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1): 我眼中的上海和柏林

文摘   2024-10-20 23:58   上海  

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这些年来,除了2020年和2021那两年因为疫情,我没有回国。其他年份,我每年都会至少回国一次。
每次回国感受的反文化冲击都会有些不同。这次,趁着我在国内的日子,我会慢慢开始写我的双城故事。

1

去年回国,我已经觉得上海的物价比柏林便宜不少了。记得疫情还没完全结束,2022年我回来时,还觉得上海的物价真的不比德国便宜多少。
可是想不到能源危机一开始,德国的物价是突飞猛进地赶超。
以至于去年回国,队友对上海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上海又好吃又好玩,物价还非常便宜
和Zwingerbrother(德国一对网红兄弟)来国内体验低廉物价不同的是,我和队友去的餐厅都还算比较好的。
尽管如此,又是优惠券又是团购,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高级的餐厅都变得比以往亲民很多。
朋友说: 疫情后,国内经济也不好。餐饮业也很卷,不得不多搞活动来吸引人。否则很容易就倒闭了。
是的。记得我小时候曾红极一时的土家烧饼,因为卖得太火,在短短两个月里,我家门口的菜市场里从一家开到了十家。很快,人们吃厌了。一年后,再也找不到一家。
人们的兴趣总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哪里有钱赚了,人们总是会习惯一窝蜂地去参与,就怕自己错过发财的机会。
包括以前的p2p(个人小额借贷),和朋友聚会时,我一直吐槽这种理财的危险性。
可是,朋友总是以为别人的故事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直到后来真的发生在他的身上。他在一夜之间痛失了80万。
我们是太浮躁。我自己曾经也有过浮躁得睡不着觉的经历。直到后来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普通,才开始完全能抵抗住投机的心理。当然,这本身我也是付了学费的。
当初,自媒体在风头上时,又是一溜烟的很多人都来做自媒体,想着某天自己也能成为百万级网红。难道大多数人真的是为了可以实现自由?
作为一个小自媒体从业者,我可以告诉你,真正自媒体人的工作强度不会小于正常的上班族,并且业绩压力也不会比上班时少。
很多人入行是因为觉得自媒体现在很火,能赚大钱。
想赚钱,从来不是件错事。但是一旦太浮躁,就容易被人钻空子,一旦太浮躁就会为了流量失去了道德的底线。
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复制,每个人都要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个是需要华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我以前的老板(德国人)一直对我们说: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深以为然。
这也是德国人的性格。做事一向谨慎,如果是自己不了解的,宁可错过也不愿尝试。
当然,德国和德国人也真的因为自己这种秉性,错失了很多机会,以至于现在不得不做出非常痛苦的结构性调整。
我想,我们都在学习,只不过,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2
我想,其实上海除了太大,上下班通勤比较累以外,还是很适合生活的。
房租其实和工资比,并不算贵得离谱。不像香港月入2w,月租4k却只能住4平米的格子间(短视频看到。)。
而且娱乐和餐饮比较丰富,不同价位的选择很多。
我记得10多年前,我最喜欢的早饭是鸡蛋饼,里面包跟油条,我爸爱叫它包脚布。它在上海当时的价大概是3.5-4元不等。

后来一次和朋友们去青岛玩,同样的鸡蛋饼,价格竟然开到了5元-6元。我当时才明白:并不是一线城市物价就高。物价的高低真的只看供需关系。


这是我喜欢上海的地方。消费者在很多时候都更有话语权。


3

每次回上海,我也都能发现上海的变化。
2018年,我出国时,坐地铁线会先下后上还不是大多数。
可是这次坐地铁,即便在人流巨大的人民广场,我都觉得大家变得格外有耐心。
然而,巨大的人流将我吞没的时候,很久没有的一种孤岛感觉又涌上了心头。
上下班高峰,这可能是我一直无法释怀的一种压抑。
有人说,城市的冷漠是边界感;可是,这不是我理解的边界感,而是孤独感 - 越大的城市越让人觉得孤独。
有人可能不知道。柏林的人口密度是超过上海的。但是和上海不同的是,走在柏林街头的人并没有那种行色匆匆的感觉。
而在上海的早高峰,每个人都在往前赶,好像你不走快点,就会被人赶上。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在前面那位走得稍慢时,我甚至会有不耐烦的感觉。
可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搭上自己等待的那班车不是嘛。我搭上早一班,抑或是晚一班,不过也就相差15分钟到家。可是我却觉得我没有晚到家的道理。
卷也是一种文化。可能我们的文化始终都是卷的。只不过这两年,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卷不过来了。
这15分钟,不是我晚的时间,而是我落后的时间。
现在在柏林,我是坚决不会去赶车 - 等着不是更省力吗,我也不差这十几分钟。
在德国,时间反而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不要说你晚十几分钟上车,即便是你晚几年上学,又怎么养?人的一生长着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
在德国生活,你就会这样不知不觉地变懒。以至于这六年来,德国除了物价越来越高,我见到的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你去的那个店,它会一直在,可能以前招待你的服务员走了。可是店还是没有变,可能菜式也没有变。
这在国内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存在。
4
我和父母的关系就是那么微妙。我爸会说:每次你回家,我就觉得度日如年。
因为他要开始每天操心今天我要吃什么,而不是像和我妈两人在家时,吃什么就比较随便了。
我和我妈比较有共同语言,所以经常拉着她到处玩。但是,其实我不清楚:我妈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些娱乐,还是陪着我在玩。
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
对子女的爱是相同的。但是,外国父母不会因为子女不在家而随便潦草地过自己的日子;他们更不会因为子女在家,而每天动着心思做不一样的菜式去取悦子女。
中国父母的爱是含蓄而炽热的。我父母从来不说爱我,却在无处不在的细节里体现着对我格外关心。
我是很幸运的孩子:和父母关系非常融洽。
当我和队友在一起的时候,我曾对他说:你是我最爱的第三个人。你知道在你前面的那两个是谁吗?他说:是你父母。
他去年在上海的一个月都感受到了我父母对小孩的无微不至的爱护。这和他的父放养式的教育方式母大为不同。
自此以后,他对我的父母也是前所未有的毫无保留的接纳,甚至不允许我在背后有时抱怨我父母。在他看来,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少了。
我觉得人最大的幸运不过如此:就是你被你爱的人爱着,而且他们还互相相爱。
5

在德国,有规定开车时是不能随便按喇叭的。于是,有时候我们去欧洲其他城市,听到路上有喇叭声就会格外的敏感。

喇叭声仿佛在告诉周围的人这里有位浮躁的司机先生。

然而,Zwingerbrother在上海游玩时,他们曾提到上海是个比德国还安静的城市。路上不仅听不到喇叭声,而且因为车多数都是电车,所以没有在德国常听到的马达轰鸣声。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上海市开始了七不宣传。然后,新交规开始普及。一晃10多年过去了。上海的文明素质已经比以前提升了很多很多。
路上很少见到人吸烟;排队的人也越来越多;车辆看到行人过横道线会主动让行 - 不知不觉中在这个城市已然成为了主流。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遵守规章制度的。但是,这在每个地方都是如此。欧洲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欧洲,我有预感国内在素质建设上面也会很快普遍赶超欧洲。起码现在的上海,在文明建设上,我觉得是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城市。
先写到这里,还有很多故事,下次继续谈。

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有灵魂的公众号。一边跑,一边在思考。(36岁留德,转行2次,环游50+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