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京城——老东单担担面

民生   2024-09-26 13:29   北京  

      记得儿时我家不远的东单路口,有家国营的面馆,由于是专做四川担担面的,大家都叫那里是“东单的担担面”。

      那家的门面不大,里面房间有两间,陈旧的破烂桌子有7,8个,进门就是买票的,客人先买好票,再去取面。当时,一般家庭吃的都是普通的白面,而那里的面条用的比较白的“富强粉”白面,因此,我觉得那里的面条首先是色白,看着就觉得好吃。其次,是味道上的辣,一般北京老百姓没怎么吃过川菜,虽然当时也有几家川菜馆,比如西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但是,毕竟那里价格很高,一般百姓是不会进去的,因此,北京人对于辣的味道,比较陌生。而那里担担面,确实很辣,让我们当时感到很刺激,尤其夏天,进去吃面,出来大家都是汗津津的。价格嘛,记得当时一碗肉的是两毛五,素的是一毛八。


      进入八十年代,那里改造拆迁,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担担面消失掉了。周围的老北京热爱那里味道的老食客们,大都心怀遗憾吧。我呢,一直怀念着那里的味道,那里的辣,那里的汗津津。

      九十年代的某天,我第一次去四川成都开会。去之前我在心里就开始盘算起来:成都是担担面的老家,这次别的不吃,正宗的担担面是绝对要去尝尝的,北京东单的担担面尚且那么好吃难忘,那正宗的岂不是更加好吃了呢?怀着巨大的期待,我到了成都。

      从金牛宾馆溜出来,在周围那些小街小巷里穿行的我,四处搜寻着面馆,到处打听着担担面。令我沮丧万分的是,居然没找到一家卖担担面的餐厅!

      当地的人告诉我,这个年头,没什么人吃担担面了,大家都喜欢吃一种叫“杂酱面”的。我顿时感到万分的委屈,心想,担担面的家乡人居然抛弃了自己的传统,而我这个千里之外的外乡人却在这里苦苦寻觅……这真象鲁迅小说里那个九斤老太的话了,“今不如昔哦”。


      还好,在会议安排之下,我们终于在走前,有幸在招待外国人的餐厅里吃到了已经属于旅游产品的担担面。吃了之后,我把服务员喊过来,严正地向他提出抗议:味道不正宗!

      那服务员一头雾水地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把自己从小到大吃的东单的味道告诉了他之后,包括他在内的周围的所有人都突然捧腹大笑起来。这时,我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习惯比正宗更重要。其实不正宗的味道是东单的,而我却习惯了那个味道而已。

      月初的一天,我去宣武门体检,中午时分结束后出来想吃午饭,发现旁边有条小胡同,便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达智桥胡同。这个胡同名字我记得在书上读到过,好像是明朝大忠臣杨继盛的故居所在。出于好奇,我想进去找找杨公的旧居,然而,当我刚走进胡同,右手边一个招牌让我眼前一亮:老东单担担面!

      这么多年来,一直没发现的儿时的味道,难道在这里?正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古话.我暂时忘记了老杨的事情,一头扎进那家店铺里。


      进门发现是家很小的饭馆,地方不大,桌子没几张。再看墙壁上的菜单,第一行就赫然写着担担面8元(小碗7元),还有其他的面条,凉菜,炒饼,炒饭等等。老板娘50多岁,身后还有一对年轻夫妻模样的人估计是服务员。后来我和他们聊天,才知道老板娘是曾经东单那个饭馆的服务员,年轻夫妻是她的儿子儿媳。

      我找地方坐下来,要了碗担担面。吃完了,发现味道基本保持了我记忆中的味道,很是满意。除了味道,我还发现老板娘人很直爽和善,如果客人提出分量不够,没吃饱的话,她会免费给客人加面,不但如此,假如客人提出盖在面上的作料和肉不够,她也马上给客人添加,当然也是免费。

      味道“正宗”,人也够善良。

      吃了担担面,我便顺着胡同往里走,边走边问当地的老居民,最后找到了杨公祠,除了门口一块北京市政府的文物保护的牌子还贴在那里之外,估计没人会注意到那里是什么文物了---祠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小菜摊了。

       叹口气,我转身便走。

      某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发展经济,抢名人的故里,甚至连西门庆都有纪念的故里冒出来。而像杨老先生这样名垂千古的忠臣名将的故居,却无人问津,被出租给卖菜的当店铺了!

      杨老先生当年有句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如今,人们似乎无所谓道义不道义了,一切向钱看。




转自新浪博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投稿:zip1976@163.com

关注:bj11010_(皇城根儿胡同



皇城根儿胡同
老街坊们分享聊天儿的地界儿
 最新文章