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代替昆曲是昆曲不好吗?未必,是老百姓欣赏习惯变了

文摘   文化   2024-12-08 07:00   北京  

昆曲


昆曲的没落和京剧的兴起,旧时称“花雅之争”,现在有人臆断说:“花雅之争,那是昆曲的艺术不行了!就像今天的京剧 ” 实际这种言论基本上是无知的胡扯 。


那时候昆曲衰落,真的是昆曲不行了吗?还真未必。号称“花部乱弹”梆子秦腔皮黄,玩意儿真的那么高超吗?也不尽然。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花部乱弹”打败了“雅部正音”的昆曲呢?这原因稍微有点复杂,说复杂是学术上的争议,实际就是一个老百姓欣赏习惯的转换,你昆曲再艺术,再好,再高雅,老百姓腻了,不是昆曲自身艺术性高低的问题。


京剧


我们举个例子,就如饺子好吃,但是人们总吃饺子也会腻的。因此,时不时地拿点野菜什么的,会觉得这个野菜比那饺子好吃得多,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是却能说明一定的问题,那就是艺术的好坏和逝去不一定因为本身的艺术不行了,或者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变了,你再艺术他才不管呢,他只负责他高不高兴,痛不痛快。


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昆曲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灭绝,还有很多受众的原因,因为它很文化,很有底蕴,很精致,但却曲高而和寡,已经不被大众接受,今天,喜欢它的受众很窄圈子很小。


昆曲号称“百戏之祖”,600多年,可能它延续的时间太长了,即使进了北京和弋阳腔结合,也不能完全改变它整体的南方戏的那种特点。


于是时间长了,老百姓就开始厌倦了,以至当时记载,在北京城,很多时候这种轻歌漫舞的吴音很不受欢迎,甚至达到了一听到昆曲的笙笛之声响起的时候,台底下的观众,便起身轰然散去的情景。


在对于戏曲的这种爱好上,喜新厌旧也不是当今这个时代才有,那是从古到今都是没有变化过的。


上面的这个话题就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戏曲如何发展呢?应该是两条腿走路。


第一,传统的传承是不能丢的,因为传承的都是好的绝招和难度很大的一些技术,这些东西传承不下来,戏曲的根本是不会得到保障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今天的戏曲工作者不很重视。


麒麟剧社


第二点,还得两条腿走路,继承是一条腿,但光继承也不行,所以,戏曲的雅俗共赏,必须要得到重视,过去的戏班子也是如此,他们拼命地弄些新玩意,新噱头,就是避免老百姓老看一样东西,时间长了肯定会腻歪,不喜欢就会被抛弃,所以,要发展要动脑筋想办法。


那么现在由于国营剧团国家管着,这些剧社,演好演不好国家也照样给他们发工资,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被养起来了,不经历风雨艺术质量直线下降!如此不能迎合老百姓的兴趣,怎么能不被抛弃呢?这也是今天戏曲没人看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那么两条腿走路也有说法,不是说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有些人他没本事学人家老先生的绝活,那练起来多苦,不如弄新的,所以,他天天嚷嚷着创新,与时俱进,而不顾传统的传承,这样的人,他们实际就是在造空中楼阁,结果是戏曲更加的一天不如一天,由此带来这门艺术,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和进步。


重视传统的传承,重视绝活的修炼和锻炼,艺术好自然有人看。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戏曲界特别是今天的京剧,也不能孤芳自赏,曲高和寡,高高在上,还得顾及普通大众的一些喜好,漫说今天的京剧还没有当年昆曲文化属性那么高,就是真的“国粹”了,那也得让大多数人喜欢才是成功的,这一点“麒麟剧社”实际是有借鉴的。


当然郭德纲的路子也有偏颇,因为他找的多是一些票友,从本身的个人修养上,艺术上还差很多,光拿一些旧本子,实际是一些个空壳子,剧名内容好像都是老的,但国戏不重视这些,重视的是技术,你没有技术做填充的话,也只能是吸引一些喜欢他的粉丝,对于很多戏迷和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达不到吸引的点,时间长了还是不行的。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从程砚秋一张剧照的分析浅说舞台造型美

程派名剧《春闺梦》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到底是怎么演变的?

关于李世芳的断想

昔日被称为京剧第一美男子的李香匀,却还有一顶“霉旦”的桂冠

程砚秋《四郎探母》唱片几句唱词的分析再谈程派唱法

谭鑫培,一位让京剧从壮美到优美的“里程碑”式伶人

学程学张前建议先学学梅

京剧的衰落真的是节奏太慢,程式化的东西太多造成的吗?

京剧大师张君秋说:不是改了好,要往好了改!

谈对梅葆玖先生艺术的粗浅认识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十三辙”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