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市所需,四川国际高层急于拿项目,“不要怕担风险”; 未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尤其是机械材料运输条件(乌干达是内陆国家); 报价一再降低,以“合理低价取胜”; 以国内同类项目作对比; 投标及签约前未仔细研究合同,实施后发现“合同本身存在严重缺陷”; 与业主代表和监理沟通不畅,认为“业主代表及监理多次制造障碍”; 项目现金流断裂之后,未走合同程序,或未能走通合同程序,并试图通过高层解决问题,未果。
为了占领某市场,或先拿下项目、其他再议;或一些地标类项目,即使赔钱干也值得;或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项目;或将项目与政治挂钩;等等。这些都是公司在出于战略目的拿项目时常说的话,其目的是为了“中国公司在欧盟国家唯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或 “中国公司进军中东市场的第一个项目”这样的荣誉,或者如欧文水电站扩建项目四川国际决策“一定要拿到这个项目,不要怕担风险!”,其目的是为了上市。
由于中国公司的国际工程业务主要在人均GDP<4000美元的国家,承揽项目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国际公开招标,中标的前提又是最低标,因此中国公司常常会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低价竞标的策略,如乌干达欧文水电站扩建项目,编标期间在国内初步报价就定了低价,到国外又对国内编制的初步报价再次反复研究调整,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价。
受制于成本和资金双重压力,工料机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很难一次配备到位,这在项目实施的中期非常明显,当生产要素不足发生时,追加投入有时间问题,如从计划采购到机械材料到达项目现场,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不追加投入又有工期压力,进退维谷如同棋进中盘。
合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变更索赔的机会,或发现了没有能力实现所期望的结果。如乌干达欧文水电站扩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合同本身存在严重缺陷、业主代表及监理多次制造障碍”,但无力采取反制措施。
中国公司之间缺少合作意识,在非洲地区和南亚一些国家,国际工程项目的竞标主要在中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这类竞争往往两败俱伤。
袁立,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辑/制作 | 时雨
内容审核 | 郭云涛
内容来源 | 全球工程经营(gip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