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先生的入室弟子,程派二代重要传人赵荣琛先生的嗓子,是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但被“赵粉”一搅合,就变得“波云诡谲”,“扑朔迷离”了。
听力鉴赏力正常的人,认为赵荣琛嗓子不好,可“赵粉”们说他的嗓子好,还说超过了程砚秋,不喜欢他的另外一拨“粉丝”也说他嗓子不好,那就没法听,老年的几个录音无不是噼里啪啦的,又横又塌,到底谁说的对呢?
赵荣琛先生在示范身段
1954年,赵荣琛从沈阳回到了北京,他新组建了自己的私营班社:“大风京剧团”,老生是梁庆云学杨派,小生储金鹏,曾经和程先生合作过,琴师是沙韶春,不过,“大风剧社”虽然组织起来了,但是在北京的演出效果和收入并不理想,于是他就动了去跑码头的想法。
大家知道,一个艺人嗓子不会老是那么好,偶尔嗓子不在家不痛快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有一种现象特别令人深思,有的人嗓子其实并不是很好,但是他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自我感觉很好,并且总是标榜自己嗓子好,从不出问题,这符合客观事实吗?
这种现象在普通的演员里有,在名角里也有。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吧。
比如说赵荣琛,他年轻时候嗓子好不好我们也不清楚,但是他老年的时候,几乎每一部留下的录音,嗓子音色都出过问题,或大或小,但是这不妨碍他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的嗓子一向很少闹毛病”,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他的嗓子,就没有一次不闹毛病的,这也是客观事实。
那么上面说了,1954年开始,他自主的私营“大风京剧团”在全国各地跑码头,有一天他们来到了芜湖演出,由于开始的上座不理想,于是剧团里有些人就想排演一些不常演出的戏,来吸引观众。排哪出戏呢?有人就提出了就排《白蛇传》吧,不过全演时间太长,那就从金山寺开始演到祭塔,这是多半出《白蛇传》。
不过,戏是好戏,但是并不好演。金山寺这段其中水斗一场,除了唱昆腔以外,还有繁重的武打,那如果戏不熟,演员和演员之间就会配合不好,严重的还会在台上出问题,那么祭塔也不容易,虽然说主角坐在那里,但要唱大段繁重的反二黄成套唱腔,这需要演员有嗓子能应付,赵荣琛自己信心满满,但是那天演出的时候还是出事了。
白天排了一天忙个不停,连吊嗓的功夫也没腾出来,赵先生只好等着台上见吧,结果到后台化好妆,一试嗓子他心一下子就紧了,为什么呢?小嗓一声不出!这可要命了,没办法,只能在水牌子上写了一个声明,告诉观众自己嗓子不在家,请观众原谅。
《金山寺》开场了,赵荣琛扮演的白素贞与青儿驾着小舟来找许仙,他们唱的是昆曲“醉花阴”,此时的赵荣琛只有张嘴嘎巴的份儿,却发不出一点声音!他所有的唱,都由对面的小青代唱。严格讲,这样是不符合规矩的,但是也不知是南方的观众不懂,还是那时的观众性子太好太宽容,台底下居然什么反应也没有。这种事情要在天津,茶壶早飞上台了!
就这样稀里糊涂,金山寺开始到了水斗这一情节了,可是,水斗演完了,接下来就是“断桥”和需要唱功的“祭塔”,好几十句的反二黄慢板,没有嗓子怎么过关?而且这段反二黄唱腔难度很大,有高有低,高腔高耸入云,低腔低回婉转,好嗓子都难以驾驭,别说他这个连点声音都没有的嗓子了。
老赵也是拼了,他急火攻心,在水斗的开打上,使出全身的解数,一套快枪特别卖力气,打的又急又快。对面与他对手的演员也很奇怪,这老赵今天是怎么了?怎么玩起命了?他不知道老赵实际心里想的是,打的累一点儿,全身发汗,多出点汗,嗓子也许就给套出来了。
还别说,这个方法还真管用!折腾了一气“金山寺”演完的时候,他的嗓子居然能发出点儿声音了,于是“断桥”第一句闷帘导板能唱了,这下心情大好,心情好嗓子好像也没有那么多束缚了,居然张嘴有了声音。
可以想见,有时候嗓子受心理因素影响很大,比如说谭富英在天津唱不了《四郎探母》的嘎调,就是这个原因,那么心情愉快了,嗓子也慢慢回转,等到演《祭塔》的时候,基本上嗓子就回来了。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祭塔》终于唱完了,老赵的嗓子音色虽然不理想,一会有音,一会没声的,但不管怎么样,他台上卖力,台下宽容,这出戏总算是唱完了,老赵下了台,咧着嘴笑着对大家说:“我这就是祖师爷赏饭!”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戏曲衰落原因众多,和受众的普遍审美以及认识混乱低下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