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老戏《打渔杀家》

文摘   2024-12-10 08:55   河北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是一出精雕细刻了一百多年的骨子老戏,精彩好戏,今天粗略谈了一部分,改日详细谈其他的细节。

这出戏,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是有它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如果一出戏从方方面面都立不住,那么它肯定会被淘汰在时间的长河里,之所以它能流传下来,一百多年仍然长演不衰,就是这出戏总有很多的“点”,能使观众有不断欣赏的这种欲望,就像一个文玩珍宝一样,可以使观赏者,喜爱者不断地要拿出来揣摩,欣赏,把玩,陶醉,愉悦。

那么这出戏让人欲罢不能的“点”都有哪些呢?有这么几处。

第一就是它的故事情节。虽然通常说国剧的这种剧本都比较水,水的原因,是因为和皮黄的来源有关。

开始的皮黄的编剧,文化人参与的很少,所以剧本剧目粗陋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对来说很多的剧目还是很吸引人的,用西式的说法,就是有故事情节和有戏剧冲突。

那么《打渔杀家》这出戏就是这样,它首先是有一个好故事,有一些戏剧冲突。

比如说财主催讨鱼税,教师爷去家里寻衅滋事被打,结果肖恩去告状,反而被诬告使他怒火中烧,终于动了要杀财主全家的这种念头!这都是吸引人的“点”,还有一些戏里的细节,也很吸引人观看遐想。

比如其中一场,老生上场以后,唱的那段著名的唱段:“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而后,女儿出来献茶,父女两人对话就特别耐人寻味。

只见肖恩抬眼看了看自己的女儿,言道:“儿呀,为父怎样嘱咐于你,不叫儿渔家打扮,儿为何还是渔家打扮?”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什么是渔家打扮的?那就是长期在水边作业的这些女孩,十几岁的时候,也不习惯于穿鞋,是光着脚的,那么在家里可能也有这个习惯。由于年龄见长,那么作为父亲看到以后,就觉得于理不合,不大雅观,于是就对女儿有些苛责的语言。

肖桂英看到父亲不悦,甚为不解,于是答道:“孩儿生在渔家,长在渔家,不叫孩儿渔家打扮,怎样打扮?”想小女生的心性,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也是因为底层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禁忌吧,这些都是值得观众思考回味的一些问题,耐人寻味。

京剧《打渔杀家》

那么,一出戏如果没有一点戏剧冲突,可不可以演呢?当然也可以演,比如说像《醉酒》这样的戏,当年看的就是娘娘的跷工绝技,故事情节简单到可以忽略不计。

后来的艺人,虽然废跷而演,名曰“与时俱进”,人们也从观赏绝技,成了看名角的轻歌曼舞,但是如果剧情简单,那么名角还得有些个“唱、演”来撑这个场子才行,否则的话,这出戏就会“温”的很,是不会“叫座”的,这也就是类似这样的戏,为什么A演就有人看,B演就没人看的一个原因。

回头再说《打渔杀家》这出戏的唱,虽然没有几段,但这几段唱都已成为京剧的经典,比如说刚刚出场旦角唱的:白浪滔滔海水发,以及老生唱的:昨夜晚吃酒醉,肖桂英在家里等待父亲归来唱的: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

这些唱虽然都是不复杂的唱腔,但都成为了观众特别喜爱的流传至今的经典唱段!那么流派与流派之间,还有一些不同的唱法,比如说那段原板,梅派用的是“由求辙”,而张派则用的是“人辰辙”:我的父抢头告输赢未准。

据当年的老戏迷回忆,这出戏演得最好的有两对组合,一对组合是把这出戏演出名的谭鑫培和王瑶卿二位大师,另一对组合就是梅兰芳和余叔岩,梅兰芳学的是王瑶卿,余叔岩学的是谭鑫培,这出戏经他们手以后被发扬光大了。

老人们说虽然看似二人合作,但是必须恰到好处,才符合艺术的真实。

父女二人出场以后,划船的身段距离,必须保持特别的准确!这就要求演员的步子快慢、神态以及互相的交流都得到位,不能让人感觉台上的两位演员忽远忽近,忽快忽慢。那么就不会符合艺术的真实而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了,所以演员必须有一定的功底,也就是得经过严格训练,才能上台。据说这一点看过梅兰芳和余叔岩的老戏迷,都说他们二人演得特别好。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浅谈京剧唱念中的“四声”问题

谈谈“规矩”二字

关于京剧业余学程派的几个问题

对新艳秋盲目崇拜的过分言论,是给她抹黑的一种行为

浅谈戏曲艺术上的审美差异

矛盾的统一体——关于程砚秋艺术的话题

怎么看程派“五小程旦”之后的吕洋

看了电影《梅兰芳》只想谈谈《汾河湾》

荀(慧生)派是被误解最厉害的一个流派

对梅派艺术理解上的一些认知

我对张火丁去当老师的看法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