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汤、冰糖葫芦,也有字号名家

民生   2024-09-24 10:28   北京  

一提到酸梅汤,北京人马上会脱口而出“信远斋”。

原本,酸梅汤在京城,是再普通不过的。

作家陈建功在其“寻找酸梅汤”一文中说:“盛夏褥暑,卖酸梅汤的可称为旧京一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就在这酸梅汤遍布百店千家众街巷的情势下,能卖出名气、字号来,也真的得有过人本事、独家门道。



《燕京岁时记》:“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攻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

崇彝先生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说到三个京师酸梅汤名家,即信远斋、九龙斋及西单牌楼秋家梅汤:“北京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向以琉璃厂信远斋(肆主萧氏,为论古斋主人),及前门大街九龙斋(早年在前门瓮城东门之内,三迁也),最负盛名、其实不如西单之秋家梅汤(秋姓,行五,为刑部之隶),以其卖处设於牌楼南甬道中间,后因修马路,迫令迁移,其浮摊历年甚久,盖始于咸丰初年。余品信远味太浓,九龙味太清,惟秋家梅汤适得其中耳 (早无此摊,或云西单某果店仍其业。)”(《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崇彝)。唐鲁孙先生则说:“信远斋的酸梅汤唯一特点就是熬得特别浓,熬好了一装坛子,绝不往里渗冰水,什么时候喝,都是醇厚浓郁,讲究挂碗,而且冰得极透。您从大太阳底下一进屋一碗酸梅汤下肚,真是舌冰齿冷,凉入心脾,连喝几碗好像老喝不够似的。”(《中国吃》,唐鲁孙)。这倒是和崇彝所说“信远味太浓”对上了。

崇彝先生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道光、咸丰以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掌故旧闻。他在提到九龙斋时,只讲了其酸梅汤。但唐鲁孙先生的“北平的甜食”一文写到的九龙斋,却是从当年北京的冰糖葫芦说起的:

“摆摊子的糖葫芦大家都说‘九龙斋’的葫芦最好,其实您要是问我九龙斋在什么地方,真正老北平也说不上来。我只知道大栅栏东口外马路上,每天华灯初上,支着一个大白布蓬子,拉上一盏五百烛光大灯泡,摊上正中摆着一座玻璃镜,上头漆着‘九龙斋’三个大字那就是九龙斋啦。除了各式各样糖葫芦之外,冬天还卖果子干,夏天改卖酸梅汤。您别瞧不起这个摊,据说,一晚上卖得好,所赚的钱,比同仁堂不在以下呢!糖葫芦如果讲究式样齐全,那九龙斋就比不上东安市场大门正街的‘隆记’了。”

“东安市场的隆记,摊子正挨着一个买卖鲜花儿的,到了傍晚时候,晚香玉、栀子、茉莉、芭兰一放香,谁走过都要停下来瞧瞧闻闻香。隆记摊子上的小伙计一声‘葫芦……刚蘸的呀’……这个吆喝,不但是东安市场一绝,甚至于说相声的高德明、绪德贵还把他编到相声里,录了唱片呢!”“隆记的糖葫芦色彩搭配得最好看的,是大山里红嵌豆沙,豆沙馅上用瓜子仁,贴出梅花方胜七星各种不同的花式。要说好吃,去皮的荸荠果,蘸成糖葫芦可以说甜凉香,兼而有之。再者就是一个沙营葡萄,夹一小块金糕,红绿相间,不但好吃而且好看。隆记的糖葫芦虽然是式样齐全,要什么有什么,可是您要是吃整段山药蘸的糖葫芦,那您得上九龙斋去买,隆记是不卖的。”“北平有一句歇后语是‘九龙斋的糖葫芦,别装山药啦。’可见大家对九龙斋的山药糖葫芦,是多么捧场呀。”(《中国吃》,唐鲁孙)

 


 蘸糖葫芦,按说是挺简单的,似乎是“一看就会”。老北京卖糖葫芦的,不说上万,也得说成百上千。但居然就有“九龙斋”,就有“隆记”,把个小小糖葫芦鼓捣成了字号名家。字号名声还进了京城的歇后语,进了辞书字典。

1936年问世的《北平旅行指南》一书中,载有:“酸梅汤、酸梅滷:琉璃厂,信远斋”;“酸梅糕、酸梅汤:西四牌楼,隆景和”(《北平旅行指南》,马芷庠)。

据唐鲁孙先生说,隆景和曾经比信远斋的名气还大过:

“北平酸梅汤是驰名中外的,就是上海郑福记,以卖酸梅汤出名,他的招牌上也是写着北平酸梅汤来号召的。

在北平一提酸梅汤,大家就想起‘信远斋’来了。其实在庚子年闹义和团之前,北平酸梅汤是属西四牌楼‘隆景和’最出名。

隆景和是一家干果海味店,这类铺子都是山西人经营的,从掌柜的到学徒的,全是山西老乡,所以大家都管他们这类铺子叫山西屋子。不但货真价实,而且铺规最严,所交往的都是大宅门、大行号,甚至有大宅子官眷,把成千上万的银子,存在山西铺子里生息,比钱庄票号还可靠。隆景和的酸梅汤,因为不惜工本,所以卖酸梅汤就出了名啦。其实他门口一碗一碗地卖酸梅汤,每天下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论坛子往外送。隆景和因为富名在外,所以一闹‘拳匪’,被流氓地痞抢了个一干二净。后来虽然恢复旧业,究竟元气大伤,买卖大不如前。于是琉璃厂的‘信远斋’就取而代之啦”(《中国吃》,唐鲁孙)。



据说,西单牌楼有个“路遇斋”,东安门丁字街有个“遇缘斋”,也是售卖酸梅汤之著名者。其字号名称,虽说直白,但炎炎夏日,口渴难耐之际,路遇一家卖酸梅汤的,岂不也是遇到缘分!

如此说来,企业的字号要有典故,有出处,有讲头,在京城便成了种风气。甚至,就是个卖酸梅汤、糖葫芦的“浮摊”,也要有个字号,字号也要有个讲究。而京城人对店铺字号的含义、出处,也盘根问底,居然成了北京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投稿:zip1976@163.com

关注:bj11010_(皇城根儿胡同


皇城根儿胡同
老街坊们分享聊天儿的地界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