是A这样有野心的年轻人,回想当初在学校,我身边不少30好几的朋友还是会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侃侃而谈。一开始,他们是真的认为自己读了个mba之后,职业就会重启了。


我在羡慕他们的热情和自信的同时,却又有些唏嘘。我天生对职场的欲望比较低,我反对内卷,反对承担不合适的压力,我承认自己卷不动,也卷不过。但是,其实另外一个事实就是,我觉得自己是看清了职场,也认清了自己的蚂蚁地位。


你可以做无数种职业规划,可是你无法规划这个求职市场,就像三年前谁曾预料到了上海房市的倒退;你无法规划你行业的明天,所以才出现了次贷危机和网络泡沫;你更无法规划其他公司HRer对你个人和经历的解读, 所以你会想不通,我到底为什么被拒?


当年的热门行业可能过不了几年就变成了夕阳行业,当年的热门职位可能不久就因为人满为患而成为你无法触及的门槛。更令人沮丧的是,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100个HRer有99种不同的解读,你根本无力、也没有机会去辩解。


10年前的你是否意料到10年后,35岁的人群会面临职业危机:你以为你的经验将会是自己今后事业的筹码,何曾想它在某一天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回来我身边的情况,事实上,在我们距离mba毕业已经四年多的时间轴上,班级里曾经对自己的工作预期低的过得比那些预期高的要幸福得多。

9

对我来说,工作并不能满足我的人生追求,也不能让我感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更不会让我更快乐。然而,它却能填补我无聊和计划空虚的时间,并通过金钱回报改善我的生活。因此,我喜欢我的工作,但只是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打工人的最终出路在哪里?我认为, 不是成为自己的老板,就是对自己的身份认命。最难过的就是一批自己当不成老板,却又觉得自己不是普通打工人的人群。他们生活在夹层中,对生活欲求不满却有无计可施。


及早认清自己的地位:我们打工人始终只是打工人,我们和公司的关系就是相互依附和利用。谁也别比谁更高尚,谁也别对谁有感情。就像感情里的“渣男”,在职场里反而可以游刃有余。


我对A说:“找一个轻松的工作,一个可以让自己舒服的工作环境。然后,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副业,说不定不久你就可以开个自己的咨询公司了,因为你的特长就是热门的机器语言和人工智能。我可以保证,不管怎么,你对工作那种唯一的心态会好很多。毕竟,在德国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工作和生活平衡性好。”


事实上,还有什么自己的健康更重要,还有谁比自己的家人更能依靠的?(当然,少数特例情况除外。)对我来说,个人生活的丰富和与身边人的亲密联系是我幸福的源泉,而工作则只是我赚钱谋生的手段。


我想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只在家人和朋友眼中才是无价的,对他们来说你是重要的。而在公司眼中,你的价值体现在你的薪水上,你的重要性也体现在随时能被别人取代上。


图:我在卑尔根

乘着德国假期,我今天已经到挪威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文章仅个人观点

另外一种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的公众号 



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有灵魂的公众号。一边跑,一边在思考。(36岁留德,转行2次,环游50+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