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总量】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20241215)

文摘   财经   2024-12-18 19:02   广东  
宏观 张一平:重要会议点评
会议提出在实践中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上一次类似文字出现在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规律性认识涉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供给、新动能与旧动能、经济增量与存量以及经济总量与经济质量等六方面关系必须做好统筹。统筹好上述关系,有助于扭转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其实,每年的经济工作目标大体都是如此,而今年的会议专门用一段话集中说明,我们认为这是为了宣示政策的决心和完成目标的决心。
形势判断中首次提及“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因此,在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增收减负措施,通过更大力度的居民收入端政策推动消费需求改善。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提高财政赤字率,我们认为2025年财政赤字率至少不低于2023年的3.8%,其二,增加发行超长期国债,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这意味着财政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其三,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房地产收储和置换地方隐债将是 2025年专项债的重要用途,预计2025年地方专项发行规模可能会明显提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为:2025年继续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主要金融指标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人民币汇率要保持合理均衡水平;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金融市场稳定我们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则,金融资产价格不能超出合理范围的波动;二则,金融市场的波动不能引起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金融资产价格的表现。 
大力提振居民消费是明年重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方位扩大内需位居 2025年九项经济重点工作的第一位。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大力提振居民消费,主要手段是通过增收减负和增加消费补贴等方式来实现居民消费形势的改善。 
总的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政治局会议细化了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确定重点工作任务。过去一年国内经济的困难从企业部门蔓延到居民部门,按照发展、改革和稳定三位一体的政策逻辑,居民部门出现困难时,往往也是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增加的时期。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也意味着政策将有较大力度的调整。2018年和2019年A股截然不同的表现显然 是政策纠偏的结果。

策略 涂婧清重要会议及社融的最新变化如何影响A股

11月新增社融和信贷数据仍相对偏弱,尤其企业部门融资需求或有待于政策落地后预期的进一步改善。不过在政策支持发力的背景下金融数据也不乏亮点,政策效果显现。一方面,居民部门信贷有所企稳,尤其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两个月较去年同期改善,主要受益于地产销售回暖后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加,以及在房贷利率政策调整后提前还贷有所缓解。另一方面,M1同比增速进一步企稳回升,有利于改善投资者对企业盈利回升的预期。整体而言,金融数据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并且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政策定调积极,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各类促内需政策也有望进一步发力。这有利于改善投资者对明年的经济预期,提振A股市场风险偏好和交易活跃度。

12月政治局会议通稿表述积极,接连运用了“逆周期调节超常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等一系列积极表述。这些表述都是第一次出现或者多年后第一次改变,表述十分积极。此外,在具体政策方面,财政、货币都改用了更为积极的措辞,且市场重点关注的楼市、股市也均有提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政治局会议积极的基调,在政治局会议基础上增加了几方面内容。

具体来看,1)经济形势研判:对外部环境变化认识得更为深刻,新增加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2)政策方针:新增五大统筹点明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和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平衡的五对核心矛盾;3)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4)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5)扩内需政策:消费成为扩内需主要抓手;6)产业政策:人工智能+、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7)改革: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8)地产政策:延续此前政策脉络;9)防风险/化债:未提及地方债务风险化解。

从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方面,重点建议关注以下三个方向:1)扩内需下,整个消费板块(尤其是大宗消费、商贸零售、首发经济等新兴概念);2)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下,人工智能+、以及未来产业;3)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下的光伏、锂电。

固收 张伟:利率下行空间还有多少

一、利率从快速下行到进入盘整的经验回顾

我们梳理了2022年以来,短期内债市利率快速下行到进入盘整的7个阶段。

1)2022年7月11日-8月18日,10年国债收益率从高点2.84%下行至低点2.61%,跨度29个交易日,利率下行幅度23bp。2022年7月11日公布的6月金融数据大超预期,但市场解读为利空出尽。7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表示“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意味着超常规刺激基本面的宏观政策出台可能性小,这利好利率下行。8月15日,央行超预期降息(1年期MLF中标利率2.75%、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2.0%,均较前次下降10bp)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做多债市的热情。

此后从上述降息时点到8月21日,超预期降息交易告一段落。8月16日时任总理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到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诉求。8月下旬资金面收敛,叠加8月22日央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要求国有大型银行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等;8月24日国常会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19项接续政策;月末票据利率走高,显示实体融资开始改善,市场对经济预期出现修复,此后利率开始横盘震荡。临近9月中旬开始见底回升。

2)2023年4月18日-2023年5月11日,10年国债收益率从高点2.85%下行至低点2.69%,跨度17个交易日,利率下行幅度16bp。4月18日统计局公布了经济数据,其中投资偏弱。下旬30年国债期货上市后持续走强,30年国债期货的推出对30年国债现券交易带来利好提振。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判断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市场对于稳增长政策加码预期边际减弱。进入5月后,利率进一步下行。但5月中旬,央行MLF未降息、A股大涨等因素导致利率下行告一段落。此后利率进入震荡,直到6月中旬后进一步下行。

3)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21日,10年国债收益率从高点2.65%下行至低点2.53%,跨度8个交易日,利率下行幅度12bp。8月中旬利率下行始于公布7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更关键的是8月15日央行超预期降息10bp,利率大幅下行。而8月21日,5年LPR报价未下调,利率开始见底回升。8月25日住建部、央行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认房不认贷”)等地产放松措施进一步带动利率上行。8月27日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提振股市措施,对债市情绪也有扰动。

4)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9日,10年国债收益率从高点2.64%下行至低点2.48%,跨度13个交易日,利率下行幅度16bp。12月21日,18家国股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是债市利率下行的起点,年底配置力量进一步助推利率下行。进入2024年后利率延续下行,1月8日央行司长8谈到将综合运用多种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为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释放货币宽松信号,10年国债利率下行突破2.5%。但1月中旬后,市场关注基本面改善迹象,包括通胀环比走高和社融改善可能,以及超长期国债发行消息,利率从1月10日开始小幅上行。

5)2024年2月18日-2024年3月7日,10年国债收益率从高点2.46%下行至低点2.25%,跨度15个交易日,利率下行幅度21bp。春节假期后利率开启阶段性下行,利率下行大背景是机构倾向于认为金融数据亮眼表现难以持续,并且2月20日公布的5年LPR报价大幅下调25bp、2月22日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等,以及3月5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赤字率和广义财政力度相对温和。直到3月7日,利率阶段性下行告一段落。3月中下旬开始公布1-2月经济数据,伴随出口、通胀数据较好,A股走强,利率在低位波动加大。

6)2024年7月19日-2024年8月5日,10年国债收益率从高点2.27%下行至低点2.11%,跨度12个交易日,利率下行幅度16bp。7月18日傍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落地,基本符合预期,此后利率开始下行。7月22日OMO降息10bp、7月25日央行超常规操作MLF并降息20bp等助推债市进一步走强。引发利率不再下行的关键因素是大行债券卖出力度加大,8月7日交易商协会对4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债二级市场交易中涉嫌操纵市场价格、利益输送的行为启动自律调查,这打压了市场情绪,利率短期内走出V形。

7)2024年8月28日-2024年9月24日,10年国债收益率从高点2.19%下行至低点2.0%,跨度19个交易日,幅度19bp。临近8月底,信用债调整和理财赎回负反馈压力消退,进入9月后虽然地方债发行可能加速,但债市情绪偏向多头。9月5日央行领导出席国新办发布会称“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还有一定的空间”、9月12日针对全年增长目标的表述从“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转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9月19日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bp等,这些因素均助推利率快速下行。但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释放加码稳增长的信号,这显著提振了股市信心,股强债弱,利率大幅上行。

综合来看,利率从快速下行到进入盘整阶段的触发因素包括:1)稳增长政策出现超预期加码。比如9月24日开启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加码,使得利率短期不再下行,而进入调整。2)央行关注债市交易风险,机构面临的债市交易监管趋严。比如8月7日交易商协会对部分农商行启动自律调查。3)股市上行给债市带来短期压制。比如9月24日至10月8日股市走强;2023年8月28日降低印花税,利率不再继续下行。4)经济数据改善。2024年3月中下旬开始公布1-2月经济数据,伴随出口、通胀数据较好,A股走强,利率短期不再下行,在低位波动加大。5)货币宽松利好兑现后,机构短期集中止盈。

二、参考利率从快速下行到盘整的经验来看,当前利率或仍有下行动力,建议关注长久期利率债和超长信用债

市场对于货币宽松政策预期较强,但是降准和降息政策还未落地;经济数据平稳恢复,上周五公布的信贷和社融数据并未超预期,宽信用还需等待;交易型机构或许存在适度止盈,但是农商行本轮仍有欠配,因而难以出现集中止盈。综合来看,引发当前债市阶段性调整的力量相对不足,当前利率或仍有下行动力。投资策略上,可以关注长久期利率债,地方债具有一定的性价比。此外,票息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长久期高等级信用债也具有性价比。

银行 王先爽11月金融数据点评

非银存款大幅少增。11月非银存款增长0.18万亿,同比少增1.39万亿,成为11月M2增速最大拖累项。

对公理财转回存款影响不大。12月初,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同业存款活期定价参考OMO利率,同时同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率降为超额准备金利率。结合11月单位活期大幅多增,部分投资者猜测是否因为同业自律前置影响,导致对公理财或集团财务公司存款转回单位活期。但商业逻辑上,即使同业存款利率下降,仍明显高于单位活期利率,预计对公理财或财务公司存款转回单位活期概率不大。另外,11月理财和机构理财规模同比未少增,甚至略好于季节性。所以我们预计非银存款转回单位存款影响不大。

“对公短贷&票融”到期不续增加。虽然非银存款直接转单位存款概率不大,但“集团公司借低价短贷或贴票融资—获得资金汇集财务公司—存非银存款”这一链条的利差空间下降,从而导致前期短贷和票据融资到期后不续,形成短贷&票融和非银存款的同比减少。

的确今年4、5月是“对公短贷&票融”明显多增,4月多增0.41万亿,5月多增0.16万亿。如果以半年主要期限,10、11月份正好是到期大月,的确这两个月“对公短贷&票融”明显少增,10月少增0.16万亿,11月少增0.27万亿。4月“对公短贷&票融”多增幅度大于5月,逻辑上11月到期规模压力小于10月,但是最终11月少增幅度大于10月,显示11月到期不续的规模上升,可能体现同业存款自律的前置影响。

同业存款自律另一个重要影响将导致非银链条的存款创造萎缩。近几年理财和货币基金资产中存款占比大幅上升,截至24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配置存款规模合计约14.4万亿,投资存款比例分别为26.2%和44.0%,而2020年底分别为9.1%和36.8%。我们预计随着同业活期利率下降,叠加同业定期存款流动性受限,可能导致货币基金和理财的同业存款转向短债和回购融出,从而导致银行对非银的净融出明显下降,非银存款创造消失。

11月底,银行间回购市场,银行类机构对非银净融出余额4.74万亿,较10月底增长0.58万亿,同比少增1.06万亿。12月以来,银行净融出继续明显少增,银行同业存单净融资大幅多增,预计12月非银存款会继续明显萎缩。

我们认为,非银存款大幅少增可能源自同业自律的前置影响,一方面理财货币基金减少银行存放,同时银行对非银净融出少增;另一方面,同业存款利率下降后,前期对公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到期后不续增加。往后看,理财和货币基金存款规模仍高,后续仍有不少定期存款陆续到期不续,预计非银存款负增长会延续到明年二季度,继续会对M2增速形成拖累。

银行端,预计同业存款压降,同时会增加同业存单发行补充负债,并减少对非银行机构的净融出,从而形成银行同业资负阶段性缩表。由于压缩的是高成本负债和低收益回购,整体对银行边际息差形成正贡献,结算性同业活期占比高的银行更受益。

短期来看,政策部门和银行信贷进入年底收官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年内经济目标将顺利完成,年内各类政策和信贷再明显发力的空间可能有限,11月财政力度阶段性回踩是一个印证。

中期来看,中央定调明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和“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财政政策表述类比20年,货币政策基调类比08年,明年开年政策力度值得期待。参考08年和20年经验,预计随着本轮宏观政策落地兑现,经济和资本市场也将回升。虽然短期货币宽松导致银行息差承压,但经济恢复有助于中期息差回升,促进银行中收增长,降低不良生成,利好估值回升,看好银行板块系统性行情和长期夏普优势。本轮宏观政策将更加注重消费和资本市场中收占比高、结算性负债强的银行会更加受益,估值溢价有望再回归。

非银 郑积沙:重要会议再提股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强调,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我们认为:

1)继“资本市场”一词出现在政治局会议通稿中,本次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稳定股市”,足见决策层对于股市的高度重视,亦反应决策层对股市在经济社会生活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同。

2)排序上看,“稳住楼市股市”表述位置靠前,反应决策层对于股市重视程度提高,“稳住”反应决策层期待更为明确。

3)此外,会议特别指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股市分子端和分母端表现。期待后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多实质性政策接次出台。

当前资本市场整体稳定,上证指数稳定在3300点以上,wind全A日均成交额维持在1.5万亿以上水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破2%,债券牛市有望延续。

券商板块:股债双牛、流动性宽松全面利好券商多数板块;供给侧改革持续,并购重组持续演绎。目前板块PB估值1.6倍,为近10年的39.5%分位点;公募持仓方面,24Q3股价贡献带动持仓比例上行、但仍处于低配状态。

保险板块: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利润弹性显著放大,股市上涨直接反映在FVTPL权益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中,贝塔属性更加明显;负债端亦有助于推动浮动收益型的分红险销售,产品结构和负债成本有望进一步优化,2025Q1NBV预计将延续正增,资负共振显著利好板块估值修复。

投资建议:总量趋势向好,非银作为基本面相关性强、投资带杠杆的品种,直接受益。

房地产 赵可:后续应该跟踪什么

结合近期多部门政策表述判断政策重心或转向支持主体,当下收购存量土地等政策或可为房企主体提供流动性支持,助力构建企业端的“信用底”,判断后续政策或持续在主体流动性支持方面发力

企业端“信用底”一旦形成,我们认为股票则难以回到前低(前期4月以及8-9月的股价低点),其背后隐含的信用恢复将改变部分企业缩表的进程,甚至对未来重回信用扩张的展望,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投资人可避免担心“估值陷阱”的出现。

过去部分投资人习惯于“博弈”政策,但政策出台的时间和节奏并不容易精准把握,“博弈”难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策略;另有部分投资人则试图通过跟踪短期基本面进行交易,但在政策持续迭代及落地的阶段,基本面数据或也有一定波动,难以通过短期数据进行线性外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围绕信用修复下的合理估值区间做投资或更可取。在“信用底”变得清晰之后,房企估值或可修复至考虑潜在资产减值压力后的净资产水平及以上。如果股价从高点出现大幅度的回调,明显回落至考虑潜在资产减值压力后的净资产水平以下,由于对于“估值陷阱”的担心变得更少,投资人逐步建仓的动力或较之前更强。

量化 刘凯估值因子的内涵与逻辑

招商证券金工组新推出基本面量化系列,这一系列的研究旨在完成主动投资与量化投资的有机融合。在第一份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市净率(PB)、市盈率(PE)和市现率(PCF)三大估值指标的内涵与逻辑,并基于这些指标构建了综合估值因子和PB—ROE框架下的选股策略。估值投资研究的基础是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有严格的金融、会计理论基础的合理估值方法一般包括PB、PE以及PCF,模型的细节需要认真研究,仔细验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倍数法估值模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具体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行业使用?以及这个指标存在哪些问题?

对于PB这一指标而言,我们重点讨论破净企业的处理办法,以及适用域的问题。传统量化的处理方法中,中性化的处理手段往往默认了一级行业内部可比这一假设,而无论是从逻辑还是数据检验来看,PB估值法更适用于重资产企业,因此部分一级行业内部也不可比。

对于PE这一指标而言,我们重点探讨了盈利缺乏稳定性企业的处理方法,以及估值中枢稳定性的重要性。

对于PCF这一指标而言,我们重点探讨了自由现金流为负企业的处理方法,以及指标分子分母基于分配端匹配的重要性和算法。

最终,我们构建基于PB-ROE策略框架的选股组合,策略表现优异。该策略通过确定样本空间、初步筛选构建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以及引入多个大类因子进一步优化和增强股票池,最终形成投资组合。自2010年以来,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年化收益达到23.92%,相对中证800等权的年化超额收益为21.95%,信息比为2.45,相对收益回撤比为1.42。该策略在多数年份表现优异,平均每年在主动权益基金中排名分位点为12.75%,显示出低估值、高盈利质量的特点。我们始终重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优化和调整模型的重要性,以确保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政策解读有误;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机构行为不确定性,过去经验对当下指示意义弱化导致结论可能存在偏差;经济基本面改善偏慢,政策力度低于预期,存款竞争及定期化加剧;政策落地情况不及预期,销售复苏不及预期,供需关系改善不及预期,市场流动性改善不及预期,估值修复不及预期,房地产行业变化向上下游传导不及预期等。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4年12月17日的《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20241215)》报告,详细内容请参考研究报告。

报告详见下方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
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20241215)

降噪房地产
招商证券房地产研究团队。秉承“降噪”宗旨,专注行业研究。判断的是方向,而不是合理性,合理与否会由市场纠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