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自大学毕业以来,我就一直在德国公司工作。至今已经在德企扎实地工作了近17年。从国内到德国,我只在两家公司任职:第一家公司工作了12年,第二家公司至今已超过4年。这篇,我想分享我在第一家公司工作的经历。文章将回顾我亲身经历的真实企业文化。对于那些希望在国内外企或德国公司工作的朋友们,都将是很好的参考。这份工作对我自己的整个职业观的塑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打磨的躺平者
刚毕业时,我还是个满怀热血的小青年,雄心勃勃地来到一家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台湾公司工作,负责外贸业务的翻译工作。然而,几个月后,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却被公司的工作节奏无情地击碎。这家公司不仅加班严重,而且实行大小周上班。除了工作外,自己再也没有精力去做任何其他事情。当时,毕业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台湾公司就是把女性当男性用,把男性当牲口用。” 可惜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硬是觉得自己可以 - 选择了这家公司。
我曾以为自己能忍受这样的工作模式,不过事实证明,我对生活与工作的边界看得十分重要。这点认识,也成了我今后求职的一个重要考量方向。
我在第一份工作中连一年都没坚持住,半年后便主动辞职了。
尽管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让我收获颇丰: 我的英语口语在不断的锻炼中变得非常流利。在工作期间,有两位客户试图挖我去他们的公司:一家是德国澳大利亚人开的公司,位于昆山;另一家是500强的大型美企,位于广州。
然而,当年我因为不愿长期出差而拒绝斯伦贝谢的offer,所以并不考虑需要离开上海的工作机会。然而,我自己也没想到,任性的我在第二份工作岗位上却工作了整整12年。原因无他,德企的工作环境实在是太舒适了。
我工作的第一家德企是一家以设计为卖点的德国服装配饰公司,在行业中曾经是德国第一。客户主要是一些高档服装品牌公司。公司是家族企业,由两兄弟经营。老大负责高档手柄(用于高档住宅的厨房和门窗等),老二则是我们的老板,专注于高档服装配件的生产。德国和国内不同,大多数公司都是家族企业。一些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更大的资金注入,才会选择上市,成为上市股份制公司。
事实上,德国人性格保守,厌恶风险,因此许多家族企业做得相当不错,也不喜欢过度扩张。我入职这家公司的原因也很简单:- 公司要求英语口语流利(因为上司是德国人),而我恰好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我被录用了。
我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是:1. 交通方便;2. 不加班(我特意问过并得到了明确的答复)。
02-
当然,外企还有其他好处。比如,我们公司不要求打考,迟到15分钟到半小时都不至于被责备。即便某天真的因为意外晚到公司了,也不会被扣工资。一入职就有15天年假,自己随时都可以请。病假只要有假条,就可以带薪休息。我有过生病一个月的情况,照样领了一个月全勤工资。
合同是无期限合同。五险一金按照工资最高标准交。(当时,在台湾公司,公司只交三险一金)。
我的上司Alexander,大中华区的总经理,是我进入社会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老师。在与他共事的那几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至今,我们都还是时不时会联系的朋友。记得我第一次去布置展位时,我和供应商一起画草图,沟通如何布置。当我把草图给他看时,他竟然拿起一把尺子量了起来,然后告诉我:“你的logo没有完全放在中间。”当时我没有经验,只是凭眼睛估计,并没有用尺子量。我于是问他:“我听说德国人做饭都是用量筒量好的水?”Alexander回答:“没错,我就是这样做的。”我真的大吃一惊。他继续说:“你难道不觉得这样反而简单吗?我还用计时器来定时烧饭的时间呢。”当然,随着我接触的德国人越来越多,我发现,Alexander是属于非常传统和老派的一类德国人,他们身上保留了很多德国人美好的呆板印象,比如非常的认真,严谨,诚实和守时。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是那样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那些老派德国人的努力使得德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在我看来,如今的德国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如果不是德国在许多方面仍然延续着旧的标准,比如对建筑和产品的严格规定,那么德国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松散和滞后。
03-
公司的盛衰史
我们的设计理念非常前沿,产品精致,所用材料均符合欧盟环保标准。目标客户就是高档服饰品牌,比如国内的宝姿和雅莹等。当时国内对设计配件的认知尚未成熟。许多配件都是国内设计师从国外采样后在国内加工的。我们的展示板提供实样供设计师参考,设计师在查看样品的同时,脑海中已经构思好了如何搭配那些面料。为了方便设计师,我们还提供免费的样品,这是其他配件公司所没有的。我们清楚,设计师手中有真实可见的样品,能比单靠图片更激发灵感。凭借前所未有的设计和领先一步的营销模式,我们的公司迅速在行业中崭露头角,口碑更是一传十,十传百。在公司发展最好的几年,德国总部甚至考虑在国内开设加工厂。最终管理层认为:“我们本就是定位高档配件公司,因此,生产成本稍高,客户应该能够接受。”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与国内生产商合作的模式。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服装行业遭受重创。我们的德国客户ESCADA宣布破产,并于2009年11月被印度钢铁巨头拉克希米·米塔尔的儿媳收购。与此同时,阿迪达斯在国内也于2012年关闭了苏州分公司。除了德国本土的困境,我们在国内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设计抄袭。除了生产部门,我们的德国公司还有设计部门。每到时装周,他们会前往各个秀场进行取景取样,并根据下一季的流行色和面料设计展板。许多款式还会在德国申请专利。德国公司注重一板一眼,程序和制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标准。然而,国内同行却更倾向于“拿来主义”,他们既不会考虑对方为此付出了多少财力和心血,也缺乏应有的道德意识。起初,与我们合作的设计师们非常有契约精神,选中的款式若价格不合适,他们宁愿放弃,也不会抄袭。然而,随着生意下滑,品牌公司对服装成本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采购部开始利用我们的实样去工厂直接打版,设计师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平价品牌拿着我们的样品到处仿制。我们曾收到客户寄来的样品,与我们的设计一模一样并询问:“这是你们的吗?为什么质量那么差?” 我们发现金属制品的背面竟然连我们公司的注册商标U型logo都被复制了。在展会上,尽管我们限制某些客户取样,但这样的限制显然远远不够。甚至有客人会从我们的展示板上偷偷拍照、取走样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国外企业对开发国内市场犹豫不决,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专利会面临铺天盖地的假货威胁。上海分公司和德国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德国,业务下滑主要是由于行业的不景气,而在国内市场,则是由于假货问题严重。我在2008年第一次前往德国,参观了我们自己的工厂。此行中,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首先,工厂几乎实现了全自动化,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其次,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尤其是那些年长的员工。我最记得的就是我们的模具师傅和染色师傅。模具师傅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 而染色师傅则近60岁了。模具师傅手中拿着成品,耐心地向我讲解如何通过触感来判断表面的打磨是否到位。他细致地抚摸着表面,时而将产品放近,时而又远离,目光专注,仿佛在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那位满头白发的染色师傅则更是敬业,他凭借多年的经验,能够一眼判断出颜色的调配,并对此感到无比自豪。在工厂里,我还见到了我一直通过邮件联系的Herr Schönfeld。他的邮件措辞一直非常谨慎,因此我猜测他年纪不小。见面后我才知道,他还有几年就可以退休了。德国当时的退休年龄是65岁。尽管年已花甲,他仍兴致勃勃地向我展示他工作时使用的德英词典,并表示很高兴有机会用英语与我交流。他说:“我在学校里没有学过英语,所以现在即便一直在自学,还是说得不太好,请你多多包涵。”随后,他又神采奕奕地谈起自己向往的退休生活,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十几年前,传统而保守的德国人依然不少,正如许多人所说,许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很少换工作。家族企业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他们招募的员工大多是附近居住的人。员工们不仅视公司为谋生的地方,更将其视为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的关系紧密而融洽。正因为如此,公司的稳定性使员工能更安心地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他们这种对工作的专注与热爱深深打动了我: 如果我也能从事一份我真心喜欢的工作,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在危急关头,人的真实品格才会显露出来。哥哥的家具手柄业务蒸蒸日上,而弟弟的服饰配件业务却日益下滑。原本两家公司是联合报帐的,但哥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利润正在不断弥补弟弟的亏损,因而要求将两家公司的账务完全分开。弟弟对此自然不同意,认为哥哥的做法违背了家族的意愿。这引发了两人之间的激烈争执。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哥哥决定将他的公司出售给同位于比尔菲尔德的德国公司旭格(Schüco),并要求公司保留所有员工。哥哥甚至为在香港工作的员工都安排好了出路,把她也一并挪到了旭格德国公司。公司的盈利业务被出售,弟弟心知肚明 - 他的公司注定难以为继,最终会面临破产的命运。弟弟开始变卖土地、厂房和办公室等值钱的资产,并将资金转移至私人账户。财报发布后显示,公司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债务,被认定为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果不其然,所有者最终宣布了破产。员工们陆续被遣散。我记得很清楚,Mr. Schönfeld在他工作的最后一天发了一封告别邮件。他在邮件中写道:“这是我工作的最后一天。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但不得不离开。人们常说,生活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如果你看到的一面不好,就翻过来看看另一面。但我想问,如果另一面也是黑暗的,那该怎么办?” 这番话令人感慨,让我意识到员工在公司中往往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毫无价值可言。后来,我陆续听说公司员工因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将公司告上法庭,但官司一直拖延,没有结果。不过,当时破产的只是德国总部,分公司由于财务独立仍然存在。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我后来的故事也不止于此,但在此我就不再赘述。这是我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从初出茅庐到职业成长,我对公司肯定是有感情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醒悟过来。对老板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永远只是利润报表上的最后一个数字。谁能让数字变黑,谁就有价值;一旦数字变红,那些曾经的贡献便不再被记住,甚至包括最初让其变黑的那个人。我说的其实就是我的直属上司。他在上海工作了八年,曾几乎每隔一周就飞往香港,独自负责两个部门,帮助公司度过了人手不足的艰难时期。然而,一旦他失去了价值,老板不会记得他以前的任何贡献。这就是现实。我目睹了我的上司如何被公司榨干,然后被抛弃。虽然这与老板的人品有很大关系,但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这样的老板呢?- “别和公司谈感情。”这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中学到的最大教训。-"不要以为工作环境好、同事好就是好公司,这只是一种幸运,说明你有一个好上司。" 我很幸运,自己遇到了好上司,因而有了很好的工作环境,但是这个和公司所有者的关系并不大。-"在任何岗位上,都不要失去持续成长的斗志,因为一旦失去,在需要的时候很难找回来。" 因为大多数时候,你认为可以稳定一辈子的岗位几乎不存在,越往上走,挑战越大。对我们来说,有能够转移的技能才是真正重要的财富。-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是因为我仍然能够获得我想要的利益,而不是因为这家公司离不开我,更不是因为我亏欠了这家公司什么。" 很多时候,HR会用这种话术来操控你的心理。在公司,我们只谈工作,只为自己考虑,不谈感情,也不以资本家的视角看待员工,因为你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被针对的对象。对我来说,我只需要把"照顾"我的上司交代的工作做好, 为他分担工作就行,而不是为了公司鞠躬尽瘁。我在第二家德国公司的经历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届时将更贴近德国的就业现状进行探讨。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每一次的“转发”和“在看”,都是你对我无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