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德教育:德国的"平民"教育,可能会跌破你的眼镜...

文摘   2024-10-14 18:33   德国  

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01-

引子

前年,我一位关系很密切的香港朋友打算送她的女儿来德国读中学。她向我展示了中介推荐的几所国际学校。
但经过我查阅背景后,觉得这些学校的资质一般: 从学校网站上的数据来看,能够顺利升入文理高中的学生比例大概只有50%左右。
于是,我给朋友推荐了几所德国比较知名的私立国际中学。最终,她选择了一所在柏林郊外、靠近波茨坦的私立学校。
到现在,她的女儿已经在那所学校就读了两个学年。朋友说,女儿对学校很满意,但让她有点不快的是,女儿似乎不太想家,反而非常享受学校的生活。
与之相比,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来德国读书,都是因为听说德国的公立大学大多是免费的,而且教育质量也很高。因此,德国的"平民"教育成了许多中介推崇的留学选择。
然而,很多人只接触过德国的公立学校,对私立学校缺乏了解,却不知为何对德国的私立教育持有一定的偏见。
对于那些希望送孩子来德国读书的父母来说,德国教育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想来德国留学的学生而言,德国的教育又意味着什么呢?

02-

德国的基础教育
前天和朋友聊起了德国的教育,说实话,如果我有孩子,我肯定不会让他在德国接受基础教育
在我看来,德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已经跟不上这个社会的进步。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生活就非常轻松。进入小学和中学后,课程一般在早上7:30到8:15之间开始,有些半日制的学生中午12点到下午1:30之间放学。全天制的学生大约在下午三点放学,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过5到6个小时。
放学后,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玩,因为作业量非常少。这样的“快乐教育”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更好吗?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数据似乎给出了答案。PISA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能力。
自2000年以来,德国的成绩每次都在下滑,最近的一次2022年的评估更是创下了德国历史新低。
在没有电子游戏的年代,孩子们回家后可能还会看书、学习,但现在,很多孩子回家就是打游戏或看电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下滑才是奇迹。
一位居住在德国的中国博主提到她儿子学校的考试:由于通过率低,学生和家长抗议题目太难,结果老师重新出了一份简单的试卷。学校老师的这种举动让她大跌眼镜。
我也问了我德国闺蜜对德国教育的看法。她的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作为德美双国籍的孩子,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
她的担忧与我相似,她说:“学校连最基础的数学都不教,老师却说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协作和沟通能力,知识不急着学。” 虽然她觉得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难掩她的不置可否。

03-

德国的国际和私立学校

说到底,德国大多数父母并不“鸡娃”。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家长缺乏“鸡娃”父母所具备的那种长远眼光和规划。
大约60%的父母相信,只要孩子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足够了。他们认为,无论孩子是否上大学,未来总能找到一份足以维持生计的工作。
另有10%的父母,许多是难民或文化背景较低的家庭,觉得孩子应该尽早挣钱,而不是花时间在读书上。
德国有纪录片讲述警察定期检查这些家庭,确保他们的未成年孩子没有辍学去打工,而是正常上学。
剩下30%的父母,就是“鸡娃”的群体,通常是亚洲家庭和德国社会上层家庭。不过,和国内的“鸡娃”文化相比,这里的“鸡娃”程度显然轻得多。
在德国,所谓的“鸡娃”可能只是送孩子去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避免与难民子女一起上学;或者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额外的学习,而不是像大部分德国家长一样任由孩子自由玩耍。
我认为,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如果这一步走好了,孩子未来的道路会顺利很多。
学校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私立国际学校的学费高于国际学校,国际学校的学费又高于公立学校。
这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就学机会。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孩子大多只能进入公立学校。
之前提到的那位博主的孩子就读于一所国际学校,这也是许多中国家长的选择 - 这些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学责任感通常优于公立学校。德国不少国际学校每月的学费大约在400欧元左右。
相比国际学校,德国的私立国际中学更为高端。例如,我朋友的孩子入学的BBIS(柏林-勃兰登堡国际学校),师生比例大约为7比1,学校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进入全球顶尖大学。
2023年,BBIS的IB(国际文凭)平均成绩为34分,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5分有余。这个分数足以让孩子申请全球大多数的优秀大学。
当然,学费也是不菲的。每学年学费约为2万欧元,如果是寄宿生,费用则达到每学年4万多欧元。
对于一个德国普通家庭来说,平均每月税后收入大约4000欧元,扣除房租和日常生活开销,显然,这样的学费只有中产及以上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


同样,不少有条件的德国父母也会选择在孩子高中毕业后送他们去美国留学。当然,美国大学的高昂学费对家庭的财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04-

德国的高等教育
可以看到,德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普通公立学校毕业的孩子上大学会变得困难。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德国父母的“放任”管教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
以我朋友的两个孩子为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虽然两人年龄只有四五岁,但女孩已经表现出对读书和思考的浓厚兴趣。
朋友坦言,虽然她平等地爱两个孩子,但她已经清楚,以后喜欢读书的肯定是她的女儿,她也愿意为此提供最好的教育,甚至计划让她去美国深造。
小女孩Emily才4岁,就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学校,而她的哥哥Jackson则连"学校"这两字都不想提。
德国的教育与我们习惯的填鸭式教育不同,孩子从小就接触多元文化,父母和老师更倾向于通过引导性沟通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一旦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升入文理高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其次,德国的教育体系确实具备平民化特质,不强调最终结果,而更注重学习过程。
这种培养方式让孩子们更加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成绩。即使你与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交谈,常常也会被他们的见解折服。
德国教育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为每个人在任何年龄段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文凭的差异相对较小
很多人在工作后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选择通过网校或夜校继续深造。
与国内的全日制大学不同。在德国,成人教育获得的学历和传统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因为德国的高等教育宽进严出,确保了整体的教育质量。
我的一位德国朋友提到他在巴伐利亚读的高校,不需要入学考试,只要文理高中毕业即可申请。
刚入学时,校园里"豪车"云集,显而易见来学校"玩"的人不少。但到了第二、第三年,这些车就逐渐消失了(退学了)。

05-

德国私立高校
德国的私立高校和私立中学在社会地位和功能上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公立教育系统十分强大的背景下。
德国优秀的公立大学数量远多于私立大学,特别是在理工科、医学和人文学科领域。像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海德堡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等公立大学,在全球排名中都有极高的声誉。
相比之下,德国的私立大学数量较少,且在国际排名中通常不如公立大学显眼。唯一的例外是商学院领域
在商科教育中,德国的私立商学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通常提供小班教学,师资力量强大,尤其注重实践导向。
私立商学院的教职人员往往来自商业界,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课程设置通常侧重于解决实际商业问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实习、案例研究等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这些特点在MBA项目中尤为突出,使得私立商学院在商科教育中的地位独树一帜。
综合性大学中的商科教育更多强调学术研究和理论基础,课程规模较大,教授可能更多专注于研究而非商业实践。
相反,私立商学院的课程高度灵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例如,曼海姆大学虽然是公立大学的一部分,但其商学院的运营模式几乎独立于大学其他部门,是一所独立的私立商学院。
许多知名商学院,如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也都是私立的,因为这些学校能通过高额学费来支付知名教授的薪酬并支持丰富的企业互动活动。而这种灵活性是公立大学难以实现的。

06-

德国 vs 中国教育
德国的精英大学(Elite-Unis)名册是德国精英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政府资金支持,提升那些在科研、教学和国际化方面表现出色的大学在全球的竞争力。
入选精英大学的学校确实在德国及全球范围内享有更高的声誉,并且在就业市场上通常会有一定优势。
然而,精英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求职时的优势,并不像中国“985”院校毕业生那样显著。
甚至在面试的第一轮,企业不会仅凭大学的名气而淘汰其他非精英大学毕业的申请者。
许多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表示,尽管德国高校的学历含金量较高,但实际的教育水平却不如预期。
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德国公立大学不收学费,因此教授的薪水相对较低,待遇也并不特别有吸引力。
由于薪资和资源的限制,许多优秀人才流失,教授们除了教学之外,还会从事其他研究或外部工作,这使得学生在课后就很难再找到老师。
因此,在德国读书,学生的自学能力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更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
即使在我读的商学院也是如此。第一学期,教授还会照着提纲给你上课,然后布置作业。
到了第三学期,教授就是发了课案,然后就直接布置考试任务了。这曾让全班同学都怨声载道: 我们付钱难道就是来自学的?
自学能力确实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这种教育方式也为德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声誉,尽管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它需要较强的自我驱动力和自律性。 
作为私立商学院,教授必须有随时解答学生问题的义务。所以我们的课程最后都还算是在教授的指导下结业的。
但是在公立大学,要可以随时找到教授都是挺困难的任务。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最不适应且最吐槽的一件事。
曾经有个在KIT读书的同学跟我说,他的毕业论文不得不延期的原因不是自己没有完成,而是完成后几个月找不到负责毕设的老师。

07-

篇尾
回顾我在德国求学的经历,我感到最大的收获在于培养了我的自律和自学能力。
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两种素质,按时毕业将变得相当困难。
正是因为我慢慢适应了这两点,在进入职场后我也能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并最终成功实现了职业转型。我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机缘巧合,我接触了不少在公立、私立及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家长,这让我对德国的教育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种经历甚至是许多德国本地人未曾有过的。
总体来说,德国社会的主流观念是学习应该依靠孩子的自主意愿天赋
但实际上,如果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能够进行有方向、有策略的引导,许多孩子的潜力和天赋都会比在完全放任的环境中更早显现。
我自己成长于“填鸭式”教育的年代,曾因为过度灌输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对中国式教育当然颇有怨言。
然而,回头来看,也正是当时的填鸭式教育为非常"晚熟"的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竟不是每个十多岁的孩子都可以认识到 - 知识对普通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如果我真的是在完全放任的环境中长大,即便人格成熟后,我可能都不具备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能力
当然,我的父母并没有极端地“鸡娃”。我也认识一些过度逼迫孩子的家长,结果孩子患上了抑郁症,甚至怨恨父母。
极端的教育方式 - 无论是完全放养或非常鸡娃 - 无论哪种,都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
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也应当随之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时代和孩子的个性需求。
至于德国高校究竟好不好,我觉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每一次的“转发”和“在看”,都是你对我无声的支持-


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有灵魂的公众号。一边跑,一边在思考。(36岁留德,转行2次,环游50+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