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我是“遗老遗少”;“九斤老太”,这一点我是不承认的,这不过是这些人对我不了解。我早就说过,我从来不反对“创新”,我也从来没有认为盲目的“守旧”是最好的。
世界在发展变化,那么不变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但是怎么变就有说法了,辅佐梅兰芳成为“伶王”的戏曲大家齐如山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一切事都应该随时改良,这是定而不可移的道理”,但他随后又说:“但若是改而不良,就不如不改”。
其实怎么发展,怎么守旧,都有很多的说道和说法。在艺术上,一定不要盲目地认为 “创新发展” 一定就好,“守旧”一定就不好,也不能认为“守旧”一定就好,“发展创新”一定就不好,这里边儿有很多的限制的条件,而不是简单地头脑一热喊一声口号,由着自己的性子去随便折腾,就能弄好。
早就说过,文化不是科学,那样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讲,一定就是把路走歪了。
那么有的人认为守着旧的东西不能变化一点儿,这也不符合客观规律,所以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好,这才是目的,离开这一点空谈“创新”枉谈“守旧”都是不可取的。
这样的教训还少吗?为什么四九年前一些艺术大师的“创新”很多都留下来了,当然他们的“创新”也不是每每都好,这就是一种事实。
最典型的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他到老年的时候,很多年轻时弄出来的 “新戏” 都不演了,当然有年代和历史环境的原因,但和他慢慢地明白了国戏的特性和应该遵守的规律也是有关系的,他最著名的一句话“移步不换形”就很具有代表性。
那么四九年以后的所谓“创新”,特别是那种用“中西结合”搞出来的东西,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立住多少?就是他们违背了国戏的那种规律,盲目的认为只有“创新发展”,才是戏曲前进的唯一道路。
文化
科学
岂不知没有继承的所谓“创新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弄出来的东西,非驴非马,不是玩意儿,张君秋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改了好,要往好了改”他老人家是特别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的,所以他的张派就立住了,那么所谓的“赵派”就没有立住,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这种盲目地认为,把新东西掺进去就是改,就会是好的所谓“创新”绝对是把道路走错了,但那些叫嚣着要“改”要“不破不立”的人他们不会认为错,这种风气,改革开放以后那真是愈演愈烈!结果是新编戏那么多,却没有几出能立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观众讨厌新观众不爱看,花大量资金最后成了实验品,弄出来的新布景道具往仓库里一堆完事。
可是这些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在盲目地朝这条走错了的路上狂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但在国内折腾,走出国门仍然不思悔改,并且变本加厉,弄出一套不中不西的东西,更是把京剧往深渊里拉,最典型的就是旅日的所谓“京剧大师”吴汝俊,他弄的那些玩意儿是京剧吗?大家自己说吧。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落后,使很多的文化人都错误地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 “传统文化” 落后了造成的,因此一大批“崇洋媚外”的人脱颖而出,他们顽固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糟粕,没有丝毫价值,只有走“中西结合”的路子,才能让中国文化焕发活力,这一论点,影响了整整的一百多年,可是这种“不中不西”的东西,恰恰是中国文化不能生存的一剂毒药,是饮鸩止渴!起码文化艺术上绝对如此。
稍微有一点对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都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中国剧和西洋剧的特性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都基于自己的文化所产生的一种戏剧形式,完全是两种特性体验,它们中间仿佛有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如果硬要生硬地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转基因的东西,使两种玩意儿都难以生存。
当然人家外国剧不可能吸收你什么中国剧的特点去改造人家,这样的事情也只有脑子膨胀的一些搞文化的国人干过,那么中国的这些戏曲,吸收了这些西方玩意儿以后,就如同打了毒针一样,使它的生命力越来越得不到保障,以至于到今天戏曲如同日落西山一样的衰败而没有发展。
中国画
油画
中国戏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它是“意象”的,在舞台上,它是不能追求太像,太真,太实,而西方剧是基于他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追求的就是如何得像,如何的真实,这完全就是两种文化的体验,怎么能掺和到一起呢?掺和到一起的结果,就是哪个也弄不好。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