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德文化之: 中国大龄单身女性如何走出婚恋困境?

文摘   2024-06-22 22:03   德国  




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两周前,我回到生活过两年的巴伐利亚Oberpfalz(上普法尔茨)参加了一个朋友的新娘单身派对。


我其实是未来新郎Simon的好友,和他的未婚妻Ananja在一起吃过几顿饭。因为Ananja在德国没有其他朋友, Simon就请他身边的女性朋友一起为她办个单身派对。


未来新娘Ananja是个加拿大籍的印度姑娘。未婚夫Simon通过Tinder(交友软件)认识了她,然后借着经常去加拿大出差的机会,两人见面就逐渐发展成了恋人。去年,Ananja为了Simon从加拿大搬到了德国,今年八月,两人即将成婚。



缘分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借着他们的故事,这次就谈谈我对爱情和婚姻的一些看法,也正好回应一些读者的提问。


这篇文章完全是我个人的主观分享,基于我“精致利已主义”的视角。


1

我们都需要补爱情的学分
中国传统一直提倡“先立业后成家”,因此在国内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读书时,老师和家长普遍担心孩子谈恋爱会分散学习精力,将学生恋爱视为禁忌。

然而,一旦孩子踏上社会,家长又会催促他们尽快找对象,仿佛找对象就像去超市购物一样简单。如果找不到,家长便会认为是孩子不够努力。

事实上,婚恋是贯穿人一生的课题,更是一种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的技能。从小,我们就在耳濡目染中观察父母如何相处;情窦初开时,我们开始学习处理自己的感情,学会沟通和解决冲突。有了伴侣后,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和共同生活时间的推移,我们其实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相处方式。

在德国,早熟的孩子可能从幼儿园就开始谈恋爱了。老师和家长视其为孩子正常发育的一个环节。正因为如此,子女和父母可以不避讳地谈论这个话题,给孩子合理的引导,一起经历感情的成熟过程。

而在中国,子女往往需要走更多的弯路才能学会如何与伴侣相处和解决冲突,摸索出自己的婚恋观。

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和老师从小避讳谈及这个话题,导致子女在与父母交流时会有莫须有的羞耻感;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近年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变化巨大,很多父母当年的婚恋观念已经跟不上现在年轻人的想法。

这也导致了不少年轻人活在一个时代的夹层中:既向往互尊互爱、平等的婚姻关系,又摆脱不了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

2

大龄女性婚恋困境造成的原因

与西方的男女平等思想鼓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地位的观念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则期待女性在婚姻中依附于男性,寻求保护和支持。

如今,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经济的独立。她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色,能够独自买房买车,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自主能力和独立精神。

然而,与她们的背景和成就相矛盾的是,许多成熟女性在谈论婚姻时依旧持有“女性向上择偶,男性向下兼容”的观念

即便自己非常出色,她们也希望能找到一个更为优秀的伴侣。在某个访谈节目中,我听到一位女博士表达她的择偶标准:“我想找一个能驾驭我的男人。” 

与不少生活在双重标准下的女性不同,国内的男性主流仍旧希望自己的妻子循规蹈矩,生儿育女,爱做家务。因此,这种相互对婚姻不匹配的期望就造成了近年来高学历未婚女性越来越多的局面


3

婚姻并非是必需品

其实,婚姻于人生从来不是必需品。你对婚姻的期望值和对方不同,不入局就是了。强求自己进入婚姻,不仅自己过得不开心,于人于己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好的伴侣或婚姻更是件稀缺品。这也就注定有一部分人的确会一直单身。当然,事实上,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或者需要婚姻。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则另辟蹊径。

如果你想要的是稀缺品式的婚姻,就我看来,如果自己有了足够的风险意识,这也未必是不好的事,毕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在德国也不乏很多人坚持单身,或者同居很多年却一直不结婚的人群。


但是,如果你本身是希望结婚的,那么调整好心态、适当降低对婚姻的期望值,也许会更加容易获得幸福。


但是,不管你是属于哪类人,一旦决定步入婚姻了,必然有义务去经营好它。婚姻,绝对不是靠单方面努力就可以的。夫妻双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4

我们低估了找对象的困难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组数据: 2018年上海市成年男性超过1.8米高的人数比例大约为9%。25岁到35岁之间的男性超过1.8米的比例不超过7%的。结合上海月薪过两万的人数比例大约是8%。那么,25到35岁的男性,在上海月薪超过2w的不超过6%。


这个数据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你对对方的要求越多,那么就越难找到符合你条件的对象。

在欧洲,尤其是大城市里,生活着很多单身大龄男女。根据德国2018年的普查,德国单身家庭比例为42%,约占德国人口五分之一。

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多数普通人群选择结婚的条件并不看重对方的固定收入、是否有房子以及房子的大小等物质基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聊天来了解彼此的价值观,通过共同活动来探索彼此的兴趣爱好,然后再决定是否试着在一起。

即便如此,好的伴侣还是非常难得的, 依然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单身 。那么,如果你既要三观一致,又要强调经济基础,那么可想而知,你单身的概率会有多大?

更何况,择偶是个双向选择,我们每个人的标准还各不相同。如果对方更在意外貌,那么你的学历就不再是你重要的附加价值; 如果你更在意对方的年纪,那么对方的外貌就不再是他的关注点。因此,即便符合你条件的人也未必会选择你。

5

你择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在择偶时,我们不能什么都要,而是要找到你最需要的。当Simon和Ananja初次见面时,双方的外貌吸引力确实为他们第二次约会奠定了基础。然而,Simon最终选择Ananja的主要原因在于她的独立和聪慧。Ananja则承认最初对Simon并不感兴趣,但通过两次约会后发现他的价值观正,心地善良。这些因素促使他们决定建立一段正式的恋爱关系。


尽管我们通常希望自己的伴侣条件出色,但实际上,我们所希望对方带来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能够降低我们在择偶过程中的挑剔程度。


举例来说,Ananja看重Simon的正直和善良,因此不在乎他的收入低于自己。相反,Simon欣赏Ananja的聪慧和独立,因此愿意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大部分家务活。


图: Ananja 单身派对


在这个过程中,学历和经济基础相对于性格和三观而言变得次要。- “我为什么要嫁给一个收入不如我的人?”  - "因为他给了你婚姻中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能够提供给你足够的情绪价值。"


月收入5w的家庭一定会比月收入3w或4w的家庭更幸福吗?我想是未必的。


婚姻的幸福和生活质量更多地依赖于彼此的情感支持和共同的生活目标,并非为单纯的经济条件。更何况,经济条件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发展。


明白自己真正想从婚姻中得到什么,才是自己选择伴侣的最重要标准。


6

也有人问我如何在36岁时遇到我的伴侣。其实在那之前,我已经为单身生活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我就是渴望一段值得让我付出承诺去坚守的婚姻。


我对那些在网上大谈“女性的价值在于生育”、“女性应该做家务”和“男人只爱年轻漂亮女人”的男性群体一向感到嗤之以鼻。时至今日,依旧如此。


但是,说实话,受益于上海家庭环境对男女平等的重视,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男人。


我从小到大的环境中,不论是邻居、同学还是同事,大家都非常尊重女性。然而,经历了一次相亲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择偶时需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当时的相亲对象非常尊重女性,重视家庭,责任心强的传统好男人。但是,当他提到自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时,我立刻意识到我不可能和这样一个人共度一生。当时,我大概是34岁。我其实很感激那次我唯一的相亲经历,因为它帮助我澄清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对于我来说,成为好的恋人的第一步就是能成为好的朋友,因为如果我们连想一起做的事情都没有,那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默契和共同成长。在了解到自己的核心需求后,对方的其他条件对我来说都没有那么重要。


当我开始和现在的伴侣约会时,我们都是外国学生,没有收入。作为同学,我对他的家庭和经济情况知之甚少。其实我也没有关注过这些。我想,我们有学历,有工作经验,总不会饿死吧。


在相处中,他对女性的尊重、对他人的包容和对学习的认真才是我更加重视的。真正让我决定和他在一起的,是他对这个世界无尽探索的渴望。他和我一样,喜动,并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


品格价值共同的兴趣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理想中的伴侣是可以像好朋友一样分享生活中乐趣的人。


转眼,我们在一起已经五年多,我的确是比以前更幸福,现在的生活也比一个人的生活更丰富。


: 上周在意大利中部


7

细节见人品,日久见人心

这里可能又有人会说了: 我可以不慕强,但是也不扶贫。我想说的是,对另一半更兼容并不意味着就是扶贫。对方究竟有没有和你一同成长和进步的潜力,还要看他的性格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塔本纳苏蒂说:“男人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他的性格和品质,尤其是在他失去警惕的时候,在他不再努力给你留下好印象的时候,或者在他没有意识到你在观察他的时候。”


简单来说,就是日常细节看人品不要听对方说什么,而是看他平时做什么。比如,他对工作的态度是马虎的还是认真的; 他对身边人是宽容的还是斤斤计较的; 他对你的态度是干预还是尊重......这些越是日常的表现越能反应出一个人不加修饰的人品。


和国内不同。在德国,大多数人会选择婚前同居来作为婚姻生活的炼金石。这是因为人们需要时间来了解彼此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需要一个相互适应生活习惯的过程。


我想,如果玫瑰和方协文也能同居几年再结婚,我想,玫瑰也不至于看不清对方的人品以至于婚后后悔。


至于网上还有人说"同居过的女性还会有男人要吗"。对我来说,我非常感谢这样的男性不会来"祸害"我。对婚姻负责,才是我认可婚前同居的原因, 而并非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适婚女性。


我和男友在同居了四年后步入婚姻。这四年,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也肯定他对我爱和尊重是出于真心而非伪装。


8

互补的团队才是最好的

有共同的爱好也不意味着双方需要时刻在一起。彼此的精神独立会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健康,且有个人的成长空间。


我和队友刚恋爱时,我会非常在意我们是否有共同的兴趣是否能在许多事情上产生共鸣


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彼此的独特之处才是真正难得的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我们才能扩展彼此的生活体验


比如,队友喜欢旅游,而我喜欢美食。于是,我们在一起后,他开始和我一起尝遍各国美食; 而我也在他的安排下,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从而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


我们都喜欢看电影,但我们关注的点有所不同。他重视台词和导演的镜头,而我更关注演员的表演和故事的逻辑性。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关注点,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和欣赏对方对电影的独特见解。


: 在法国Carcassonne


虽然我和队友都是比较外向的性格。但是,我本人的性格比较冲动,经常会有新的主意,但是行动力弱; 而队友正好和我相反,他在做事前经常会深思熟虑,一旦下了决心,就会坚持切实落实。


我对队友过: 我们是一个团队,要彼此合作,相互鼓励,才能效用最大化。我会鼓励他在决定前深思熟虑,而他则支持我付诸行动。队友对此也深以为然。就是因为我们是这样一个团队,所以我们仅仅用了三个月就从决定到落实了买房,从而完美避开了德国高利率时代。我想,很多结了婚的人明白夫妻可以在很多决定上同步,相互支持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我一直认为,彼此的互补部分才使我们的婚姻可以达到 1+1 > 2 的效果


9

结束语

无论结婚与否,自己是否可以经济独立都是最重要的。自己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我觉得,这并非是自己择偶的价码,而是自己本身该对自己有的要求。

对于想结婚的单身女性,选择伴侣更要考虑他给你带来的东西是否符合你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期


如果你能真正摆脱自己所不认可的传统束缚,而坚持自己的婚恋观,我觉得你就是无坚不摧的。什么"女性的价值在于生育”、“女性应该做家务”和“男人只爱年轻漂亮女人"....... 这种言论根本不会让你感到沮丧,更不会动摇你的决心,因为这种层次的男性根本不是你的择偶目标群体。


我在34岁的时候依旧遇到了人品非常好的相亲对象。如果不是我对伴侣的期望值不同,那么我很可能那时不久就结婚了。


我在41岁时的结婚对象完美符合我的预期。他和我同龄,双硕士,精通五国语言,现在收入也颇丰。谁说大龄女性就找不到好的对象了?到底是谁在给大龄女性"判死刑"?


图: 在香港登记


即便真的没有遇到合适的又如何?这世上,那么多单身男女,也不少你、我一个。你结不结婚,都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选择,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婚姻更重要、更值得投入的事情。我们要过好这唯一的人生,婚姻只是它的一部分。






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有灵魂的公众号。一边跑,一边在思考。(36岁留德,转行2次,环游50+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